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3 08:00 | 来源:2008-06-20 08:41:12 太行日报 | 查看:2310次
眼前年过六旬的他,瘦高而单薄,普通得一如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青松。他也延承了松树的风格———置身于泥土中,昂扬向上,浑身散发着经久的松香。
为“官”三十余载,他用赤子之心回报着故乡的养育之恩;再度“出山”五年多,他用公而忘私的情怀诠释着“秋到黄花晚节香”的人生真谛。
他,就是陵川县潞城镇天池村党支部书记李存仁。
“天池是红色圣地,我不能给党旗抹黑啊”
天池村,坐落于陵川县潞城镇东部,周围群山环绕,自古以来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联系,隐秘而幽静。天池村是一方红色的圣土:1939年,中共陵川县委在这里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点燃了太行山区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天池村因此走进陵川党史,为陵川人民所熟知。
1946年出生在天池村的李存仁,刚刚初中毕业,就被父亲叫回了家。班主任舍不得学业优秀的他,希望他能继续学习,考个学校。但固执的父亲却振振有词地说:生在皇宫是帝王家,生在菜园就得卖黄瓜。李存仁拗不过父亲,只好回乡务农。作为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他积极上进,18岁开始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后先后担任民兵连长、村委副主任。天池的乡亲们心里有杆秤,他们说,李主任为人厚道,最讲公道,很有威望。邻里有个纠纷,婆媳间闹个矛盾,经他出面说合,没有人不服气的。村里有了棘手的事,也总是他及时化解矛盾。为了提高村民的素质,他率先在村里组织起宣传队,搞起了故事会,天池村的文化生活红红火火,成了远近闻名的“稳定村”、“放心村”。 在那个一个工仅有几分钱的年代里,李存仁带领村民搞副业,赶着骡子往返奔波于河南等地,6天打个来回,行程200多公里,一趟能为集体挣回70多块钱。1980年担任村委主任后,他主动提出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15年稳定不变、村三大主要干部年300元的工资不变。有些干部不理解,他说,干部们的工资来自百姓的提留,增加工资就增加了群众负担,当干部就得学会吃亏。在他的坚持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池村一直沿袭着这样的干部工资待遇。
1999年,由于身体原因,李存仁卸任了。在此后的几年里,天池村先后换了两任支部书记、三任村委主任,但由于将相失和,天池村由稳定到矛盾集中,由乱变散。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数字让村干部羞于提起,集体经济没有一分钱,村小学的住房被教育部门列为重点危房,代课教师3年没有领过工资,35名小学生,竟然有9人被迫转学。由于穷,村级财务不公开,不透明,导致村民们对干部不信任,从2000年到2002年连续三年天池村没有交过农业税。镇政府派到村里的工作组一次次被村民拦住不放,吵架骂人成了家常便饭。天池村,被冠上了“穷人、穷户、穷村”的三穷帽子。
穷,像一块打了多年的补丁一样,缝在了天池人的心上、脸上。
谁不渴望富裕,谁不渴望美好的生活,谁不想住在宽敞的红砖到顶的房子,为儿子娶一房媳妇,让父母过一个安逸的晚年。
可是,山坡地,玉米、豆类的传统种植模式,纵使把天池的汉子们累弯了腰,依然看不到富裕的影子。
到2003年,富裕离天池人依然很遥远。
困惑的天池村人,重新想起了李存仁。
2003年3月,赋闲住在城里儿子家的李存仁,再次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时年他已经56岁。
老伴劝他:将近60岁的人了,还想折腾?李存仁说:“不比不知道啊。看到外面的发展势头一天一个样儿,咱天池是陵川县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改革开放都20多年了还没变样,是给党旗抹黑啊。从现在起,咱就得换脑筋,换思想。搞不好天池,我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后代。”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让天池群众看到走向富裕的希望”
重新走上村领导岗位的李存仁,琢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振信心。他知道,只有恢复了元气,天池人才能痛快地喘口气。
生活的列车碾过一个个日子,天池人开始重新审视李存仁。 在走过村头小路,走过田间,走过一排排正在生长的小杨树的时候,李存仁分明感受到了那些眼光的分量。
村里的事务繁杂琐碎,村干部的待遇低,可李存仁从无半句怨言,甚至是有些“偏执”于村里的事情。李存仁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地在改变。
李存仁和村党支部书记商量,首先得恢复交农业税。他和村党支部书记、村会计带头,先做自己亲朋好友的工作,又挨家挨户地到村民家中讲道理,实在家庭困难的,他们就自己给村民垫上。他先后为村民垫的农业税达上千元。
村小学冬天没有煤,生不了火,孩子们在教室里冻得直跺脚,李存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村里没钱。他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提出向每一户先借50公斤煤,到了年底冲抵农业税。又带头将学校从危房中搬出来,搬到大队部上课,又自己出钱请来工匠,对破损的桌椅板凳进行维修。当年,天池村获得了镇先进集体称号,村民们的心劲一下子又给提了起来。
2004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惠农政策。在天池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免除农业税等政策的落实责任,全都摊到了李存仁的头上。他一天到晚干劲十足:“这种好事,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就是累死也心甘。”在他的努力下,这些惠农政策在村里全都不折不扣地落实。
天池没路,尤其是没有出行的大路。村民外出只能走一条两三尺宽的背阴路,冬天结冰不化,夏天洪水冲刷,乡邮递员到村里送信,骑着自行车路过冰路时掉下悬崖,差点送了命。一个村民滚下陡坡,在家整整躺了半个月。
几十年了,李存仁的心中一直有个梦想:修一条宽敞的出村大道,让天池丰富的土特产走向外面,让更多的人走进天池。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首次提出这个想法时,遭到了一些村民们的嘲笑;九十年代再次提上日程时,有人噎了他一句:好是好啊,你出钱?
