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09 13:48 | 来源: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9日 01版 | 查看:665次
历史如同人生,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年初,万象回春。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稳与改的张力,保持质与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论;
让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缜密的辩证法;
让经济与生态价值合流,在量化的标准中体现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自然达成社会财富的累积,这是深刻的发展观;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包蕴着宽阔的历史视野、睿智的哲学判断。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一个崛起和转型中的大国,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容书写“四个全面”的新篇章。
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小康,一个古老的词汇。它是乱世流离中的梦想,是盛世年华中的希冀,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朴素愿望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
8年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在现代化战略的意义上丰富这个概念,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即21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小康的概念逐渐丰富为“小康社会”的模型,小康的标准逐渐由单向度扩展为多向度。
党的十六大上,“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前多了“全面建设”四个字。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的目标之外,“全面”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系统,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三万字的报告中,“美丽中国”“文化强国”等闪烁光芒。
是的,全面。这是对改革经验的梳理、升华和抽象,对发展教训的吸取、领会和消化,对现代化认知的延展、深化和丰富,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辨别、领悟和调适。
全面。这意味着,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匹配,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统筹,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的统一。这意味着,经济与民生的共进,法治与人文的和谐,GDP与人均GDP的一同增长,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公平。
全面。这意味着,没有偏向的评价指标,没有缺陷的发展方式;没有透支资源换来的GDP,没有粗放增长推高的经济泡沫;没有割断文脉的造城,没有拆旧建新的假古迹;没有雾霾肆虐的街市,没有污水横流的乡村。
全面。这意味着,政府统计和民间数据趋同,官方评价与百姓感受一致,而“五位一体”中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转换为普通中国人生存发展的切身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宏观成果,都可以兑现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高的医疗水平”。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化,在“四个全面”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这个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是对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确定,对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确定。
由此,新一轮中国改革,春潮带雨而来。
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领性目标。
改革30余年,征途跌宕。中国像一列从荒原中驶出的列车,不断换挡调速,穿山越桥。不知不觉间,绿皮车的效率已经变为高铁的速度,窗外萧疏荒芜的景象已经变为了繁花似锦的风光。
在这时代的列车上,“改革”是发动机,“法治”是稳压器,“党的领导”是火车头。在今天的发展大势下,要让这列载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列车行稳致远,不偏不倚地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方,势必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以此不断升级动力引擎、稳定方向系统。
改革是发动机,是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30多年改革实践,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社保网络的国家,近年来,我们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中一路逆势而上,转“危”为“机”,抵御风险能力让世界瞩目。同样,改革精神使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吸收前沿科技与世界文明的能力,形成了具有内在竞争性与创新性的开放型社会,并在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民主法治上,逐渐展示出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特征。
恰恰,就在一些人预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应声推出,及时升级了中国的动力系统,以深化改革之“全面”支撑小康社会之“全面”。十八大以来的两年间,中国在金融、财税、国企改革、政府改革等方面“啃硬骨头”,再一次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驰而不息的发展势头。
法治是稳压器。就像引擎的升级会带来对稳压器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几乎与“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伴生。190项事关法治的改革,从微观层面打通改革的梗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在宏观意义上提炼和巩固改革的成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改革的魄力和改革的追求完善法治,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一体承接的辩证法。
党的领导是火车头。没有火车头决定方向,再高效的稳压器也是无效;没有轨道,再有动力的引擎也只会导致烈马脱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核心都在于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则保证了领导核心的先进性、纯洁性、执政力,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稳定和方向。
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最深刻的经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抓住“关键少数”,就是建设好火车头,就是理顺三大战略举措的内在关系。
基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可以从现实和长远两个层面来解读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大势所趋。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也代表着社会正义和现代文明的指向。全面从严治党,为法治和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基于哲学的维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全面”完整严密的辩证关系——
一大战略目标内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而每个战略举措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发展的机制和航向,共同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战略布局。
全面升级后的中国号巨轮,将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改革与法治: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1月28日,广东省深圳市红岭路的一幢灰色建筑前,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郑重揭牌。与巡回法庭牌匾同时揭开的,是2015年中国司法改革的大幕。
距此3个月前,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包括“巡回法庭”在内的190项改革措施。
距此一年零三个月前,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了对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
有意味的是,中国改革30多年,改革与法治总是对应出现。当发展遭遇惰性和阻力,人们就会呼唤改革,改革随之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当改革带来新的趋势和动态,突破了既有法治治理的框架,人们又会呼唤法治,要求巩固改革成果,形成新的治理构架。改革与法治的辩证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发展的哲学内涵: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由此循环往复,像在相反位置同向转动的两个轮子,推动列车向前奔驰。
如总书记所言,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在新一轮改革实践中,随着“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日渐清晰,改革与法治互相推动、动态演进的效应逐渐展现。
法治护航改革。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打包修改共19部法律,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同年,在我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宣告终结;2014年,立法机关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中国法治,正在迅速跟进改革探索,有效凝成改革成果。
改革引领法治。历经10年、跨3届人大、4易其稿的预算法修改终于告竣,完成了从“政府管钱袋子”到“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的重大理念转变;实施23年的行政诉讼法迎来了首次大修,有望打通“民告官”的深层壁垒与权力束缚;6省市试点司法体制改革,让法官跳出了普通公务员序列,并正以法官的职业化建设牵引整个司法改革的进程与方向。改革精神,给整个法治系统带来一场洗礼。
普通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掂量着这一切。湖南永州妇女唐慧二审胜诉,许多人舒了一口气;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平反,无数人奔走相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然包含着社会正义的维度,而公平与正义,其实摸得着也看得见。
不出所料,短短两年间,人们对改革的共识愈加一致,对法治的信心空前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个人经历中体会到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滚滚向前。
“四个全面”视野下的“从严治党”
历史的演进峰回路转,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一脉相承。
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精神长存,邓小平的话掷地有声:“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
而与民更始、革故鼎新之际,正是一个政党展示其执政风格、执政水平的机会。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治党宣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打铁还需自身硬”。
言出法随。十八大后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反腐倡廉进程。合纵连横的腐败圈子被相继粉碎,出现在中纪委通报中的名单在延伸,每一头“老虎”的牵出都会引起海内外舆论一阵惊叹。两年间,每个普通的中国百姓都切身感受到了“权力的笼子”到底有怎样的力量,“反腐无禁区”又意味着什么。
风劲角弓鸣。与反腐倡廉进程相伴随,八千余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沐浴。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党中央的亲自示范和有力领导推动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我们这个来自人民的光荣政党,在百战艰难中提炼的政治路线,在执政六十五年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宝贵经验,再一次获得了光大和传承。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整治“车轮上的腐败”,狠刹会所中的歪风,清理天价培训中心,清查“裸官”,叫停“形象工程”……“反四风”的举措紧锣密鼓,不断传导着一场持久战的决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轻忽。
还是那句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动摇。“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重要意义日渐清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目的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让核心力量壮起来,让各级领导班子强起来,牢牢把握改革和法治的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两个轮子才能有效转动,抵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目标。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继往开来的伟大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这个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催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它的领航作用。
书写着“全面”辩证法的中国,未来灿烂光明。
(责任编辑:左浩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