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为报恩照顾医生夫妇不离不弃 (图)

发布时间:2014-04-02 10:07 | 来源:南方日报 2014-04-02 第A02版 | 查看:1318次

袁浩教授3年前去世,河南患者留穗继续照顾其患中风的9旬妻子 

清明节前,李敬斋来到对他有大恩的袁浩教授墓前献花。 南方日报记者 曾强 摄

  清明将至,河南永城农民李敬斋来到广州中华永久墓园,在著名骨科专家袁浩教授的墓前献上了一束白菊。

  24年前,患上股骨头坏死症的他抱着一线希望,东拼西凑了2000多元钱,和妻子赴穗求医,幸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浩医生的无私相助。

  6年前,袁浩夫妇先后中风,李敬斋夫妇毅然辞工,不远千里从家乡来到广州照顾恩人。3年前,85岁的袁浩病逝,李敬斋夫妇却选择留在广州,继续照顾袁浩的妻子。如今,老太太已经91岁了,李敬斋夫妇仍然没有离开,一直在报恩。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白晨晖 通讯员 方宁 张秋霞

  患者受恩河南农民得名医无私相助

  1990年4月的一个早晨,李敬斋和妻子梁桂英敲开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教授袁浩的家门,“教授啊,求求您救救我。”

  袁浩细问之下得知,李敬斋和妻子是河南商丘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人,千里迢迢来到广州只有一个目的:治病!李敬斋由于三年内遭遇两次车祸,两腿先后骨折,不幸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症。

  “老家的医生治不好我,说我可能要终身卧床,但我上有老下有小,身子不能垮呀。”李敬斋回忆,当时听说袁浩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著名专家,便急忙东拼西凑了2000多元钱,和妻子南下求医。

  不过,袁浩为难地告诉李敬斋,单单住院押金就要交1万元。一听这话,李敬斋急得扔掉拐杖,和妻子“扑通”一声跪在袁浩面前。

  “当时,袁教授让我们赶紧起来,他来想想办法。”李敬斋回忆,袁浩很快行动起来,不仅找医院说情减免费用,还帮梁桂英找到一份病房临时工的工作,这样一来,梁桂英既能照顾住院的丈夫,又能赚些钱做生活费,“最令我激动的是,袁教授答应亲自为我动手术。”

  手术前,李敬斋特意准备了一个500元钱的红包,让妻子悄悄地塞进袁浩的一本书中。没想到术后第三天,袁浩的太太竟然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前来看望,并退还了那个500元的红包,让李敬斋夫妇感动落泪。

  出院时,尽管医院已减免了费用,李敬斋还欠着1000多元钱。“要不我们留在医院继续打工还钱?”当时,李敬斋和妻子这样商量。

    但这个“好主意”被袁浩拒绝了。“他对我们说,欠的钱他来想法子。到了第二天,他告诉我们所欠的医疗费已经免掉了,还把两张火车票塞到了我的手上。”李敬斋回忆说,他和妻子就这么回家了,直到几年后,偶然在一本叫《爱舟竞珠江》的书上看到袁教授曾帮一名河南农民患者垫付医药费,才明白自己欠下的那笔住院费被袁教授交了。

  李敬斋赶忙把钱寄给了袁浩,可是没过多久,钱又被退了回来。

  千里报恩患者赴穗照顾患中风恩人

  休养一年后,李敬斋终于不再需要拐杖。

  病医好了,情却未断。此后多年,李敬斋一直和袁浩保持着联系。每逢春节、中秋,他都不忘给袁浩写信或打一个电话问候。袁浩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回信,叮嘱他要记得复诊,注意身体,还寄来了药品。

  2008年9月,在袁浩的一次来电中,李敬斋得知,袁浩的夫人在当年4月突然中风,生活不能自理。最近,请来的保姆又辞职了,袁教授正为此发愁。

  “袁教授对我真的是太好了,真想帮帮他。”李敬斋萌生了和妻子去广州照顾袁浩一家的念头。

  然而,摆在李敬斋面前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父母年过八旬,母亲患帕金森综合症多年,还有哮喘、脑血管疾病,父亲也有轻度老年痴呆症。“我一走,就全靠患小儿麻痹症的弟弟照顾年迈的父母。”想到这,他着实放心不下。

  没多久,李敬斋便和妻子踏上了南下报恩之路。来到广州后,梁桂英照顾袁浩的太太,李敬斋也在袁浩的介绍下到附近的友好医院做清洁工。

  “袁教授老想给我们工钱,可收了钱,还叫报恩吗?袁教授就说,那先帮我们存着。”李敬斋说。

  没想到,2009年5月,袁浩也突然中风住院,李敬斋马上辞工到医院照顾他,每天帮他擦身,陪他散步,还一个字一个字教他“学说话”;晚上,袁浩因肌肉收缩痛得睡不着,李敬斋就反复帮他按摩双脚,直至其安然入睡。

  在李敬斋的悉心照料下,袁浩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走路不再需要拐杖,说话也慢慢清楚了。他曾开心地表示,自己恢复快有李敬斋的功劳。

  不离不弃恩人去世继续照顾其妻子

  转眼近6年过去,尽管在2011年袁浩就去世了,可直至今日,李敬斋夫妇还在照顾着袁教授90多岁的妻子。

  对于他们为什么坚持留下来,李敬斋说:“我们放心不下,走不开啊!袁教授的子女都工作很忙,而老人家身边一刻都离不开人。”

  2010年9月20日,袁浩重病入院。期间,李敬斋得知了远在哈尔滨的二儿子脑出血的消息。“当时恨不得马上飞到儿子身边。但是,袁教授在ICU病房,每天只有一小时的探视时间,我实在走不开。”说到此处,李敬斋眼里泛起了泪光。

  这几年间,有人给梁桂英介绍过几份不错的工作,可以在工作之余照看小孙女,但为了照顾恩人,两人最终都放弃了。

  李敬斋坦言,要坚持下来不容易,“但我不能没有诚信!袁教授病重时对我说,担心走了没人照顾妻子。我说,您放心吧,我们既然来了,就会好好做下去的。”

  袁浩教授去世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党委书记冼绍祥考虑到李敬斋年纪大了,给他找了一份在职工宿舍区做门卫的工作,“院领导一直记着我们,每年职工体检都让我们夫妇参加。”对此,李敬斋很感激。

  他还告诉笔者,早在2012年4月15日,他和妻子就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这算是我们回馈社会的方式吧。”

  ■对话

  照顾袁教授夫妇是最好的报恩方式

  南方日报:离家多年,坚持报恩的动力来自哪里?

  李敬斋:人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袁教授对我有这么大的恩情,照顾他们是我想到的最好的报恩方式。

  南方日报:照顾老人家需要很大的耐心,很不容易吧?

  李敬斋:我和妻子是这样想的,要把袁教授和他太太当成我们的父母来照顾。

  南方日报:能这么做很难得。

  李敬斋:换了其他人也会这样做的,还会做得比我更好。

  南方日报:有什么愿望吗?

  李敬斋:4年来,我妻子因为照顾袁老太太脱不开身,一直没回过家。如今,我的小孙女已经4岁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妻子尽快见上小孙女。

  广东省“关爱好人”基金捐款方式

  开户行:中国银行广州农林下路支行

  户名: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

  账号:697757760206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