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25 15:1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03-22 06版 | 查看:1255次
马广超在青海玉树第5年的支教依旧是从漫长的旅程开始。
从山东泰安老家到青海西宁,他坐了26个小时的硬座,从西宁去玉树,他又坐了20个小时的大巴。之后,他选择搭顺路车,回到海拔3600米的仲达乡土门达小学。
3月正午的阳光很耀眼,但温度并不高。茶杯中夜里冻住的水还没完全化尽。土门达小学只有3间板房教室,室外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孤零零地立着,泥土操场坑坑洼洼。
作为支教老师,马广超就住在教室旁边,一个用藏民帐篷搭建的简易宿舍。
这所乡村小学50多个学生,有13人住校。除了马广超,学校还有两位藏族老师。学校只有一年级、二年级和五年级。马广超负责教三个年级的汉语和五年级数学。那两位老师负责藏语课和一二年级的数学课。
新学期回来,马广超从家乡带来了白菜种、菠菜种和豆角种,想把学校里30多平方米废弃的蔬菜大棚利用起来。这里海拔高,交通不便,吃菜以前主要是储存的土豆。马广超想带着孩子们在劳动课上种出新鲜蔬菜。
马广超毕业于山东潍坊教育学院,读书时他看到格桑花西部助学协会的新闻报道,便萌生了去西部支教的想法。
2008年3月19日,在青岛工作1年后,怀揣积攒的费用,马广超瞒着父母,只身一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他自费支教的人生旅程。
第一站,他找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教育局。教育局担心他吃不了苦,特意安排他去条件较好的吉尼赛乡中心小学,并帮他拦了一辆顺路的货车。谁知,顺路车阴差阳错把马广超带到了囊谦县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麦曲小学。
麦曲地处青藏高原,海拔4600米,交通极不方便。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空气含氧量的一半,气候没有四季之分,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互联网、手机没有信号。
到达麦曲小学,天色已黑。马广超被学校安排在帐篷里住下。那一夜,马广超穿着羽绒服,盖着两床被子,仍然冻感冒了。
麦曲小学当时只有1名正式教师,1名民办教师,1名代课教师。一间不到10平米的教室挤了50多名学生,很多学生每天站着上课,由于没有足够的房间,老师们只能在院子里搭帐篷。
校长曲江试探地问马广超:“我们学校的情况就这样,你看看愿不愿意留下来。”
“我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马广超当天向囊谦县教育局转交了留在麦曲小学的申请。
克服高原反应和语言不通,马广超开始了支教。马广超第一课是教孩子们用肥皂洗脸。之后,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叫学生起床整理内务,7点15分带孩子们跑操,7点30分带他们去河里洗脸。
2008年9月,只有1名代课教师的瓦作村小学向马广超发出邀请。他去了瓦作小学。他记得那里一日三餐就是土豆、卷心菜。在瓦作小学,他度过了支教的第一个寒冬,取暖就是干牦牛粪。
2009年4月,马广超到吉来找藏医看病,发现那里的小学因为没有老师愿意来,37个孩子已经停课了,校园里的杂草足有1米多高。村长恳求说:“能不能过来教一段时间,哪怕只在这里教一个星期也好。”马广超当即就决定到吉来教课。他教这里的学生洗脸学文化,自己也努力学习藏语。课下,孩子们经常会到他的帐篷里围着他嬉笑打闹。
从2008年3月支教至今,他已经支教过7所学校。“我当时来的时候就想支教一年,因为一年的时间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可是来了之后发现这里不是一般的缺老师。”
2012年10月,他跟随尼样校长从上日玛小学来到了现在条件差一些的仲达乡土门达小学。马广超之前所在的上日玛小学已经合校,“本来打算回家的,尼样校长调到了土门达小学,说那边缺老师,邀请我过去,我就又答应了。”
在玉树支教5年,他 “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或许他都没想到在这里会经历这么多的生死考验。
马广超已经先后两次写过遗书,还有一次险些坠下悬崖。
2009年4月,在吉来小学时,其他师生放虫草假,马广超一个人留守学校,结果患上水痘。25岁孤立无援的他给父母写下了遗书。幸亏一位回校拿东西的教师发现了生病昏迷的马广超,把他背到一位藏医活佛那里。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受7.1级强地震,正在囊谦县查荣扫盲中心支教的他紧急疏散学生并投入救灾。忙碌一天后,马广超深夜给父母写了第二封遗书,并交给一位熟悉的大阿喀(大和尚)。
与那些生死考验相比,支教最难忍受的还是孤独。“一年之中连一个汉族人也见不到,感觉自己不会说汉语了。”马广超说,有一次,一个汉族志愿者来麦曲调查情况,他很想跟老家的人见一面,聊一聊,但是感觉特别紧张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当时我真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每年回家,总感觉自己连正常的交流也不会了。”
在这里支教的5年多,这个山东小伙始终是自费,不忙的时候他就自己出去采蘑菇,找冬虫夏草,赚一点回家的路费,给学生买一些学习用品。有时候他连回家的路费也凑不齐,也会接受一些爱心人士帮助。
2009年就认识马广超的尼样校长曾经想给马广超申请一些补贴费,但被他拒绝了。“如果申请补助的话还不如聘一个代课老师呢,再说,发了生活补助,在这儿也没处花啊!”
马广超教藏族学生学文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学之余,他深入藏族人家交朋友,还利用网络积极联络爱心人士,改善藏族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
时间久了,熟悉他的藏民都说:“马老师,雅阿(好)!”
一次,马广超独自采蘑菇,路过一户藏民家。藏族老阿妈走出来大声呦喝,请他去家里喝茶。马广超推掉了。谁知,在他走了两三里路后,又听到老阿妈的喊声。老人蹒跚走近,微笑着从藏袍里掏出一瓶牛奶递给他。
马广超望着渐渐远去的老阿妈的背影,眼泪禁不住落下来。讲起这个场景,马广超说:“那一瓶牛奶胜过从小到大收到的所有礼物。”
这几年,马广超明显感觉到玉树教学条件的改善。他现在支教的仲达乡正在建设新校舍,预计今年7月会投入使用,到时候土门达小学的50多名学生都可以去新校区上学读书了。
何时结束支教生活,马广超说要看当地的需要。因为支教行为,2011年,马广超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记者 郑燕峰 实习生 张文平)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