我为什么放弃计算机专业去做公益(图)

发布时间:2015-09-30 09:2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9月30日 08 版 | 查看:852次

  “公益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再次站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舞台上,陈朝松说。

  这位清华园典型的“工科男”,在校园内毫不起眼。然而在7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从公益参与者、组织者到公益引导者的转变。

  陈朝松出生于广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十来岁的陈朝松就成了留守儿童。中考前夕,陈朝松不慎左手骨折,住在学校宿舍十分不便,其后两次模拟考是在左手裹着绷带的情况下完成的,并最终取得中考全市第6名的好成绩。高考前20天,他患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全身乏力。他还是坚持下来,最终他成为2006年广西高考理科第二名,如愿进入清华大学,成为计算机系的一名新生。

  2008年暑假,一次不期而遇的支教活动改变了陈朝松的生活轨迹。那年,他参加了清华大学中美大学学生暑期扶贫社会实践,在江西吉水中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在那里,陈朝松真切体会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支教结束后的半年多里,他先后收到孩子们寄来的50多封信件和贺卡,倾诉学习、生活中的不快。

  对陈朝松这样“上大学前不知道计算机系要学编程”、“甚至碰电脑仅限于浏览网页”的人而言,在清华计算机系的学习堪称“地狱”。与国家计算机集训队同学、信息奥赛获奖者之间的实力差距,让他颇有挫败感,没法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但他从来都不轻言放弃,“那些无法把你打倒的,总将使你更加强大,关键是自强。”陈朝松经常这样激励自己。

  与孩子们的交流愈频繁,内心受到的触动愈强烈。此后,尽管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陈朝松仍然坚持腾出周末两天的休息时间参加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组织的周末支教活动。“我也来自农村,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影响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坚强面对生活,面对各种苦难和不公,改变命运。”

  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的贫困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脚步,他接触的学生超过5000人次。2009年10月,当他第三次前往河南滑县支教时,他教过的初三复读班学生已经全部考进重点中学。学生们告诉他,在考前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们把与陈朝松的合影贴在教室墙上,每天早读前大声喊出他留下的誓言,相互鼓励,更坚定了陈朝松坚持公益的决心。

  2009年,在清华,他带头发起了“电脑传爱行动”,募集毕业生电脑捐赠给内蒙古一所贫困小学,团队缺乏资金和人手,他们自己写策划、做宣传,当搬运工。有时,他和三个同学需要将电脑从捐赠者住的楼房高层人工搬至一楼,再搬至另一楼房的四层临时存储室。最终,他们募集到43台主机、59部显示器、4部液晶显示器和8部笔记本电脑,在整修后全部捐赠这所小学。此后的两年,陈朝松所在的团队又为北京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建立了微机室,组织清华学子前往开展电脑培训,并和北京十余所高校的志愿者社团结成联盟。

  陈朝松认为,做公益能够促使人去深刻地反思自己。在公益中,陈朝松认为自己更适合教育,放弃了计算机专业,攻读了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在做公益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居然可以影响这么多人的想法。公益也让自己觉得需要去创造和传递很多的正能量。”他开始大胆实现自己创业的想法。

  “做公益很多时候是孤独的。其实创业也是一样。鲜花和掌声是滞后的,甚至是没有的,有的是质疑和不看好。我们是否可以坚持?”他说。

  本版照片均由新东方安鹏飞提供 实习生 刘言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