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02 11: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5月1日 第02版 | 查看:1622次
本报讯(记者 李见新)“作为志愿者,能在四百分之一到一万分之一的成功率中找到配型成功的受捐献者也是一种缘分,感觉做志愿者很有意义。”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振廷自豪地说。 孙振廷今年21岁,河南濮阳人,现为郑州大学软件学院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的在校生,也是学校“微尘爱心社”公益组织的一员,长期致力于志愿服务工作。据介绍,上高中时他就想加入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库,可是学习太忙,更重要的是年龄不够,没能如愿。上大学后,他持续关注捐献事宜,去年专门到河南省血液中心,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库。2012年年底,他接到通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别人初配成功。 2013年4月25日,孙振廷进行了骨髓采集,从当天8点35分开始,持续了约5个小时。采集完成后,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立即被空运至苏州救治患者。“只知道被捐献者是江苏苏州人,也是‘90后’,还是家里的独生子。”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孙振廷说。 目前,孙振廷身体恢复良好,采集结束两天后就返校上课。孙振廷的母亲说:“不心疼孩子那是假的,可是想到受捐献者能够找到生的希望,也就愿意支持孩子。对方也是独生子,挽救他其实也是挽救了一个家庭。” (责任编辑:曹子敏) |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