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好人满城新风 全社会关注的“扬州好人”现象

发布时间:2012-05-26 10:46 |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2010年08月14日 09:11:01 | 查看:882次

  一位母亲进城给孩子看病,却把钱弄丢了。看着焦急的母亲、面对周围人的质疑,的哥拿自己的钱还给了这位母亲,自己却因“捡钱不还”被单位辞退了。孩子病愈后母亲回到家,发现原来是自己忙中出错把钱落在了家里……

  这是根据发生在扬州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江北好人》。

  从看“好人”到做好人,一个善意谎言说了12年

  《江北好人》在扬州上映后引起轰动,很多观众是攥着纸巾看了一场又一场。

  电影中的的哥张维扬为救人说了善意的谎言,而现实中,扬州仪征有一位电工,则把一句善意谎言说了十多年。12年前的一天,仪征新城供电所电工周维忠去沿江村唐有富家拉电,唐家已经连续几个月没交电费了。一进唐家门,周维忠心里凉飕飕的。房屋破旧,一家三口人两个智障,儿子唐久亮和妻子生活都不能自理,唐有富也因年迈无法劳动,全家几无收入来源。看着听着,周维忠鼻子一酸说:“我们有政策,你家的电费免了。”

  其实哪有什么优惠政策,是周维忠自己担下了唐家的电费,这一缴就是12年。那以后,每次上门“抄表”,周维忠都要给唐家的“傻儿子”唐久亮买点吃的喝的,逢年过节还给买上里里外外一身新衣新鞋。老实憨厚的唐有富最后还是知道了缘由,哽咽着只说了一句话:“我这辈子没什么报答他,就让好人有好报吧!”

  “好人有好报”,扬州很多人心中都摆着这句话,并为之付出行动。江都退伍老兵李彬25年前曾在战场上抬下一名叫樊俊的战士,战士的嘴唇一直微微在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就离开了人世。

  “他究竟想说什么?”无数个夜晚,李彬一遍遍模仿战士的口型,终于明白,这位战士想说的是“代我去看看我爸妈”。经过多方查找,李彬终于在江都樊川镇找到了樊俊的父亲。这时的樊爸爸已是孤老晚年,“樊爸爸抱着我只是一个劲地哭,战争让他失去了一个儿子,我就给他送去一个儿子。”从那一刻起,李彬就决定去找每一个牺牲战友的爹娘,20多年下来,他跑遍全国各地,陆续找到了11位牺牲战友的亲人,认了12个“爹娘”。他还分批把“爸妈”们带到北京看升国旗,尽一个“儿子”的责任。

  在扬州,“好人”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扬州东关街上的逸圃里原来住着一户尚姓人家,他家的隔扇门背后有12块古董瓷板画,曾有人上门出10万元的价格收购,但老两口没答应。两年前逸圃搬迁,尚家夫妇主动把保存完好的瓷板画捐给了国家,经鉴定,这批瓷画是珍贵文物,价值400多万元。

   江都市丁沟镇环卫女工龚文凤,扫大街“扫”到一个装有10万元的皮包,面对这笔够她扫一辈子大街的巨款,龚文凤没有心动,而是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归还,又拒绝了失主的重金酬谢。人们纷纷赞誉她,“不仅是环境的美容师,更是心灵的美容师。”

  从电影中虚构的“张维扬”,到现实生活中的周维忠、李彬、龚文凤、尚家夫妇……一个个平凡的面孔,汇聚成了“扬州好人”的群像。

   从“好人馆”到“好人柱”,“好人文化”满古城

  “好心阿姨,你是谁?”在扬州开发区文汇街道花园社区的大门口,张贴着一幅巨型“寻人启事”海报,大大的“?”透露出找寻者的急切心情。

  “好心阿姨”的故事要从去年的一个雨天说起。扬州开发区有对先天脑瘫的孪生兄妹,父母拼命挣钱四处求医,可有一天奶奶又突发脑溢血住院,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次日下午,一位中年阿姨将3000元现金丢给居委会后转身就走。工作人员追问姓名时,这位阿姨摇摇手说:“我身体不好跑不动,你们就别追别问了。”

