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草根公益”让文化和感恩烽火相传((2图)

发布时间:2013-04-09 21:28 |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4月7日 A09版 | 查看:973次

 

 “童声童气”项目的孩子们在此次公益评选活动现场演出。

 

“太极推手进万家”获选十佳公益项目。

  核心提示

  张科,一个小学五年级的老师,带着创作好儿歌的理念建立了“童声童气”项目,他希望孩子们能有属于他们的童乐与童声;中山大学的学生杨慧盈,号召创立了中山大学“创行布艺小镇”,为下岗工人穿针引线,帮助他们参与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环节,获得收入;佛山武术推广志愿者总队长黄伟忠有着雄心勃勃的“太极拳慈善”理念,他希望将佛山推手这项运动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和企业,简便易学的推手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丰富企业文化,两全其美……这些怀着公益理想的人们都是最普通的“草根”,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授人以渔,烽火相传,集结众力,共同发展”,这是广东省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创办的核心理念。基金会创建于2012年6月,是广东省首家专注于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活动致力于倡导和贯彻“授人以渔,烽火相传”的公益理念。首届中艺“彩虹计划”旨在打造全新的文化艺术公益模式,以创新的赛制形式呈现更多属于草根的艺术文化。“彩虹计划”从启动至今,已有7个月时间,虽然一周岁时间还没到,但已画上了圆满的句点。“童声童气”、“中山大学创行布艺小镇”、“太极推手进万家公益大赛”等项目终选为第一批十佳项目,他们将获得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提供的5万元扶持基金,继续耕种文化的土壤,让公益的理念开枝散叶。

  对于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创始人林大辉来说,公益是他的夙愿,为了全副身心投入基金会的运作,他把生意上的很多事务都转给了别人,他希望用金钱和精力去成就有意义的事情。对他来说,这次人生轨迹的改变水到渠成,“我希望能够搭建一个桥梁,帮助那些草根艺术团队成长和壮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这7个月以来的点点滴滴,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创始人、会长林大辉,也见证了“十佳公益项目”的诞生,从中标项目团队那里更是收获了一个个关于创意、慈善和感动的温暖故事。

  创意理念:

  文化扶持基金重在“授人以渔”

  在林大辉眼中,文化这个词有容乃大,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这个关于文化方面的慈善应该如何运作,唯一确定的是“文化”这个定位和方向。“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跟在关山月老人的身边,很遗憾的是画画没有学会,但从关老身上学会了艺德,一直希望能够投身文化艺术的事业,用自己的钱和精力成就一些事情。我父亲也是一位慈善家,他的作为和思想都在影响着我。”林大辉如是说。

  有了投身慈善这个念头之后,林大辉便经常寻思琢磨,不时和朋友进行“头脑风暴”,一聊便到深夜四五点。除了构思,初始阶段他也做了一些尝试,先是做了一些文化方面的展厅和交流中心,后来,他开始资助一些生活和创作上有困难的画家,帮助他们推广自己的作品,走上稳定的创作之路。“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做法始终无法将艺术的面铺开,让艺术与文化深入更多人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不能够完全体现我希望达到的价值和目标,那个时候忽然就决定拍板了,干脆做个基金会,这样只要是文化方面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涉猎。”

  一旦基金会的形式确定下来之后,理念和计划也是呼之欲出,林大辉告诉记者:“团队当时讨论了很多理念,包括‘彩虹计划’的最终成型。对资助艺术家的这个模式,我其实有很多思考,现在很多做慈善公益,都是你需要钱,我捐给你,可能到了第二年受捐赠者依旧吃不饱,又伸出手来要钱,这样三番四次之后捐钱的人会累,受捐赠的人也形成惰性的思维,只要一饿了就伸手要钱。这种循环往复是一种慈善的存在模式,但是我觉得培养受捐赠的情操更为重要,‘授人以渔’这个古老的哲理在当时对我有着无限的启发,于是我也将这个作为我们基金会的核心价值观。”

