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夷 生为岭南荣,死归岭南土(9图)

发布时间:2014-02-14 16:11 | 来源:南都网 2010-08-19 | 查看:7202次

  摘要:任仲夷,1914年9月出生于河北威县,2005年11月15日在广州逝世。1980年至1985年,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东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为探索广东改革开放和先行一步作出重大贡献。任仲夷政声绵远,善悟人生,达观幽默,为人民所景仰。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无须太多的言辞,任仲夷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广东人的心中。

    任仲夷(前左一)参观汕头超声研究所展出的“中华B超”。

    任仲夷同志在打保龄球。

    2005年8月10日任仲夷和夫人在少年叶挺的铜像前。

    2000年11月,江泽民与任仲夷同志亲切交谈。

    1980年11月,任仲夷同志在广东省府礼堂和省干部见面。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出席广州地区春节军民联欢晚会,演出结束后在任仲夷陪同下上台向演员们祝贺。

    叶剑英同志和任仲夷同志握手。

    1983年11月,任仲夷(前左一)陪同谷牧(前左二)视察经济特区。

    提名辞

    任仲夷,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改革开放先驱和闯将。

    索引

    任仲夷,1914年9月出生于河北威县,2005年11月15日在广州逝世。1980年至1985年,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广东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为探索广东改革开放和先行一步作出重大贡献。任仲夷政声绵远,善悟人生,达观幽默,为人民所景仰。

    唯心

    广东有任公是幸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任公生于燕赵,自主政广东到去世,在广州工作、生活的时间,占他91岁的人生不到四分之一世纪。但他亦称得上一个“广州人”。

    改革开放之初,任老受中央委派,来到广州治粤,他的思想解放、锐意进取、不畏艰难、求真务实,顺民心、得民意,从而使广东在全国出类拔萃、为世界瞩目。广东有任公是幸!任公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退休后决定定居广州,我想,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他度过人生中辉煌跌宕的一段岁月,任公的品行,与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亦是息息相通,互相影响。

    1981年,广东旅游部门开始组织内地公民香港游,也是在这一年,香港歌星罗文第一次来广州演出。他颠覆以往“像作报告一样”的表演,唱到兴奋处,一把抓过麦克风,拉起电线,在舞台上边跳边唱,指手画脚,摇头摆尾,煞是陶醉。这一下引得舆论大哗,各地报刊纷纷开炮,痛批这是“资产阶级腐朽台风”。但任公出面表态,马克思怎么说的?难道站着唱就是社会主义,走着唱就是资本主义?我们共产党的省委应该只管唱什么,不应该管怎么唱。试想:当时任公若主张把“怎么唱”也要严管起来,广州在此后十余年间,会不会与“全国流行文化重镇”无缘?

    广州一向被形容为相对自由、相对包容、相对多元。对“罗文怎么唱”这件小事,任公的态度,从深层探究,是他不拘条条框框的本色选择,是他顺应南大门打开后开放的时代潮流,也是他对广州城市文化气质的理解和尊重。

    在新时期,广州在公民社会建设上独树一帜,其中有赖广州拥有发达的传媒业,多家报刊在全国开风气之先,舆论监督掷地有声,而这一成就与任公对媒体的支持爱护紧密相关;其中也有赖广州有相对开明的政治文化,而任公治粤期间,无疑已做出了杰出表率。

    人物志

    平反张志新,平息《猛士》争议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出口特区”。这就是著名的“中央50号文件”。在这关键时期,谁来执掌祖国的南大门,开辟广东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央挑选了任仲夷。

    任仲夷此前主政辽宁期间的一系列作为,已充分显现他的思想解放,其中之一就是他敢于冲破重重阻力,为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张志新等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

    1979年初,张志新获平反的消息,触动广州雕塑院的年轻艺术家唐大禧。他决定创作一件作品———《猛士》,一位容貌俊美的裸体少女半骑在一匹疾驰骏马的脊背上,奋力张弓,目光深邃。

    《猛士》旋即广受关注。颇具影响力的广东《花城》等杂志,把它登在封面上。一场围绕《猛士》的裸女形象的争议,波及全国,持续了大半年。在广东,中山大学女教授李以庄与一位化名“松子”的文化厅副厅长在报纸上展开辩论。

    就在有关部门打算对唐大禧和李以庄进行批判时,此时已调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对省委宣传部干部说,“你们领导文化工作,要抓方针政策,不要管得太具体。”一句话,终于平息这场《猛士》风波。这件经典雕塑今天依然陈列在广东美术馆,为公众所瞻仰。

    深刻检讨 勇担责任

    1982年2月,中央书记处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座谈会,专题研究打击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的问题。有中央大员毫不客气地批评广东:“这场斗争,是资产阶级又一次向我们的猖狂进攻”,有的甚至说:“宁可让业务上受损失,也要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

