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红烛义工,积微善铸大爱

发布时间:2014-02-02 12:31 | 来源:人民网 2012年10月24日17:40 | 查看:3755次

湖北浠水,这座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县城,一直因是闻一多的故乡而知名。今天,这里又因有一支名为“红烛义工联盟”的党员志愿者团队而让人们肃然起敬。

两年来,这支由最基层的普通党员群众组成的爱心团队,每周借助网络平台和“QQ群”召集,以AA方式自发筹款,自费搭乘班车、自带器材、自带干粮,将义举和善心播洒到浠水的角角落落,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红烛义工”队员们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如闻一多《红烛》中的诗句,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种子。”

爱心,从最初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烈烈火焰。“红烛”的暖意,在善良的人们身上弥散和传递。

“至善”的火种,在他们手中集结

周凡林,这个带着厚厚的眼镜,文弱安静的“80后”姑娘,是这个团队的最初发起人。

2003年,正在读书的她听说学校号召义务献血,也挽起自己的袖管。几个月后,她接到黄冈血库工作人员电话,告诉她身上流淌的是极为稀有的RH阴性A型血,俗称“熊猫血”。

7年后的一天,一次紧急献血救人的经历,让周凡林才真正意识到“熊猫血”的珍贵。“如果将浠水的‘熊猫血’汇集起来,方便联络,今后不就可以帮助更多人了吗?”动了这个念头后,她立即组建了“浠水稀有血型库”。群里最开始仅有6名成员,虽不热闹,但“熊猫血友”之间相惜相护,相处格外融洽。

既然献血的机会不会很多,就有“血友”提出:我们建群的初衷就是为了互帮互助,除了献血救人,何不在闲暇时做做别的善事?说做就说,招募志愿者的帖子一经发布,立即得到浠水网友们的响应加入,队员迅速发展到100多人,其中年纪最大的68岁,最小的只有16岁。这些队员来自各各业,不论财富、年龄和能量大小,尽自己所能,参与文艺演出、送医送药、帮扶济困、卫生清扫等关爱行动。

“我喜欢这个团队,我要让更多人加入进来。”27岁周愉,如今已算是资深队员了。说起当初参加“红烛义工”的经历,他坦言,去年,几个朋友向他推荐这个团队。碍于朋友的情面,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第一次活动。但很快,他发觉这个团队很有特点,他们依托网络筹备活动,能够充分听取网友建议,组织活动严谨有序,氛围活泼轻松,很快离不开他,因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净化自己的心灵。”

2010年,随着义工团队的不断扩大,他们将“稀有血型群”升级成为“红烛义工群”,“2012年7月他们又专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成为了“红烛”志愿者们发起活动的主阵地。

每个月,他们都会抽出三个周末组织公益活动。每次活动之前,队员们或网友“爆料”提供线索,然后由值班义工“初审”服务对象,接着通过QQ群和或是论坛,大家开展讨论互动,沟通商议活动方案。方案确定后,进行方案公示,并开始接受队员网上报名,并且会详细指定跟踪服务联系人,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一群人可以汇集成不可忽视的力量。人,应当做多点有意义的事”。这是100多名队员共同的信念。“红烛义工”队员们迄今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0次,参加活动队员500多人次,共募集资金12000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00多个。

“最美”的火花,在他们身边跳跃

建立这个团队,原本出于偶然。人们向善、互助的本性和高尚的价值认同,是让爱心之火永不熄灭的“不竭燃料”。

团陂镇华桂山村四组有这么一对苦难的母子:63岁母亲王腊开,幼年因大火烫伤了致残。23岁那年,她生下了患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人”的儿子徐世茂后,丈夫就离开了她。自此,她与儿子相依为命。

2012年6月13日下午,队员们接到“玻璃人”徐世茂的求助电话,称其母亲病重,希望“红烛义工”能够帮助他们到县城看病。电话中,徐世茂不经意提到:在农村呆了一辈子的母子,有一个很朴实的愿望,“想住一住县城里的酒店”。

听闻此讯,发起人周凡林在“红烛义工”群中迅速发贴。在队员、县清泉卫生院药剂师周晓春的联系下,浠水县清泉镇卫生院决定免费为母子俩进行常规治疗。

细心的队员们没有忘记徐母“住酒店”的朴实愿望,当日下午五时许,队员们驱车近70公里将这对“悲情母子”接到县城一家酒店住下,第二天一大早清泉镇卫生院免费为他们进行了B超、放射、检验等5大项28小项的全方位身体检查和诊治……

6月14日下午,队员们将徐世茂母子平安地送回了家,“玻璃人”徐世茂打电话,激动地说:“这是他们母子第一次来浠水县城,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红烛义工’党员志愿服务队让我们感到了温暖!”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4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这是义工队员、县清泉卫生院药剂师周晓春的座右铭。

是的,“积跬步致千里,积小善成大爱”。队员们往往刚收获助人的欣慰,便又因弱者的不幸而揪心。可不管自己的能量有几分,队员们都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

丁司当镇郭毛岭村一个不幸的家庭,紧紧牵动着队员们的心。王子轩刚满4岁,父亲王火金和奶奶李淑芳就患上尿毒症。为了凑齐高昂的血液透析费用,家里的东西几乎都被卖光了,不堪重负的母亲留下他和病中的丈夫只身出走……子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至今交不起学费。