  也正是“授人以渔”这个理念,让“彩虹计划”最终得以成功运作,林大辉和他的团队开始努力把这个计划打造成“造血”的平台。“我们提供一笔扶持基金,受捐赠者可以靠这笔资金成长起来,我们也会提供专业方面的培训,可以说这是‘彩虹计划’的第一个关键——授人以渔,除此之外,受捐赠者不是拿了资助之后就完事,他们要将这份成长和恩赐、文化的气息和力量承传下去,所以我们基金会的第二个关键是烽火相传,‘授人以渔’、‘烽火相传’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最完整的理念。”林大辉如是说。如果有的企业团体无法符合这两个关键,担当起相关责任,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是不希望它们来参加的,回馈和传承是受捐赠者必须信守的承诺,林大辉对此也颇有一份坚持。

  “彩虹计划”:

  让草根文化团体得到社会认可

  “彩虹计划”是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项目之一,基金会旗下的项目囊括了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譬如书画、音乐、建筑等,但综合来看,“草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在林大辉会长眼中,艺术不应是阳春白雪,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渠道获取资助的草根文化团体来说,他们非常需要一个平台。“可以说草根文化和民俗之间有着更紧密的关系,我希望去发掘这些被人们忽略的文化资源,承担一部分本应由政府、社会承担的责任,这也是政府号召社会组织去做的事情,我们走在前面,希望做一个探索者,开路人。基金完全不盈利,假如有盈利也是为了公益,基金会所有的资金都属于公共财产。”林大辉说。

  其实“草根公益”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引起林大辉的关注,他也曾接触过不少民间自发成立的草根文化团体,感受到艺术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对艺术的需求。同时,林大辉也发现他们有一种更深远的渴望,那就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让小众的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我们之前接触到的那些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不是一个人做,就是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共同发起,内容包括读书会、学习会、品茶、暴走、外出徒步旅行、支教等,湖南曾经有一个叫‘乡音嘹亮’的团体,都是农民工组成的,他们就非常希望能有人支持他们举办各种唱歌跳舞的艺术活动,丰富农民工朋友们的生活,他们都很热情。”

  林大辉向记者介绍,“彩虹计划”项目的最终十佳,都将获得5万元钱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获得相关专业上的培训与帮助。对于这种做法,林大辉更愿意称之为“公益招商”,“让企业或者其他人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然后定向扶持,让捐的人舒服,受捐的人找到自己的伯乐,认可自己的公益理念。钱其实永远都不够,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机构,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情,主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和长期的关注”,林大辉如是说。另外,参加本次比赛是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项目是是跟文化艺术有关的,团队的人也愿意做公益性的承诺,将文化和感恩烽火相传下去,那么我们就做那个点灯的人。”

  公益评选:

  “让更多人得到文化艺术的润泽”

  目前,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彩虹计划”已经顺利拉下帷幕,经过多轮的淘汰与筛选,已有十个项目脱颖而出。上个月底,中艺文化公益沙龙暨十佳公益项目评选展示会在广州市流花东苑艺博馆进行,最终24强在现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终选的项目范围包括体育、民间艺术、行为艺术、医学健康、手工艺术、残疾人文化艺术等方面,可以说每一个项目的团队都在用自己的视角挖掘艺术在生活中的可能性,在公益的平台传递真善美。

  譬如项目“女性的声鸣”,创办者希望公益艺术活动通过视觉的形式来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让更多人关注女性在生存中所面临的困难;“封开文化公益”的团队成员都是在广州读大学的封开年轻学生,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反哺家乡,启发家乡的孩子,在保存和延续封开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文化的新力量;“艺术小洲”的中大学子,希望通过商业的力量,搭建一个将青年艺术家与大众、文化艺术机构对接的互动平台,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稳定的创作资助等。看着各种不同宗旨和目标的草根团队百家争鸣,林大辉表示,“我的公益我做主,将艺术与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都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全民参与和全民选择”。

