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9-14 21:50 | 来源:广州青年报 2012-8-16 18:23 | 查看:1876次
摘要: “有偿慈善”、“互助模式”、“提成15%”等字眼,让广大网友不淡定了,这是做慈善还是拉业务?
“有偿慈善”、“互助模式”、“提成15%”等字眼,让广大网友不淡定了,这是做慈善还是拉业务?
日前,一则《施乐会允许社工有偿慈善 12 名员工募集善款2300 万》的消息,让网友大吃一惊,也让施乐会陷入舆论的漩涡。
施乐会会长方路认为,他的意思被媒体曲解了。对于网友的质疑,他平静地表示:“他不了解施乐会,他要是了解了,就不会有质疑了。”
施乐会到底怎么了?
探索“有偿社工”模式却遭质疑
2007 年4 月28 日,施乐会在浙江金华成立,2010 年成为金华慈善总会分会。成立之初,施乐会就把“透明、公开”作为办会宗旨,采用类似C2C 网购模式,求助者和捐助者相当于卖家和买家,施乐会作为“中介”,希望借助网络搭建一个完全公开、透明的公益慈善平台。“慈善怎么可能做到完全公开透明?”为此,施乐会还被评为金华当地十大新闻笑话之一。而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施乐会继续在探索它的发展,提出“有偿社工”模式,却一样不被网友理解和接受。
前期,在救助的过程中,施乐会发现,求助的群体以小孩和年轻人居多,老人、上不起学的小孩很少。经过一番琢磨,他们认为是因为小孩的父母和年轻人懂得网络,所以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求助,而老人、失学者并不是不需要帮助,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利用网络,所以成了救助的“盲区”。于是,施乐会提出了“志愿者模式”,从社会上招募志愿者,由他们去走访困难群体,并把他们的情况在网站上公布出来进行募捐。
“每一个受助对象,志愿者需要跑两趟,第一次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收集相关材料,第二次是把捐款送给他们。这样一来一回,志愿付出的时间和费用都增加了,对于受助者来说,又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没有募捐压力也导致志愿者发布的求助信息千篇一律,没有用心。”方路说,基于“志愿者模式”的一些弊端,2012 年,他们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式——“有偿社工”,“算是‘志愿者模式’的升级版吧!”
这种模式要求社工在探访的时候,提前垫付受助者需要的钱数,回来以后再进行募捐,并且可以额外募捐一部分钱作为社工开展活动的开支和报酬,这个比例上限为15%。“比如说,一名老人需要850 块钱,社工第一次去的时候就需要先把850 块钱垫出来,回来以后,他可以为这个主题募捐1000 块钱,其中850 块是之前垫出来的,另外的150 就包含了社工做主题的车费等开支以及报酬,150 块刚好是募捐总额的15%。而这一切都会在捐款的时候向捐助人说明。”方路这样解释“有偿社工”模式。
这种模式一开始遭到了很多社工的反对。“他们意见非常大,想不通,慈善行业从来没有听说过募捐还要先垫钱的。”方路说,幸亏还有一些老员工支持他,但“他们也是带着疑问去做的”。
从2012 年4 月至今,通过“有偿社工”模式,社工们总共募集了135 万善款,其中有120 万属于受助人的善款,15 万是社工的开支和报酬。“我们总共有差不多40 名社工(非全职,另有12 名全职工作人员),4 个月下来,平均每个社工每个月拿到了937.5 元。这里还包括了他们的车费餐费等开支,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多吗?”方路反问道。而同时,社工们做主题的时候也承担了不少风险,“大约有30% 的主题是连垫付的钱都没有募集回来的”。
他特别向记者强调,提取15% 只是在助残、济困、助学、安老等方面适用,对于更为常见而大量的助医类是不允许的。“在这一类救助中,施乐会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确保善款100% 到达受助人手中。”施乐会成立至今共募集善款约2300 万元,其中有2100 多万属于助医类。
“资助施乐会”:维持团队成长的尝试
方路表示,成立至今,施乐会的所有场地、水电、甚至12 个员工的基本工资都由一个热心企业承担,每年运营成本不超过60万元。“我们目前有12 名工作人员,一年开支不超过60 万,目前已经帮了6000 多人。”由于所有成本都由企业承担,施乐会才能够长期稳定地运作下去。“但是,如果哪一天企业不资助我们了,施乐会何以为继?”作为领导者,这是方路时常考虑的一个问题。于是,他提出了“资助施乐会”这一设想。
打开施乐会的网页,在导航栏可以看到“资助施乐会”一栏,在这里,网友可以为施乐会的宣传推广、房租水电、交通费用、服务器,以及施乐会的工作人员捐款。