李存仁并没有死心。
2004年一开春,听到全市开展“村村通”会战的消息,李存仁心想机遇来了。
但事情并没有像李存仁想象的那样顺利,在村委会上,他的想法又受到了同志们的质疑:天池村集体没有一点钱,修一条宽三四米的公路岂不是痴人说梦?要不就把原来的小路扩一扩,将就能跑开车就不错了。李存仁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扩路肯定省钱,但一到冬天背阴地照样结冰,仍然不能跑车,不如重新在向阳的地段再修一条,虽然投资相对多了点,但一劳永逸。并且新路可以和棋子山旅游公路相连接,这对天池村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李存仁主动跑到县交通局请来技术员进行现场测量,完成设计后一造预算,需要动用土石方三万多方,每方按照3元计算,就得10多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天池村来说是天文数字。李存仁不甘心到手的机遇就这样失去了。他跑到河南,和河南的一家施工单位以4.9万元达成协议:40天完成路基开挖,每天村里先付给施工单位500元,其他的款项待工程结束时结算。
没有开工的钱,李存仁就从自己家里先拿出2000元钱,垫付了4天的费用。眼看着工程顺利展开,一些村民和邻村村民又出来发难,要求村里补偿占用的土地。没办法,李存仁只好把自己的6亩好地给村民做交换,另两位村干部也拿出土地作补偿,才解决了村民的占地问题。
在修路的那几个月里,李存仁夜不能寐:巨大的工程造价和分文没有的集体经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深更半夜,他不停地抽烟,在家里踱来踱去。吃饭的时候,也经常捧着饭碗发呆。万般无奈时,他想到自己家的那3.5万元存款。李存仁的心猛地揪了一下:那可是他26岁的小儿子两年前遭遇车祸时的补偿金啊!老年丧子的悲痛使得李存仁禁不住老泪纵横。听到抽泣声的老伴不停地问出了什么事?李存仁噙着泪和老伴说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老伴却一口回绝:自家姑娘读完高中宁愿辍学,都没有舍得动哥哥的补偿金,现在村里修路要用这钱,说什么也不行。李存仁耐着性子对老伴说:“我一辈子没有为钱低过头,如今我是村主任,答应群众的事就应该兑现,要不以后怎么开展工作?你让我怎么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你要是还在乎我这个老头子,就答应吧。”李存仁说服了老伴。
资金有了保证,修路的速度大大提高。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天池村长1600多米、宽3.5米的出村公路如期完成。
首战告捷,大大提升了村两委在村民心目中的威信。2005年春天,李存仁当选为天池村党支部书记。当选的那天晚上,李存仁一夜未睡,20多年的经历历历在目,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李存仁没有却步,他要补上天池村多年的历史欠账: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他要让村里的孩子们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他要修建廖河桥,让出村的大路和陵修线连成一体,让天池的百姓真正融入大市场。
李存仁继续奔走操劳。他动用各种关系,充分利用“两区”开发的大好机遇,跑省、市、县老促会,跑县政府,争取到了15万的建设资金,同时开工了小学校和廖河桥工程。在工程建设的日子里,李存仁几乎是天天吃住在工地,他严把工程质量关,精打细算支配着每一分钱。为了省钱,他和包工队吵过,他和村民一起投入义务工,晚上就睡在材料堆旁。
2006年秋天,天池村周围的群山姹紫嫣红,景色更加怡人,望着刚刚竣工的小学校教学楼,行走在平坦的廖河桥上,闻着整修一新的第一次党代会会址祖师庙散发出来的油漆香,看到昔日污浊不堪的小水池变成了清洁干净的大水塘,天池村的老百姓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惬意。
“走向市场,才能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压力”
年过花甲的李存仁有个好习惯,他喜欢看书读报看电视。尽管只有初中文化,可李存仁却有着非常敏锐的经济头脑和嗅觉,他嘴里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他说,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这对于贫穷地区来说尤其重要。天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村两委的工作重点就是致力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他给天池描绘的近景规划是:种养起步,旅游辅助,劳务输出,三年致富。