看着这贫困而苦难的一家人,队员们心酸不已,大家你10元我20元,有钱出钱,有物捐物。队员王晓霞、周凡林、李向阳、刘桂阳等队员带着大家凑的2300元现金和一些衣物多次看望上门探视。义工队员、兰溪镇造册桥村红果果幼儿园张红老师含着热泪,将小子轩接到了幼儿园,主动承担起了入园费用。

“红烛义工”队员的善举,点燃了一个个破碎家庭生活的希望。

“多亏了你们,帮我们开起了批发店,你们都是我们的大恩人!”7月14日,溪镇造册桥村五组村民张庆和家人向往以久的“散酒零售店”,红红火火地开业了。刚成为“店主”的张庆指着身旁的店,激动地说:“这个小店就叫‘‘红烛义工’爱心散酒零售店’吧!”

时间倒回一年前,29岁的张庆正面临有生以来最大的磨难。

去年5月,他被查出患肾衰竭,这对于并不宽裕的农村家庭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为了维持生命,张庆每周最少要做两次血液透析,每次仅透析的费用就需600元。父亲中风在床,家里的重担就压在张庆那瘦弱的母亲与娇小的妻子肩上。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想过开一家散酒店,可是没有店面,没有钱,怎么办?愁云笼罩着这个日益贫困的家庭。

队员张红无意中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在网上反映,得到了饶立生、梁寒冰、周凡林、杨继鹏、汪小勇、胡火志、郭爱等队员的行动响应。

帮助筹措资金、联系医生、联系租店面、联系散酒代理商……队员们除了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一有空就跑腿、帮忙,攒钱资助。不到一个月时间,小店终于开业了!张庆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爱心的火花,在闪耀跳跃的同时,也在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感受美丽。在“红烛义工”队员的感染下,店铺的房主对张庆说,我也做不了什么,店铺的租金随便给点就成!队员胡火志人在天津工作不能上门探视,从网上汇来500元钱,托其他队员送到了张庆手中。

“大爱”的火烛,在他们心间传

群众夸他们,是新时期浠水的雷锋。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他简单质朴,不需要多么强的能力,每一个人心中只要有为他们的精神,他就能成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者。燃起一支火烛,传递一片暖意。

“他们都是极为普通的‘草根’阶层,有的甚至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不可能有一掷千金的壮举,只能凭一已之力去帮助别人”,谈起“红烛义工”志愿服务走过的路,主发起人之一的王晓霞动情地说:“队员们自发捐赠的20、30、50、100元等小数额的慰问金,那怕是帮助‘空巢老人’打扫一次卫生,洗一次衣服,梳一次头,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个问候,一次温暖的鼓励,都是善举!这就是‘红烛’精神,能量有限却能给人以力量、以鼓舞!”

这就是“红烛”队员,也许他们的社会地位很卑微,物质生活也并不富有,但在助人和奉献中,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精神世界得到充盈。他们所播散的真善美,是无法简单以金钱来衡量的。

义工队员饶利生,在县城叶湖山菜市场卖猪肉为生。只要“红烛义工”开展活动,无论摊点再忙,他都会让放下自己的生意,最早一个参加活动。饶利生常说:“我书读得少,但我知道一个人不能完全为了钱而活,参加“红烛义工”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感到生活更充实,更有味!”

队员陈港经营着一家照相馆,收入算不上丰裕,但他多年来坚持免费为服务对象冲印照片,累计达1000多张。

在义工队员,踊跃帮助他们的人,其实自己也格外需要照顾和帮助,但是他们积极加入进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义工队员徐愫情双脚截肢,家里条件非常困难。戴着义肢的她忍着疼痛,一次不落地参加每一次的志愿服务视频拍摄。每次活动后,都会第一时间将有关视频在网上发布。队员们不忍心让她掏钱,但她每次都会执意交出自己的那份。

还有队员孔荣,腿脚不方便,但是为群众搞起服务来却毫不含糊,每次都格外积极。别人问他,你图个什么呢,孔荣常说,“一个人应当有点觉悟,何况我还是个党员。虽然腿脚不如常人方便,但我的觉悟不能比别人低。”

爱心,不分长幼、贫富和尊卑,无论大爱抑或小善,皆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杨冉、张浩敏两位队员今年才16岁,他们的父亲才是正式的队员。可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主动和父亲一起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

65岁的义工老党员易以清,擅长拉二胡,主动要求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还发动了一些“票友”参与。不能为受困对象捐助很多钱,就为他们拉二胡,表演节目,给予他们的精神的慰藉。易以清说:“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对我们年纪大的人来说的确很辛苦,但却很有乐趣,这就是我这位退休老党员最幸福的生活。”

“‘红烛义工’传承着‘红烛’精神。”浠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葆良感慨地说:“单个人的爱心,是细流,但细流汇聚起来,推动细流的风强劲起来,就会激荡成世间洪流。这也是在短短两年时间,“红烛义工”联盟从4名队员发展成100多名队员,从创立初的“稀有血型群”鲜人问津,到今天受到“热捧”的蓬勃生机所在!”(通讯员 夏世清 涂勉 杨昌明 陈旭林 王颖)

(责任编辑:左浩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