  “风雨中的来客”究竟是谁,登了报纸、上了电视,但至今无法得知。海报上那个“好心阿姨”在风雨中留下的模糊身影,已成为大家心中公认的“扬州好人”标准像。 扬州自古就有崇文尚德的传统,如今,弘扬“好人文化”扬州又建立了一整套机制。

  乡镇有“好人馆”。邗江方巷镇的“好人馆”里陈列着村民殷武勇为救父“三割头皮”的故事。2007年初,殷武勇的父亲不慎落入了2米多深的沸水池,全身80%三度烫伤,只有通过植皮才能保住性命。殷武勇义无反顾地三割头皮。

  社区有“好人柱”。在扬州康乐社区,60根景观柱贴上了好人照片、故事,连在一起成了一条“好人街”。其中一根“好人柱”上记录了“社区环保形象大使”王树珍的事迹。她把自家的缝纫机搬到社区广场上,现场把收集来的废弃横幅布、旧服装,裁剪加工,缝制成了精美别致的购物袋赠送给居民。

  街道还有“好人墙”。最近,扬州市首批6位“社区好人”新鲜出炉。他们中有心系贫困山区儿童的扬州姑娘王蓉,有担任社区义务网吧巡逻监督员的老党员王继宗,有多次出面为居民协调输通下水管的热心人李凤珍……市区文峰街道专门辟出荷花池畔的一整面墙,把“好人”的照片放大向公众展出。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今年6月起,扬州在全市开展了推荐、宣传、学习、争做“扬州好人”的系列活动。《扬州日报》打出了“好人榜”,扬州电视台推出了“好人动态”,每天向市民推荐一名“扬州好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宣传他们的事迹。

  从“扬州美”到“扬州好”,“好人”提升扬州“精气神”

  “扬州城里好人多。”这是除“扬州八景”外,很多外地游客在扬州古城留下的美好回忆。

  7月23日,扬州城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国“名博沙龙”的作家组团来扬州采风。其中一位作家汪亚民不小心把手机遗失在火车上。他还没有察觉手机丢了,捡到手机的扬州乘客就照着电话里最后一条通话记录,与他的同事取得联系。作家团刚抵达下榻的宾馆,手机已送还到汪亚民手上。

  不断涌现的“扬州好人”,正在潜移默化地凝聚这座古城的“精气神”。在扬州兰庄社区修车师傅程介兵告诉记者,他在修车铺设了个爱心充气点,将路人充气所付的零钱全部捐给社区爱心基金。以前,冷不丁会有人充了气不给钱就走了,可现在很多人跑大老远到他这里来充气,很多人还特地多投几个硬币。

  扬州本地的“好人”越来越多,在扬州工作生活的外地人,也在耳濡目染中向“好人”的标准看齐。

  扬州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无意中见证了这一改变。他观察到有个外来民工经常到扬州来鹤台广场看演出,第一次来,他光着膀子,看到大家都看着他,于是不好意思地从人群中退了出来;第二次来,他穿了一身整齐的行头,但接电话时又扯开嗓子聊了起来,直到发现广场上除了戏台上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嗓音,他赶紧跑到了一旁;第三次,还是这个农民工,散场时发现地上有个饮料瓶,上前随手就拣起来丢进了垃圾桶。记者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变化,这位外地民工憋出一句话:“看多了好人,心里自然也有了标准。”

   润物无声文昌雨,一城感动扬州风。前几天的一场暴雨过后,市区文昌东路上满是被大水冲掉的车牌,可第二天车主们路过文昌东路时看到,丢失的车牌都挂在沿街住户的门口等着认领……“好人文化”让扬州人从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姜圣瑜 庾康 刘世领 汪滢 李源 张晨)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