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09 13:57 | 来源:中国乡村科技网 2011年11月18日 | 查看:2687次
导读:温振在介绍专业合作社的运转情况 温振在准备午饭 温振行走在泥泞的乡村道路上 温振(左)向村民了解大棚蔬菜的管理情况 温振(右)在蔬菜大棚里指导生产 温振在农家了解玉米在雨天里的保存情况 1986年出生的温振,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胡寨......
温振在介绍专业合作社的运转情况
温振在准备午饭
温振行走在泥泞的乡村道路上
温振(左)向村民了解大棚蔬菜的管理情况
温振(右)在蔬菜大棚里指导生产
温振在农家了解玉米在雨天里的保存情况
1986年出生的温振,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做了一名“村官”。3年时间过去,村民眼里的温振,由陌生到熟悉,而他也悄然完成了从“大学生”、“村干部”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
好村官温振 记仪封乡胡寨村大学生村官、党支部副书记 温振 “双学士学位,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靠知识创业,敢吃苦为民”。
温振被评为开封市新农村建设青年标兵、开封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村官论坛、并代表兰考县大学生村官在全市范围内作巡回报告。将于2010年10月份以全省大学生村官代表的身份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巡回报告。
任村官两年时间,在村里发展冬暖式温室大棚24座,日光温室30座,带动150万元的群众投资,创造了200万元的经济效益,并打破一亩园十亩田的传统收益比,创造了一亩园三十亩田的神话效益,大学生村官温振由此名振一方,先后被评为开封市新农村建设青年标兵、开封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
有想法的大学生村官 温振家在兰考,2004年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专业,并获得法学第二学位,农村的生活经历和大学四年的学习,温振清醒的认识到农民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农村有土地这一现代社会的最优基础资源,农业有可期待的最优综合效益。基于这一认识,大学期间温振有了一定要到农村干一番促进农业发展大业绩的内心冲动和理想抱负;基于这一认识,2008年,学业优秀的温振面临众多就业选择,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开封市的公开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赴任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入村的第一天老支书开着村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把温振这个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接进了村。起初,工作的事情很琐碎,大多数的群众认为他是来村镀金的,说话倒也客气,时间一长,这个要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大学生成了群众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一定要有本事,不然以后像他一样留在农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不仅没有动摇温振的选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在胡寨、作名好村官的决心。 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温振认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是农民观念意识陈旧,习惯于传统种植,缺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没有思考如何利用土地资源的习惯,更谈不上依靠土地进行创业的想法和具体实践。因此,他很快就确定了以致富项目促进观念转变,以观念转变推动村民致富的工作思路。
能办事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温振做了大量调查,他多次对郑州、开封、兰考菜市场考察,了解到从2007年起,反季节蔬菜价格年年好行情,供不应求,而冬暖式温室大棚在开封又少而又少。据此,温振利用大学掌握的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相关知识,结合胡寨实际,选择温室大棚作为致富实践的第一个项目。 为了确保第一个致富项目顺利实施,温振选择了引进技术、典型带动、全面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他四次赴山东寿光,深入了解温室大棚的有关信息,诚意聘请技术人员,掌握了发展温室大棚的必备信息和资料。 第二步,2008年10月,建成4座示范性温室大棚。一个大棚投资4万余元,8个月的生产周期,占地1亩的温室大棚获得3万余元收益。 第三步,发展冬暖式温室大棚24座,日光温室30座,形成了年产值150万元的经营规模。 发展温室大棚除了技术,还有观念和资金两大难题,观念难难在村民与外界接触少,对温室大棚缺乏了解。为此,温振多管齐下,先是自己率先搞起大棚,消除村民顾虑,然后,对有意向的农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并组织他们到山东寿光参观蔬菜大棚,加深感性认识,并聘请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入村为村民授课,最终解决了观念难题。资金难难在农民贷款难,农民贷款难关键在于农民贷款担保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温振发起成立了胡寨种养业借款担保协会,通过资金互助的形式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的难题,同时他多次和县乡农村信用社沟通,争取到信用社给农户1到2万元不等的贷款。再加上争取到的乡政府为大棚户每户建棚补助5000余元,彻底解决了资金难题。
肯吃苦的大学生村官 温振是80后,但却有着80后少有的吃苦精神。第一次去寿光考察,温振两眼一模黑,既不知道具体到哪考察,也不知道向谁考察。为了省钱,就买硬座火车票,没有座位,就铺几张报纸躺在地板上睡到天亮,为节省住宿费,不敢住宾馆,四处寻找小旅社;为了买到价格合适质量合格的建棚材料,连续两天徒步跑建材市场,坚持不住就躺在路边的公园里歇一会,睡一觉;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温室大棚的管理技术和收益状况,连续跑了60个农户的大棚作调查。 建大棚时,温振和村民们一起抬200斤重的水泥柱,一起紧钢丝、架竹竿,整天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沾床就睡着。就这样在工地奋斗了整整100天,节省了10万元劳动力成本。那段日子,他整天忙着建大棚,常常是一身臭,满身泥。有一次,开封市委组织部郑西乾副部长没和县乡领导打招呼,直接来村检查村官工作,看到他穿着粘满泥土的衬衣,蓬乱的头发上全是尘土,紧紧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做得不错,农村最能锻炼人,好好干,要敢于吃苦,要懂得苦中作乐,这样才能不断磨砺成长”。
09年11月初一场大雪给建好的大棚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避免积雪压倒大棚,温振和大棚户们带着铁锹带着扫帚,24小时呆在棚上,白天既要拿着扫帚清扫大棚雪,还要小心翼翼防止踩破塑料膜,又几次差点从大棚上滑摔下来,晚上还继续观察雪情,及时发现险情,加以排除。两年下来,这个80后的大学生磨出了两手厚厚的手茧。 要做村官,先做农民。这是温振两年来始终恪守的信条,由此,他懂得了农民、了解了农业、融入了农村。功夫不负有心人。温振的努力给胡寨村带了一派新气象:村里打牌的少了,闲逛的少了,回家创业的多了,天蒙蒙亮,大棚户就忙着进入大棚工作;太阳已落山,农户们还头戴矿灯接着忙活没有做完的农活,胡寨因而有了更加美丽的早上和夜晚。 看到村民在致富的路上有了奔头,温振心里踏实了许多,那一座座大棚就像一个个升腾的希望,召唤着他奔向新的一天,即将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巡回报告的温振决心以此为新起点,更加尽心地履行好村官之责,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可喜的回报,温振很有成就感。但最让温振感到欣慰的,却是自己从一个陌生的“外人”逐渐被村民接纳,变成了“村里人”。“刚来村里时,小孩儿见了我都躲,后来有点熟的村民见面会主动打招呼,但喊的是‘领导’或‘支书’,现在大家真正把我当成了自己人,有事就主动找过来,比如帮孩子补习英语、了解家电下乡政策等等,称呼也有了明显变化,直接叫‘振儿’。同学开玩笑说我是‘两腿一插,在农村生根发芽’。我想真正让我留下来的,还是这里的事业。”
(责任编辑:丁军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