记者在网页上看到,截止至8 月10 日上午11 点,已经募集到10920 元善款,最高一名员工获得了1695 元的捐助,这意味着,加上原本的一千多元基本工资,他这个月至少可以获得三千多块的收入。施乐会每个月都能收到网友此项捐款数千到数万元不等。“最高的时候有三万多,最低的时候才七八千。”尽管有人质疑施乐会在网站中为员工募捐是否合适,依据在哪里?但方路认为,那么多网友愿意捐款,就说明大家对施乐会的这种方式是认可和接受的,“否则谁也不会捐款”。
此前有媒体将这种模式称为“互助模式”,为避免产生误解,方路回避了这个说法。他认为,很多人误以为“互助模式”就是把大家捐给受助对象的善款,转而由受助对象捐给施乐会及其工作人员,这不是他想表达的“互助模式”。“简单地说,这种模式就是‘你帮我,他帮她’,这里有4 个人。”方路强调。
而对于外界认为施乐会为员工募捐没有得到上级主管单位的认可,方路表示:“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来可以这样做,也没说不可以这样做。”而同时,团队的发展又确实面临缺乏经费的问题,因而,他认为,为团队发展和员工募集善款并无不妥。
疑问一:“有偿社工”模式中的“社工”,是志愿者还是社工?
在“有偿社工”这种模式中,很多网友提出了疑问,难道有无偿社工?而且,这里所说的“社工”并非施乐会全职工作人员,不享有任何工资补贴,也无固定工作时间。方路也坦言,“有偿社工”确有不妥,容易引起误会。他也希望大家可以想一个更加吻合的名称。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也是第一次听说“有偿社工”这种名称,但用有偿还是无偿来定义“社工”并不准确。“社工有资质的标准,比如社工专业毕业,有过社工方面的实习,全职,考取相关证件为佳。”但他同时也表示,志愿服务本来就需要成本,施乐会之所以遭到质疑,就是因为他首先把成本明确体现出来。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不太科学”。
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主任苏巧平认为,施乐会“社工”所做的工作和“社工”有很大的差别,与其说是“有偿社工”,不如说是“有偿义工”或者兼职。
疑问二:15%的比例依据在哪里?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施乐会15% 的比例明显高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上限。对此,很多网友表示质疑和不可接受。方路认为,15% 的比例并不高,由于占捐款更大份额的助医类主题不会提取任何报酬,如果把这一部分算入总量,施乐会提取的“管理费”远远低于10%。
公益慈善论坛在新浪微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114 人参与者中,有80.7% 的人表示认同公益组织工作人员从捐款中拿提成的薪酬模式,包括中国社工时报、公益时报网等,但前提是公开透明,提成比例合理、合法。但这里的工作人员显然和“社工模式”中的“社工”不一样。
疑问三:“互助模式”合情,是否合理?
在听记者介绍完施乐会“互助模式”后,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直呼“太新鲜了,新到我有点不能接受”。
在方路看来,“互助模式”是维持团队发展的一种方式,网友也认可并捐款,就说明这种做法并无不妥。网友认可是否等同于合乎法律法规?社工工资是否可以募捐?面对这些问题,似乎一下子找不到“标准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主任苏巧平则认为,在这一领域,目前尚无全国性的募捐法案或条例,所以也不好判断这样做是否合乎法规。
疑问四:在“有偿社工”前提下,如何确保100%捐款达到受助人手中?
施乐会的官方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写道:“我们确保您的每笔捐款,100% 到达受助人的手中”。在“有偿社工”这种模式之下,如何保证每笔捐款100% 到达受助人手中?对此,方路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捐助给受助人的善款,100% 到达受助人手中,捐助给社工的经费,100% 到达社工手中,与‘我们确保您的每笔捐款,100% 到达受助人的手中’符合。”
这样看来似乎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社工提取的高达善款15% 的开支和报酬,该如何界定?这个问题,方路没有明确回答。
无论是成立之初的“金华十大笑话”,还是现在的种种质疑,施乐会一直在尝试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2007年提出要做透明慈善,并且广泛利用网络搭建透明慈善平台的尝试,已经被时间所证明。而“有偿社工”和“资助施乐会”的观念和做法,似乎比“公开、透明”更加惹眼,有人认为这些和“公开、透明”、“每笔捐款100%到达受助人手中”等相违背,而有人也在翘首企盼,希望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本版采写:记者 潘小洁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