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还原真实雷锋:工资挺高 部分照片是补拍

发布时间:2014-04-02 22:05 | 来源: 新华网 2014-03-05 14:07:16 | 查看:1085次

    在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3月5日”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雷锋。

    “雷锋”的名字一直温暖着人心,但近年来也有这样一些声音:雷锋是艰苦朴素的典型,为什么拥有当时的“奢侈品”皮夹克?雷锋说“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却留下那么多照片?雷锋过年不休息去捡粪,一天能捡300来斤粪?

    在2014年“学雷锋日”来临之际,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走访多地,独家对话五十多年前与雷锋有过接触的当事人,求证调查。

    雷锋为何会有皮夹克?

    “这件皮夹克是他淘买的旧货”

    在辽宁抚顺,记者见到了雷锋生前的战友,73岁的乔安山。1959年时,乔安山与雷锋同在鞍钢工作,雷锋时年19岁。

    乔安山回忆说:“那时候工人礼拜天流行去跳交际舞,雷锋是个很积极的人,也去跳,工友就劝他:这是在鞍山,不是在你老家农村,买几身新衣服去跳舞吧。”

    雷锋在鞍钢工作时期的工友张建文也对记者回忆:雷锋的这件皮夹克是他从寄卖商店买的旧货。由于做熟练工收入相对较高,雷锋还帮他也买了一件,“当时东北的工人,大部分都穿皮夹克,我们湖南工人当时没有。到了寄卖商店,确实有件旧皮夹克,刷得溜光的,跟新的差不多,但是价钱却便宜很多。雷锋叫我也买一件,我说,我只有18块钱一个月,你是熟练工有30多块一个月。他说,你别管咯,就帮我买了一件,他自己买一件……”

    雷锋实际收入究竟有多少?

    “当时雷锋的收入确实挺高”

    当兵津贴每月只有6元,雷锋为何一次能够捐出100元?雷锋的实际收入究竟有多少?事实是,雷锋在入伍之前,收入较高。

    褚士奇,抚顺人,是民间藏友组织“全国雷锋专题藏友联谊会”副会长,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有关雷锋的资料。褚士奇坦言:近些年质疑雷锋的声音不少,他为此自费走访、调查了主要的模糊点。

    “起初我也怀疑,雷锋为什么有钱买皮夹克、皮鞋还有料子裤?研究之后我发现,当时雷锋的收入确实挺高,他当时在鞍钢工作,鞍钢待遇很好,工人除了工资,还有奖金、津贴、保健费等。”褚士奇说。他的收藏中,有雷锋当兵时的体检表复印件,上面有一栏是家庭人口及收入状况,雷锋填的数字是:“本人工资34.5元。”

    乔安山回忆说,当时鞍钢给工人发保健费,还有加班费,还有一笔带徒弟的费用,这几项下来加上工资,有50几块,“当年50多块,可真了不得,赶上现在挣几千块钱了。”他说。

    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参加工作,到1960年1月参军,雷锋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然后到鞍钢工作,这段时间,雷锋干的几乎都是当时收入很高的工作。

    解放军报前副总编辑陶克算了一笔账:雷锋1956年在望城县当公务员期间每月工资能拿到29元,1958年到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时每月32元;同年11月在鞍钢工资到了36元;反而是到了部队每月最多只有8元的津贴,“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雷锋全部收入,大概是1400多元钱。”

    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照片?

    “有些是摆拍,但是受到当时条件所限”

    在冷宽那里,记者获得了一份当年给雷锋拍照的摄影师名单,共8人,都是部队摄影员,拍摄照片最多的是张峻和季增。

    张峻已去世,记者在河北承德见到了年近八旬的季增,他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承德日报》干摄影工作,直至退休。作为给雷锋拍照最多的摄影员之一,雷锋从入伍到牺牲,季增平均每四天就给他拍摄一张照片。

    雷锋为什么会有摄影师跟拍?在牺牲前,雷锋就已经是一个“明星”了,他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21岁时当选抚顺市人民代表。冷宽说,当时组织上给季增交代的任务,就是雷锋参加的活动,他都要跟着去,有时候就是雷锋出车,他就坐在副驾驶,“雷锋是个先进人物,才留下这么多的照片。”

    根据雷锋的另一位主要摄影师、已故的张峻老人生前回忆,当时确有一些照片是摆好姿势拍的,但补拍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事。据季增回忆,当时的拍摄条件很差,为拍出一张好照片常常费尽心思。

    陶克著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他感叹道:“摆拍在当时很常见。今天,媒体高度发达,人们不喜欢摆拍的手法,更喜欢现场追踪,但是,在当时是有历史背景的。”

    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

    真相是“连土带粪”重300斤

    1961年2月15日,雷锋的日记中记述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全连的同志都高高兴兴地到和平俱乐部看剧去了,我呢?为了在春节期间给人民做一件好事,吃过早饭后,我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到外地拣粪,大约拣了300来斤粪,我送给了抚顺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

    一天能捡300斤粪?在今天引发了质疑和猜测。有网友提出,基于常识判断一天捡粪300斤的描述,是不是有夸大、夸张的成分?

    真相如何?褚士奇说,当时此地遍地是马车,路面上马粪很多;乔安山回忆,雷锋在日记中所描述的抚顺望花区当时是城乡接合部,道路上随处可见马、牛等牲畜,雷锋捡的主要是牲畜的粪便,他比划着说:“你说连土带粪,300斤的粪那会儿能有多少啊?也就这么大的土篮。一个土篮也得100多斤,几个土篮不就300多斤么,正常现象!”

    褚士奇还特意带记者找到了日记中提到的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的旧址,公社早已经搬离,但周围还是可见大片农地,和碎石子铺设的土路。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牲畜满街的现象,在相隔五十年之后,着实已无法想象。“我快六十岁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拾粪都不陌生。”褚士奇说。

    ■声音 茫茫人海,总有默默奉献的温馨

    为什么这些年来,对雷锋事迹会有这样一些声音呢?

    陶克在报道采访有关雷锋事迹的这十几年中,记录和走访了142位和雷锋接触过的亲历人。在撰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一书过程中,他反复思考这些疑问究竟缘何而起。

    “我觉得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年代久远。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理解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善良人物。

    第二,我们对雷锋的宣传还是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环境下表达的词句、选择的事情和人们现在的情感,在接受上有隔阂有差距,这也容易产生误解。

    第三,也不排除个别人想用颠覆历史、颠覆典型的办法,来打掉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如果一个民族崇拜的英雄都是假的,那就等于这一个时代被否定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社会急剧转型带来复杂变化。雷锋和他的事迹,也在思潮的不断更替中,呈现多角度读解。不能否认,雷锋是在特殊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典型,后人看待雷锋,不能脱离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但是,在雷锋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始终作为中国人的价值座标,温暖人心,激励人心。

    在今天,我们也许很难像雷锋那样纯粹地为他人而活着,但仍要记住,茫茫人海,有默默奉献的温馨,也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只要相融相通,相扶相持,就能惠及他人,温暖世界。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