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才女的人生足迹(2图)

发布时间:2008-11-17 08:00 | 来源:网易 2008-07-03 05:17:00 | 查看:1572次

青年时期的冯理达与父亲冯玉祥、母亲李德全在美国的合影。

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几天前,当记者赶到冯理达生前工作过的海军总医院的办公室时,老人精心侍弄过的几盆兰花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墙壁上的一张正装照中,冯老身着白色海军常服,短发别在耳畔,目光如炬。

  那一刻,记者觉得自己忽然走进了一段历史。冯理达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的大女儿,在近一个世纪的世事沉浮中,冯理达这位名门之后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

  从小自立自强

  1925年,冯理达在天津呱呱坠地。对这个女儿,冯玉祥将军极为喜爱,曾写诗赞美说:“坐小凳,赛谁美,孩子叫妈梳头发。评一评,论一论,真正美的是理达。”

  冯玉祥将军对冯理达和其他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要当小姐,要自爱,要自强,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他要求男孩子必须学会缝衣服、织毛衣;女孩子要学会开汽车。家务劳动由孩子分工来做,每人一周轮流做饭。

  从很小的时候起,冯理达就在父亲的要求下练字,每周要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每天还要到室外耍大刀,即使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也不例外。父亲还常常要求她给警卫员拆洗被褥。

  严格的家教在冯理达心里播下了自强自立的种子,在后来的漫漫人生中,父亲的教导一直影响着她的一言一行。

  被逼随父赴美

  1946年春天,冯玉祥因反对内战与蒋介石发生分歧,被逼到美国“考察水利”。在美国,冯玉祥写下《告全国同胞书》,毅然决定与共产党合作。他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并被吊销出国护照,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经常遭国民党特务盯梢。

  那段日子,是冯理达一生中最紧张、最难忘的日子。21岁的她一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太平洋生物学院生物系学习,一边和爱人罗元铮协助父亲的民主革命活动,并兼任了父亲的警卫、司机和秘书工作。

  蒋介石倒行逆施,终于陷入四面楚歌之中。美国政府意欲换马,派一名参议员前来游说冯玉祥将军,劝他回国收拾残局,并答应为他提供巨额军事援助。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保证不与共产党合作。

  经历了从基督教到三民主义的苦苦求索,最终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冯玉祥将军断然拒绝了美国政府的要求。

  “黑海事件”痛失亲人

  1948年仲夏,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而此时,冯理达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留在美国继续学业还是随父母一起回国。

  二十几年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作为长女的冯理达见证了父亲为了救民族于危亡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她和丈夫罗元铮决定,跟随父母一起回国。

  不久后,冯玉祥全家登上了从纽约去苏联再回国的“胜利”号轮船。

  但冯理达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灾难正悄然而至。

  1948年9月1日,轮船航行至黑海,舱内忽然冒起了浓烟。正在舱内休息的冯理达和丈夫急速赶到父母住的舱外,砸开窗户救父母。然而,被救出的冯玉祥最终没有醒来,小妹妹冯晓达从此下落不明。

  在当时举世震惊的“黑海事件”中,冯理达一下子失去了父亲和小妹妹两位至亲,而大妹妹冯颖达也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刺激,终生未愈。

  父亲走了,而父亲在8个月前立下的遗嘱,成了冯理达一生的精神指引——“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埋深六尺种树,不把我的肥料白白的完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名动列宁格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秋日的下午,24岁的冯理达登上开往列宁格勒的列车,赴列宁格勒医学院学习免疫学。

  在美丽的涅瓦河畔,冯理达度过了一段幸福的学生时光。一张在苏留学期间拍摄的照片上,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和两个俄罗斯女同学一起在一片鲜花前,笑靥如花。

  列宁格勒的冬季异常寒冷,加上物资匮乏,市民营养不良,致使当地白喉病流行严重。1957年,为向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献礼,列宁格勒市政府宣布要在该市消除白喉病。得到过著名中医专家杨济生银针技术真传的冯理达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当年,就让列宁格勒市白喉病的发病率降到了零。消息传来,32岁的她一下子成为了苏联医学界的新闻人物。

  经过了9年苦读,1958年底,获得免疫学副博士学位的冯理达放弃了苏联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

  “文革”中被打成“双料特务”

  拍摄于1959年的一张照片上,冯理达身着一件素雅的白色旗袍,站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身后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牌匾。34岁的她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工作刚刚走入正轨的冯理达,被扣上了“双料特务”的帽子,被迫停止工作。在政治风波的暴风骤雨中,年轻的冯理达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

  1972年,母亲李德全去世,冯理达失去了最后的保护。周恩来、邓颖超亲自过问起冯理达的工作。1973年,经叶剑英批准,冯理达被调入海军总医院工作。

  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

  已经将近50岁的冯理达又站在了人生新的起点上。

  作为免疫学专家她被分配到传染科当住院医生。面对旁人对自己身世的议论,毫无临床经验的冯理达,心里坚守着父亲“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的忠告。她默默承担起一个医生的职责,甚至连拖地板、清扫厕所、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抢着干。很快,冯理达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尊重。

  1978年,在医院领导的关怀下,53岁的冯理达建起我军第一个免疫中心,开辟了运用传统中医治疗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相结合进行免疫学研究的新路子。此后,冯理达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一路前行,成果颇丰,成为我国免疫学界的知名学者。

  26载的入党心愿终得偿

  在冯理达办公室的案头,放着一卷深蓝色书皮、线装本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翻开封页,可以看到她用清秀的蝇头小楷抄写的党章,字迹工整,疏密有致,没有任何涂改的痕迹。从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这样的手抄党章,冯理达已经不知道抄写过多少份。这一份份手抄党章,见证了老人对党的一片深情。

  1949年赴苏留学的当年,冯理达就向时任驻苏大使的王稼祥同志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51年,冯理达从苏联回国探亲,再次向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安子文同志提出入党要求。1973年冯理达到海军总医院工作后,在其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5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然而,特殊的家庭背景,成了她入党道路上的阻碍。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她放弃,因为在她心里,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那就是父母对共产党发自心底的感情。

  终于,1975年12月23日,冯理达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26年的宿愿得偿,这一天,她50岁的生日正好过去一个月。

  从此,冯理达始终恪守党旗下的承诺,孜孜不倦地为党和国家工作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的20年间,冯理达数次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和农民工中调研,共提出议案155项和书面发言53份。

  作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她利用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特殊身份,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联系台湾岛内爱国人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今年2月8日,冯理达因病医治无效逝世,走完了她83载的人生旅途。

  这位将门才女,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记者 潘婷)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