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14 22: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年5月30日 | 查看:882次
朱昌国,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党支部书记。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他,带领全村1000多口人,炸石造地、修水池、造水田、修路、种植金银花、开办加工厂,把昔日的“石旮旯”,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10年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400元增长到3000多元。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引导下,打了一场冷洞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漂亮仗”。
2001年10月,他当选为冷洞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向村民郑重承诺:3年内解决吃饭、用水和交通问题,5年内让家家有钱花。2003年9月,村里启动全村最后一条通组公路的建设。朱昌国把家里的10多万元全部垫付在修路上。钱很快就用完了,他又说服妻子卖掉了家里的4头猪,把仅有的5000块钱也垫在修路上。在修路的紧要时候,儿子突发心脏病,他借钱办完入院手续,马上往工地赶。妻子伤心地问他:“公路重要还是儿子重要?”他说:“两头都重要。儿子有你照顾,我放心;公路修不好,我担心哪!”
他提出地改田与坡改梯同步进行,并带头示范,得到群众的认可。在他的带领和号召下,2001年到2011年10年间,全村兴修水浇池286口、坡改梯860亩、地变田435亩,增粮15万余斤,实现人均占有粮450多公斤,解决了吃饭问题;兴修水窖486口,解决了饮水问题;修通公路20余公里,解决了出行问题。经过多方考察,他动员群众种植金银花,增加收入。到2008年底,全村已推广种植优质金银花2300亩,当年全村收入4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元。他又协调资金建金银花加工厂,办金银花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保价收购,仅此一项就使群众增收30%。
2009年至2010年,贵州遭受百年一遇的旱灾,全村多个水窖枯竭,受旱耕地面积达到4000亩。为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他组织干部群众摸索出一种金银花“滴灌”保苗法——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饮料瓶装满水,在瓶子底部捅一个小孔,将瓶子放置于金银花植株根部,使水缓慢滴灌入土,润湿金银花根部;这样,用正常灌溉五分之一的水量就能达到抗旱保苗的目的,不仅在非常的情况下节约了水,还成功地救活了绝大部分的金银花。
2010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冷洞调研时指出,一个基层干部,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做的事情都是考虑农民的利益而且是长远的利益。他不是看见困难就退缩,而是想方设法运用智慧救活了三分之二的金银花,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朱昌国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丁军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