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别把公务员当作“官”来做(图)

发布时间:2014-01-19 23:13 | 来源:南都周刊 2013年11月13日 | 查看:1421次

  公务员其实只是一个职业,不要把公务员和职务等同起来,在我们国家当了四年公务员还没提拔,就会被人嘲讽“哎呦,混这么差啊”。公务员很多问题需要改革,而这个问题是首先需要改革的。

3_2 

记者_黄修毅  实习记者_魏晗宇  北京报道

于建嵘认为,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越来越热,一是就业心理压力大,二是公务员可以通过考试提拔,制度相对公平。 摄影_刘浚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乡村实地调研的他,于今年九月挂职贵州省兴义市村官,再次引来外界争议与关注。他本人对于体制内外人员流动的熟捻,和曾身处河北大学一线教学的经验,让他对于公务员考试及选任体制有着切身的看法。

“考生应向《宪法》宣誓”

南都周刊:你曾向相关部门建言关于公务员考试进行一些变革,是否得到过回应?

于建嵘:我没得到回应。我认为这个考法,包括执政的实践性、对《宪法》的理解、对法律的理解都应该变化。我认为公务员一定要忠于《宪法》忠于法制,有些形式的东西还是需要的,你参加公务员考试应该首先向《宪法》宣誓,在这个问题上是需要改变了。

此外,依我看考试题目也需改变,应该更着重于实践性,比如你要考一个农业官员,必须要懂农业,不要简单作为文化考试来培训。另一方面,应该减少面试的分数,客观题应该出得更为严格。

南都周刊:你提出公务员考试应该把面试放在笔试之前,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于建嵘:公务员考试中分数是很重要的,我甚至认为可以取消面试,它不利于对公务员工作情况的考核。那么多人找不到路走,你起码得给他一点希望吧,家里孩子毕业后没工作,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没什么问题。有些人说大家都看到了“官”的吸引,我认为没什么官不官,如果没别条路走的时候,难道连这条路都要堵死么?

南都周刊: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个新的趋势是,已经身处体制内的应考者群体在膨胀,公务员考试成为了在体制内谋求更好职位的一个通道。你对此怎么看?

于建嵘:我认为这些人还是想通过公务员考试这样的方式,从县里面考到省里面,从省里面考到中央。考试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升迁制度存在着问题。公务员你到一个地方考了一个单位,必须先把心安定下来。但换个角度,也正是因为考试的流程相对公平,比如我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了,你不提拔我,我当然要考到外面去。

南都周刊:公务员考试等于部分承担了体制内升迁通道的作用。但公务员系统内本身就存在着差额选调、甄选遴选等一系列选择。它们两者有什么差异?

于建嵘:公务员考试时相对公平的,无论进哪个单位都需要考试,这样升迁起码有一个标准,否则领导说你好就好。考核的话起码有一个分数,在中国官官相护、官官相提拔的环境下,官与官的勾兑造成的是有些人永远没有机会,考试分数在某些方面是个法定的约定,给这种考核赋予了法律上的硬性指标,这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考试提拔相对公平”

南都周刊: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制度里,有一个显著的变革是强调对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不少职位对于基层工作年限有强制性规定,这个规定是否合理?

于建嵘:这个和《公务员法》有一定关系。因为针对公务员考试,每个单位可以做这些规定,比如你必须在农村工作几年,才能满足条件报考这个岗位。我认为这不应该追溯法律性的约定,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可以通过约定来解决问题,我把条件摆在那,你可以来也可以不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不应该具备法律强制性,可能这个岗位不需要你到农村去。

南都周刊:每年公务员的招考,对于应届生的口子在逐年减小。尤其是国考,2012年以后基本所有岗位都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其必要性在哪里?

于建嵘: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国考的招工单位多是中央机关,它需要一定基层工作经验。你没有工作经验的,可能这个工作你承担不起,如果有些人一毕业就进入中央机关,对基层也许并不了解。

南都周刊:你此前曾在河北大学工作,那里的毕业生公务员报考率占到了近九成。而这两年里,这个趋势也在从华北地区波及到沿海省市,包括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你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于建嵘:现在大学生出路越来越少,创业越来越难了,民营企业越来越不好进,就业保障没之前那么好,而且社会观念还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进体制并不是很多人的首选。而现在大家意识到,企业的升职存在一些问题,而公务员可以通过考试解决这些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方便一点。总的说,大家越来越热衷考公务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就业心理压力大,另一个是公务员可以通过考试提拔,制度相对公平。

“福利应由职位决定”

南都周刊:现在考取公务员、进入公务员体系没几年的大学生,大多还处在这个系统里的最底层。但很多人眼中他们都已是“既得利益者”,就他们本人而言,他们也对此感到非常无奈。

于建嵘:我过去讲的“底层知识分子”,指没有工作、没有社会保障、但受过较好教育的边缘人群,进入公务员系统后,会发现公务员毕竟还是个法定受到保护的群体。所说的“既得利益”,也是指他们进入了一个法定的、稳定的工作系统。

现在公务员的很多东西都由职务来决定,当了公务员不当领导好像不行。其实,一旦当了公务员比如满五年,无论你提不提拔我,我都应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比方十年就是副处级、正处级待遇,二十年我可能和县委书记的待遇就是一样的,三十年我可能和厅级干部一样的,和职务没关系。

但我们国家就是你进了公务员队伍,就以职务来决定(待遇)等问题,这是不对的。公务员福利,应由职位而非职务来决定。那些没有职务的在基层就很苦恼,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就是科员。这主要由于我们国家“官本位”思想扎根已久,公务员其实只是一个职业,不要把公务员和职务等同起来,在我们国家当了四年还没提拔,就会被人嘲讽“哎呦,混这么差啊。”公务员很多问题需要改革,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首先需要改革的。

南都周刊: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观念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个现实问题。你长年从事地方农村的调研,对于很多地方的财政,尤其是县级以下乡镇的财政难以支撑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薪资开支。

于建嵘:我觉得应该按国家公务员国库来开支,国家公务员国库是固定的,地方到哪里去弄钱?中国的公务员为了职务为了饭碗,就有频繁的调动等等。一辈子都当科员,工作中没出现重大失误,严格地执行了国家的法律,这样哪里不好了呢?所以我的观点是,应该把公务员和政务员分离开来。

南都周刊:很多大学生或者年轻人拼命想要进入这个体制的时候,会有个职位的成本换算,就是说比如进去以后三年升一级,如果是研究生的话自动提为副科级,相当于省了多少钱。

于建嵘: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要提拔嘛。如果公务员和政务员分离,公务员是个适者生存的过程,而政务员是可以跳职的。假如我是政务员,我将来通过选举可能选上市长,但公务员不一样,当一个普通公务员,只要不违反法律,忠于职务,我这一辈子可以算出我的待遇来的。你要想快速提拔,应该去当政务官。

南都周刊:在地方上尤其是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区来说,公务员从工作稳定性、收入状况等方面来看,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职业。但不少人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心,地方上受过相对优质教育的人纷纷进入体制后,对于地方建设所需的其他人才,比如从商从学,是一种分流乃至浪费?

于建嵘:虽然“官本位”的想法根深蒂固,但公务员也是管理国家的科学。管理国家更是一门科学,我们现在就是没有把管理国家当作一门科学在研究,而是当作一种“官位”在做。要从科学角度理解,你会感到对公务员的要求实际上是很高的。

(责任编辑:丁军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