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12 20:02 | 来源:包头晚报 2013年3月21日 第09版 | 查看:3350次
在土右旗明沙淖乡五犋牛村,有一位53岁的农民,30多年来,他一直为当地科技兴农默默奉献着,除了自掏腰包为当地农民办文化站、学前班、农技学校、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科普文化大院等,他还自己花钱为那些爱看书的贫困农民买书看,邀请农科人员做当地科技文化的带头人、传播人,他,就是郭钱换。
让村民看到外面的世界
1982年,郭钱换高中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代课教师。当时,由于农村信息比较闭塞,许多农民还是按传统方式种田。经常阅读报纸和刊物的郭钱换看到南方农村、农民的巨大变化,觉得应该让村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可是,谁能为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只关心庄稼长势好坏的农民打开一扇窗户呢?他决定,在当地办一个“农民文化站”。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这些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看到外面世界的变化。”郭钱换说。说干就干,他把家里为数不多的存款拿出来买了图书,订了报纸,一个简陋的文化站办起来了。最初,每天来这里看书读报的人很多,可是毕竟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理解领悟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郭钱换考虑应先提高大家的阅读水平,于是,他又办起了扫盲班,利用“夜校”的形式对村里及周边的600多名文盲进行免费扫盲教育。为了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郭钱换还办起了农业技术学校,请有关农技人员免费为村民教授测土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消费维权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村里出现了几名种田能手和养殖专业户。
对于村民的学习困难,郭钱换看在眼里,他意识到,学习还得从娃娃抓起,于是他又收拾出一间屋子,自费办起了土右旗第一个“农民幼儿学前班”。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他除了不收学费,还每年为他们买书包、书、本,受惠的幼儿有几百名。
做传播文化的蒲公英
文化站刚建起时,条件特别差,好不容易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教室,却再没有钱购买图书和活动器材。于是,郭钱换想了个办法,先买个收音机,自己记录下来,再传达给大家。那时候,他不论走在哪里,收音机常常带在身上,每天按时收听广播并作记录。在他身上还常带着一个小笔记本,只要看到书刊报刊,他都要翻翻,有用的,就向人家讨要,要不来就抄下来,留作资料。为节省钱买书,他常常骑自行车一天跑100多里地,到萨拉齐书店买书。那几年的冬季,他家里连煤都舍不得买了,总用木棒、玉米棒取暖,却把省下的钱,购买活动器材和书,供村民学习、娱乐。1982年,他从报纸上看到伊盟玉米新品种“哲七”的信息后,随即就给当地引了进来,同时还从山东引进了先进的割草机等设备,秋后,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为村民将难卖的粮食联系出售了。
郭钱换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上大学,生活并不富裕,他家一年的收入,不够两个孩子半年的学杂费用,但他仍然每年拿出1000多元为白荣光、贺成泉、赵明等几个爱好文学又买不起书的贫困村民买书、订报纸。
30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村子里先后办文化站、扫盲班、学前班;创建新农村志愿者科技信息服务站,办乡村广播,播报相关农技信息、生活指南、政策解读等知识;上门或到田间地头为村里及周边的低保户、贫困户免费送书刊、资料,宣传惠农政策、养生知识。他是土右旗的名人,是生活在黄河边质朴的农民,更是这个地区传播文化的蒲公英。
2007年,他被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同年,他又获得首届包头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提名奖”。2009年他被评为“包头市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登首届“包头好人榜”。2010年他入选2009-2010年感动包头人物候选人。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6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15 16:16:52 发表
第5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15 15:36:26 发表
第4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15 15:27:48 发表
第3楼 内蒙古2015-02-15 14:49:51 发表
第2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15 14:30:11 发表
第1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13 18:18:52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