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26 10:52 | 来源:新报报业网 2011-09-14 09:10:50 | 查看:1004次
新华报业网讯 照顾孤老的社区警察徐兆华、把战友父母当做自己父母赡养的李彬、收养残疾智障儿童的吉文秀……近期,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栏目先后20次报道了“扬州好人”的系列故事。“扬州好人”在不断激起人们道德共鸣的同时,也给扬州这座古城送来了满城新风。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扬州好人”
江都的小雪同学今年考取了重点大学,而因家境贫困无法凑齐学费。她知道扬州有个“助学好人”王文清,于是慕名求助。王文清先是热情地介绍小雪到一家服装店打工,一个暑假,小雪挣了3000元。开学前,王文清又将4000元塞到了小雪手里:“放心吧孩子,4年大学的学费我包下了。”
20年来,王文清已经对近千个孩子说了同样的话,他实际捐资已超过50万元。去年评为“中国好人”后,面对慕名而来求助的贫困学子,王文清更加不忍拒绝:“这是对我的信任,就是再困难,也要‘抠’出钱来资助这些孩子。”
不单是一个王文清。在扬州,“好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江都丁沟镇环卫女工龚文凤,扫大街“扫”到一个装有10万元的皮包,面对这笔巨款,龚文凤没有心动,而是想方设法找到失主归还,并谢绝了失主的重金酬谢。
扬州东关街上的逸圃里,原来住着一户尚姓人家。他家的隔扇门背后有12块古董瓷板画,曾有人上门出10万元收购,老两口没有答应。两年前逸圃搬迁,尚家夫妇主动把保存完好的瓷板画捐给了国家。经鉴定,这批瓷画是珍贵文物,价值400多万元。
王文清、龚文凤、尚家夫妇……一个个平凡的面孔,汇聚而成“扬州好人”群像。
凡人善举提升城市道德高度
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对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扬州市近年来集中发现、评选、宣传了400多“凡人善举”。他们,大多是生活在老百姓身边的普通人,其人可敬、可亲,其事可信、可学,老百姓心中由此树起一根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道德标杆。
2006年、2007年,扬州连续出现了两个重大道德典型——老红军刘应启、好军嫂陈巧云。百岁老红军刘应启活到老、学到老,好事做到老,身体力行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一生长征”的炽热情怀;善良贤淑的农村姑娘陈巧云,顶着社会偏见,毅然嫁给特级伤残军人闫绍田,以23年艰辛换来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陈先岩、徐兆华,两位普通的社区民警,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需要的小事做起,构建起警爱民、民拥警的新时代警民和谐关系,均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称号。
点燃一盏灯,会照亮一大片。扬州城区梅岭街道北门外大街10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老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没有专业保洁,而这里6年来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原来,大院里6位老党员每人一把小扫帚,轮流值日,自觉承担起小区保洁和安全巡护职责。在他们的带动下,小区20户居民人人动手,把大院当成了自家客厅来扮靓。
“红马甲”,全国志愿者先进集体、扬州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义工组织。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2000多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自愿加入这支队伍。每到节假日,普通市民穿上红马甲,带着抹布,上街擦玻璃、捡垃圾、扫街巷、维护交通秩序,成为扬州的城市风景。
“好人效应”,让扬州人从中收获到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兰庄社区修车师傅程介兵告诉记者,他在修车铺设了“爱心充气点”,将路人充气所付的零钱全部捐给社区爱心基金。以前,冷不丁会有人充了气不给钱就走,可现在,很多人跑大老远专门到他这里来充气,还特地多投几个硬币。
营造“道德沃土”,孕育更多“好人”
4月15日,隔江而望的镇江举行了一场隆重葬礼——举城为一位“扬州好人”送行。4月11日,扬州个体业主施玉亮与持刀行凶的窃贼搏斗,血洒镇江街头。在首届“江苏见义勇为新市民”评选中,英雄施玉亮荣获特等奖。
不止一个“扬州好人”把自己的感人故事“写”在他乡:保安曹波在深圳舍命斗劫匪,血洒鹏城;扬大学生程颢青岛跳海救人,青岛市授予他“舍己救人好青年”称号;16岁少年李小龙沪上勇斗小偷,上海市委领导评价说,“时代需要这样的百姓英雄”……而在扬州工作生活的外地人,也在向“好人”看齐,演绎了“外地人到扬州争做好人”的一段段佳话:贵州好青年严子相跳水救人,英勇献身;山东菜农孙晋胜,勇救落水祖孙俩;宿迁小伙马亮,空手制服持刀追砍路人的“武疯子”……
扬州,自去年6月以来集中开展推荐、宣传、学习、争做“扬州好人”活动。全市各大媒体,都开设了“扬州好人”专栏,每周集中推出百姓身边的典型;文艺界根据“扬州好人”的真人真事,不断推出脍炙人口的作品;邗江方巷镇专门辟出场所设立了“好人馆”,将镇里道德楷模的事迹全部制成展板展示;康乐社区创造性地打造“好人一条街”,让社区好人上榜、故事上墙;鸿福社区把好人笑脸照片固化在“幸福长廊”里——扬州,遍地都能看到“好人”留下的足迹。
本报记者刘世领张 晨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