  “我们作为桥梁,不做主观性的引导,希望走过路过的观众来决定和选择,决定权完全在观众手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这么一个场地空间,让他们现场展示,唱歌、跳舞、画画、摆摊都行。同时我们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如果企业家看到那个项目很合心意,还可以定向支持,拨钱或怎样都可以,也许活动的意义正是在此,如果仅靠我们一家去做,力量单薄,我希望更多的人都参与进来,让公益的力量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得到文化艺术的润泽”,林大辉说。

  “彩虹计划”从开始到结束,由7个主干人员负责,这7位同事都是义务劳动,完全没有工资收入,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林大辉一直强调,基金会不是属于他自己一人的,这是公共的资源,“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希望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模式,我们不是为了个人,为了公共利益我的脸皮也长厚了几分”,林大辉笑言。

  “德基金”与艺术支教

  ◎延伸阅读

  除了对物质的需求,乡村孩子对美和艺术同样有着深切的渴望,但是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游戏、手工、摄影等这些课程,离乡村孩子的生活却很遥远。

  “德基金”的创始人是广东茂德公集团董事长陈宇,他看到艺术教育对乡村孩子的重要性,于2011年2月正式提出了创办“德基金”的想法。2011年7月,“德基金”在香港注册,2011年10月17日,“德基金”开始艺术支教第一站,在雷州附近城镇英山小学正式启动。“德基金”作为一个以乡村小学艺术支教为启动形式的公益组织,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在偏远地区普及文化艺术教育,为孩子们带去一份朴实的快乐。

  “德基金”的志愿老师和义工共有50多名,其中,有在校大学生、电视台主播、书画家、音乐人、公司老板和白领等,年龄跨度从90后到50后都有。如今,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及雷州,还远至梅州大埔、云南楚雄、四川平昌等地,帮扶过7所乡村小学,约有2200多名乡村儿童和230多名乡村教师从活动中受益。

  ■记者手记

  当慈善不再 “唯物论”

  对于那些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的底层家庭的孩子,人们或许首先想到的善行,是赠予金钱与物质,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最为迫切的温饱问题。但是,除了物质和金钱之外,能够改变生活的,还有另外一种最“平价”的途径,那便是审美和艺术。我们可以用歌唱消除烦恼,用舞蹈释放灵魂,用阅读平和心灵,用绘画抵抗苍白。

  一路走来,记者见证了广东省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十佳项目”的诞生过程,也曾经参与、感受过茂德公草堂“德基金”的艺术支教之旅,最大的感触在于,他们都在寻找民间有力量的、美丽的东西——艺术与文化的生长空间。

  让草根与文化生活紧密联系,为乡村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注入色彩,这种扶持和帮助,与单纯的捐钱捐物一样都是爱的传递,但前者为人们生活的形态找到新的可能性,让更多人“向内”寻找幸福与快乐,从艺术的魅力中获取力量。正如中艺文化发展基金会,希望艺术更加普及和大众化,让艺术真正介入生活;而茂德公草堂的“德基金”,则旨在让艺术的“教”与孩子们的“感悟”相辅相成,他们不苛求所谓的“教学成果”,只希望孩子们学会为自己的生活着色,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

  通过这些活动,记者看到的不再是善良的人为自己有心无力、囊中羞涩而愧疚,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付出不再门槛“高企”,不再煽情世故,“公益”本身变得轻巧亲近,有的人用画笔帮助他人告别脆弱与无助,有的人用音乐传递金钱买不到的美好与富足。

  这些年,“文化公益”这个词在大众视野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公益”的含义,不再视财富为慈善的唯一“本钱”。公益的本质是付出善心,而文化和艺术这两种元素的注入,有利于化解捐赠者与受捐赠者之间的世俗隔阂,消弭无形之中的“尊卑”界限,促进人与人之间彼此敞开心扉,实现平等、诚挚的交流和对话。

  当慈善不再“唯物论”,我们从文化中、在审美里,品味到的是“上善若水”、涓涓不息的温润,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宁和,是梭罗所言“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的真义。正如莎士比亚所言:“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受施的人带来幸福,也同样赐福于施与的人。”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黎金鑫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