    会后,任仲夷刚回到广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把他紧急召回京,说有政治局常委认为广东的同志思想还不通,还有些问题没“讲清楚”,要他向中央做书面检讨。这是任仲夷自参加革命以来,向中央写的唯一的一次自我检查。这两次进京都挨了中央的严厉批评,被一些知情者称之为“二进宫”。

    1982年3月底至4月上旬,省委在广州珠岛宾馆召开省、地(市)县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会议,贯彻落实中央两省座谈会精神。不少人战战兢兢,准备挨批。

    “这不是一次杀气腾腾的会,而是热气腾腾的会。”任仲夷开场一席话,让与会干部们大感意外。任仲夷说,广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省委要承担责任,作为第一书记,更要承担领导责任;对下面的干部,强调只要不搞违法乱纪和犯罪活动,工作上还是允许犯错误的,对干劲足、闯劲大的干部应予鼓励。并强调:打击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坚定不移。

    亲历这一严峻时期的广东干部们至今对任公感念至深--如果当时任仲夷明哲保身,广东肯定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后半生就做广州人

    1985年秋天,中共中央在一个月之内,接连召开了两次中央全会,完成领导机构新老交替。会议之后,任仲夷不再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他的名字从中央委员的名单中消失,出现在中顾委委员的名单中。这一年,71岁的任仲夷正式退休了,他戏称自己是“安全着陆”。

    中央本已安排任仲夷到北京定居,但是,他决定后半生就做个广州人,用百姓的眼光和心情,去关心这座城市。

    他退而不休,依然在深深思索:怎样让中国的政治体制安全着陆,真正走向政治民主化,从而让每个人的天赋权利都在事实上不可侵犯,让每个人都真正能拥有生命的自由和尊严。任仲夷的晚年思想,深沉博大,影响深远。

    2005年11月15日,任仲夷在广州溘然长辞;而25年前的同一天,任仲夷在广州正式上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这不仅仅是巧合,或许,正是因为任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为岭南荣,死归岭南土。

    人·后

    广东人文学会的“助产士”

    “人文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决定的,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是2003年11月23日,任仲夷在广东人文学会成立大会上的题词。任老生前担任这一学会顾问,并在学会举办的活动上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广东人文学会会长郝元文说,对任仲夷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学会的一大使命。

    南都:任老与广东人文学会是如何结缘的?

    郝元文:任老可以说是广东人文学会的“助产士”。在学会筹备阶段,由于当时以“人文”冠名的学会,国内还没有先例可循,在申请成立的过程中,管理部门也感到为难。是任老在幕后的支持和推动,为学会获得“准生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都:我知道,任老晚年推辞了很多社会活动,但每逢广东人文学会举办研讨会、座谈会,他都会欣然参加,还时常询问学会的情况和计划,甚至主动提议、策划活动。任老为什么这么看中广东人文学会?

    郝元文:广东人文学会是全国第一个经正式批准成立的省级人文学会,它是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纽带,以研究、宣传、交流、实践并重,致力于提升国民整体的人文素质和公民意识、推动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开放式团体。我认为,任老对广东人文学会的爱护关怀,也正是基于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认同,对中国现状的忧虑和改革前途的关注。这一切,都反映了任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懈的理想主义情怀。

    南都:在任老去世后,是广东人文学会首先提议收集整理回忆任老的文章编印成书。

    郝元文:我想,纪念任老最好的方式,是以任老为榜样,学习总结任老的思想和精神,继承任老的遗志,把对人文主义理念的研究、宣传向现实推进。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促成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建立民主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一个以公民社会为基础、任老念兹在兹的人文主义的中国必将实现。

    功德簿

    任仲夷主政广东这5年,是为广东改革开放奠定基础的5年,为广东改革开放做了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和创造了经验。

    1980年底,他审时度势,把发展和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提出“特殊政策真特殊,灵活措施真灵活,先走一步真先走”的“三真”方针,确保了广东经济稳定健康和更加活跃地发展。

    1982年初,他果断提出坚持打击经济犯罪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主张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对下更加放权。

    1985年他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1992年10月退休之后,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一如既往地关注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人·迹

    任公墓前几流连

    在广州银河公墓浩瀚的碑群中,一方普通的黑色石碑静静矗立着,为青柏素花环绕。那上面,没有生平介绍,没有功绩书写,只有简单一句话:永远怀念任仲夷(1914-2005)。是的,无须太多的言辞,这位老人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广东人的心中。

    2005年11月15日,任仲夷在广州辞世,按照其生前嘱咐,逝世后不举行告别仪式;2006年11月9日,他的名字在银河公墓悄然出现。老人生前为广东繁荣发展鞠躬尽瘁,逝后,亦与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永远融在一起。

    在任老墓地附近,有谢非、梁灵光、曾定石、张根生、郭荣昌等多位广东老领导的墓地。这其中,有几位是他生前的同事和邻居。据任老生前的秘书说,这样的安排,起缘于老领导们对任老的思念,有心在去世后也和任老为邻。