天池村虽然蜗居在深山之中,但周围生态优美,山顶松柏盖帽,山腰土地肥沃,人均土地两亩以上,为旱地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旱地产的小瓜,大小适中,口感非常好,在方圆几十里享有盛名。现在路通了,李存仁琢磨着让村民重拾这一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旱地菜种植。李存仁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因为前些年,一些村民自发种植了旱菜,却因为没有销路而不得不看着成百上千斤瓜菜倒进了灰渣堆。李存仁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村里公开宣布:“如果大家种的小瓜、茴子白卖不掉,我每斤1毛钱给大家发补助,保证不让大家受损失。”2006年,全村先后有10多户村民将信将疑地重新种上了蔬菜,当年每亩收入达到1800元。事实胜于雄辩,尝到甜头的村民马上扩大了种植规模。去年,全村蔬菜种植达到了200多亩,户均2亩,虽然遭遇了天旱,但每亩收入仍达到1500元以上。村民仅此一项,年人均收入增加700多元。老百姓高兴地说:种蔬菜比种农作物强多了。如今天池的蔬菜已经销售到了洛阳、武汉等地。每到生产旺季,外地来天池收购蔬菜的车辆在街上排起了长龙,“天池小瓜”成了名副其实的名牌产品。
在帮助村民推销蔬菜的同时,李存仁打算今年在村里建一个蔬菜生产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将菜农组织起来闯市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去年,天池村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村容村貌大整治,改厕、改灶、改圈卓有成效。全村百余户人家,先后有50户建成了沼气池。但由于缺少粪源,好多家的沼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李存仁走出天池招商引资,和陵川县城的一个养殖户达成协议,共同投资40多万元在天池村建设一个60头母猪的养殖场,为村民提供粪源,村里每年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可以带动天池村的养猪业、养羊业的大发展。如今,这个养猪场的五栋厂房全部建成,今年6月,养猪场就可以投入使用。
陵川县第一次党代会在天池召开,给天池村带来了盛誉,李存仁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0多万元,对党代会旧址进行了修葺。他打算因地制宜搞一些旅游产品开发,让更多的人来天池重温党史,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天池的发展。
天池缺少资源,多年来老百姓靠天吃饭。李存仁明白,这是天池村多少年来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下的重要原因。他和县劳动、农业等部门联系,7次聘请技术人员到村上讲课,向群众传授技术,让每一位村民都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又大张旗鼓地通过村上的喇叭,开展外出务工宣传。如今,天池100多个青壮年劳力中,就有一半的人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贫困的天池正在告别过去。
有人做过一项统计:这五年多来,李存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村里的各项工程投资超过百万元。而他自己先后向村里垫付了6万多块钱,除了将家里的存款如数拿出外,他甚至将每年的工资都捐献给了村里。小学校的代课教师三年没领工资,李存仁从镇上领回自己的工资后,就先给了这个老师1000元,鼓励她安心教育事业,天池的人民肯定不会亏待她。
李存仁不是富人,他的钱除了自己当干部的一点微薄收入外,大部分钱都是在外工作打工的儿子、女儿孝敬的,但为了天池村,他全部拿出,无怨无悔。李存仁常说,只要天池的群众能早日过上幸福日子,我这点付出值得。
如今的天池村,上下同心,环境整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和谐景象。
天池人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打架斗殴的绝迹了,吵架撒泼的看不见了;寒冷的冬日,青壮爷们晒着太阳打麻将打扑克的看不见了;污水横流、视邻为壑的少了;帮助乡亲致富的带头人多了,和睦邻里、助人为乐的婶婶大娘多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多了,对老人的孝敬赡养到位了……
李存仁说,这是天池和谐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李存仁也有他的不足和缺点,面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也有愧疚和无奈。但面对着全村父老乡亲期待的目光,他又是那样的执著。
大德无碑,大道无形。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他刻上心碑!(记者 赵文肖)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