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专业研究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记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教授

发布时间:2013-12-06 15:5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9月19日01 版 | 查看:1598次

  今年的教师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教授站在聚光灯下。他同时获得“学科学术带头人”、“杰出中青年专家”、“从事国防教育满30年”3项荣誉。

  领完奖后,他匆匆奔向教室,继续为新学员讲授国家安全课。

    “搞战略理论教学是兴趣也是使命”

    “有听头,耐琢磨,解渴!”说起孟祥青,北京军区某师师长徐向华至今记得第一次听课后的感受。他说,听孟教授讲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让人有“跳出一隅看世界”之感,使我们在治军、带兵、打仗等重大问题上,有了更高层次、更广角度的观察视野以及思考方法和实际运筹能力。

    作为最高军事学府的教授,孟祥青面对的学员多数都是像徐向华这样的中高级指挥员,或是地方省部级和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他深知,未来战争的胜负,也许就掌握在这些听课者的手里。

    2008年11月,军委军事理论学习讲座第四讲《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由孟祥青讲授,为准备这一课,孟祥青走访了10多家军队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做了3万多字的笔记,收集了几十万字的资料。他的授课得到军委首长的表扬。

    领导和学员的认可,被孟祥青视为最高奖赏。他对自己的课有这样的要求:力求每堂课都有最新的学术观点支撑,有古今中外史料的汇集,有打动自己也能打动别人的共鸣点;不仅要有现实的维度,还要有历史的厚度;不仅要讲热点,还要谈政策;不仅要解读国际形势,还要紧贴我军实际。

    “我们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高级干部,每人都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要让他们听得进去,教员必须是更厚的‘经书’。”孟祥青说。

  孟祥青显然够“厚度”。从教30年,他在国防大学各主要班次几乎都讲过课。1996年担任教学组长,成为当时国防大学最年轻的教学组长之一。在1998年学校大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曾连续13年获得学校“优质大课”和其他教学奖19项,连续三届获得校“学科学术带头人”称号,2013年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中青年专家”。

    近年来,地方大学改革步伐加速,纷纷招揽人才。2003年,国内一所知名高校多次以优厚待遇想把孟祥青“挖走”。作为全军首批特招入伍的地方大学生,孟祥青婉言谢绝了邀请。“搞战略理论教学是兴趣也是使命!”在他心中,把人生梦想浇筑在讲坛之上,熔铸于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之中,已超越知识、理论层面,而升华为一种艺术,一份担当。

    “不能关起门来做书斋式的学问”

    一次,一名学员向孟祥青提出一个问题:“当前在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即非传统安全问题应主要采用非传统手段来解决。那么军事斗争在非传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这个提问引发了他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思考。

    他以《军事斗争手段在非传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为题,申请了学校年度课题。他提出了“要把军事斗争作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必要手段”的观点,阐述了军事手段在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时运用的特殊性原则和策略,获得了2005年学校“十大创新观点奖”。

    孟祥青是全军最早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课题的学者之一。他先后发表文章和论文50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50多部,完成各类课题70多项,为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撰写政策咨询报告60多份,一些建议进入了相关决策。

    孟祥青曾参加国防大学组织的“海疆万里行”活动。一路走来,祖国的蓝色海疆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触动:“这也为我后来更加关注南海、研究南海问题奠定了感性认识基础。”孟祥青曾两赴南海进行调研,他登上海岛礁石,了解官兵的海防生活,调研也更加深入,完成的报告得到上级批示。

    他撰写的《中国安全:两难与出路》,列举了中国未来10到20年间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要在两难中谋出路,学会带着镣铐跳舞,提示大家“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并引起学界广泛讨论,该文也被一些高校列入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参考阅读材料。

    其实,所有的努力都和孟祥青对自己的要求有关——“军事学者不能关起门来做书斋式的学问,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军事战略学的生命力在于探寻满足实际国防安全需求的科学答案,把专业研究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能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挺身而出,是我最大的职责和荣耀”

    孟祥青讲课总是直击问题,紧跟时事,汪洋恣肆,在许多敏感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

    “和平并不等于安全,发展也蕴含着风险;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危思危”;“大国崛起,需强大国防;民族复兴,需安邦大略。”孟祥青说,“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感觉到,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威胁和挑战仍然不少且复杂多元,战争离我们其实很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是一句大话,每个人都要从‘居危’视角重视国家安全。”

    除担任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还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专家师资库成员、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军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外交部和中央对外联络部特聘专家,并兼任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教授,在教学、科研、外宣等角色间转换自如,被誉为“三栖专家”。

    作为研究国家安全的战略专家,通过媒体,孟祥青也拥有了大量“粉丝”。特别是在涉及大国关系、地区热点、周边冲突等重大问题时,他都能准确把握方针政策,观察风云际会的军情,唤起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2011年8月,我国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央外办指定孟祥青为军方解读白皮书的唯一专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了他《没有国家安全,就谈不上和平发展》的访谈文章。访谈随后被翻译成3种外文并被中央有关部门推荐到海外,他也因此于2011年年底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中欧论坛”。在论坛上,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演讲和公开辩论,向世界说明我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赢得我驻欧盟使团的高度评价。

    “能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挺身而出,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我最大的职责和荣耀。”孟祥青说,虽然以专家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军方的观点、国家的立场,讲求的是柔软中的醇厚积淀,平实中的深度表达。

    孟祥青还把自己的讲台拓展到了军营、党政机关、院校和研究机构。

    “备战才能止战,重战才能国安。培育与中国梦和强军梦相适应的全民国防观念,做一个报国忧天下的军人,是荣誉责任,更是使命担当!”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孟祥青不无忧虑却信心满满。

  特约记者 褚振江 通讯员 罗金沐 

(责任编辑:丁军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