    任仲夷去世后,家属在家设灵堂,梁灵光赶来吊唁,黯然神伤,说“一个好班长、好战友、老领导去世了……”3个月后,梁灵光也逝世了。于是,有不少老同志提议,把任仲夷的那块墓地,当成大家的“集体宿舍”,九泉之下,也可以跟着仲夷同志,一起聊聊天,不寂寞。

    这一方墓地,在整个银河公墓中,并不显眼。但每当人们不经意走过,看到任仲夷的名字,便会自觉停下脚步,凝神致敬,寄托哀思。

    这一片墓地是银河公墓管理方重点监控的地带:除加强巡逻外,墓前还安装了3台高约4米的电子摄像仪,隔六七米远就有一台。广州市民政局的有关领导表示,此举是出于安全保卫的需要。而这一措施,缘于2008年任老墓前鲜花被偷走贱卖,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联想任老生前不喜搞特殊、平易近人的品格,若他九泉有知,看到监控摄影仪正对自己和数位邻居,会有怎样的反应?任老一向关心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目睹偷花贼的行径,会否留下一声叹息,或是来一番幽默睿智的对话?

    尽管加强了保卫,但有报道,偷花现象并没有彻底遏制。是偷花贼不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吗?也许,是我们的国人缺少一种敬畏情怀。(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人·品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真正的共产党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将。

    ——— 田纪云(原国务院副总理)

    真正的、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者(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于光远(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说真话,做实事,逆潮流,拥护真理,人才难得,斯人已去,风范永存。

    ——— 杜润生(党内资深农村政策专家)

    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共产党人。

    ——— 廖冰兄(著名漫画艺术家)

    一位热爱人类、关心公正、直面现实的新型公民,一位不遗余力追求真善美、张扬人文精神的典范。

    ——— 郝元文(广东人文学会会长)

    以思想解放、作风开明的官声,在中国历史开辟新局的起点上毅然受命;以大勇睿智、无私无畏的政治品质,打响上世纪30年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以30年的视野观察,任仲夷关于广东改革开放的破局、变通、放活、宽容、维护,乃至忍辱负重,又或举重若轻,于当初,是在陈规腐制下的艰难掘进,是在犹豫踯躅下敏感挺进,是在众目睽睽下的孤身奋进;于现在,是起点、是源泉、是并未远去却足以参照进退得失的镜鉴。

    ———2008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致敬典礼上,对任仲夷的致敬辞

    人·事

    “我能走上十七层”

    1998年9月的一天,任老到省眼科医院看眼疾。来到电梯口时,早已堵满了人,都争着往里边挤。陪同的秘书潘东生担心他岁数大了,在人群中挤得时间太长会出问题,很客气对周围的人说:“大家能不能礼让一下,让老人先上?”

    那天,任老戴着鸭舌帽,穿着灰色的老年夹克衫,极像一个退休老工人。谁会想到他是谁呢?再说大家正挤得起劲,谁也没有听进去。任老一看这情形,手一挥,乐呵呵地说:“那就自己走。”潘东生听了一愣,赶紧劝道:“不是三五层,是十七层啊。”

    任仲夷态度更坚决了:“不怕。我能走上十七层。”说着,挤出人群,向步行楼梯走去。潘东生跟在这位时年已85岁的老人身后,望着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爬上楼梯的身影,自责和心疼让他忍不住落泪。在诊疗室等了大半天的李绍珍院士听说老人是爬了十七层楼来看病的,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任仲夷曾说:“人是呱呱地生,快快地长,慢慢地老,悄悄地去。”对于生命,他坚强而达观。晚年,每当别人来探望时,他总是打趣地说:“我1983年11月切除了胆囊,虽然没有了胆,却有点天不怕地不怕,可以说‘浑身是胆’。1993年11月,又把胃切除了五分之四,那时我已经八十岁,动这样的大手术也就‘无所谓(胃)’了,也可以说‘无所畏惧(胃具)’了。快90岁的时候,一只耳朵失聪,但我‘偏听不偏信’。后来,一只眼睛也失明了,真是‘一目了然’啊。现在,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我是彻底地‘目中无人’了……”

    下期预告

    一个既经商又从政,既好古也学洋,既是慷慨的慈善家,又是博古通今的古玩、字画收藏家,这样的人物,注定是非凡的,注定留给后人无穷的怀思。他,就是十三行的巨商潘仕成。他的一生业绩,为普通商贾所难得、学者所不能、官员所莫及,是广州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上南都网参与网络投票评选广州名片,欢迎留言报料推荐,地址:www.nddaily.com/special/gzmp

    采写:南都记者许黎娜 实习生 张戈琦

    摄影:南都记者谭伟山(资料图片除外)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