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27 23:28 | 来源:岭南文明网 | 查看:1719次
千里驰援地震灾区
——汕头助人为乐好人余汉藩事迹简述
千里驰援地震灾区
他不是商贾富豪或企业老总,但他十多年如一日,每年都坚持为困难群众送油送米,并资助贫困学子;他出资成立“除癣队”义务清理城市“牛皮癣”;“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毅然自掏腰包购买了30多万元救灾物资,并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跋山涉水亲自送往四川灾区……
他叫余汉藩,金平区鮀江街道夏趾社区一名朴实而低调的农民,一支完全由农民工组成的建筑施工队的队长。长期以来,他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农民慈善家”。
千里驰援无私奉献
对大多数汕头市民来说,余汉藩第一次被公众所熟知,应该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13日,即地震次日,余汉藩掏出自己多年的积蓄30多万元,购买了2000床棉被、4000件方便面、1600箱矿泉水等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5月16日,他与几位运送人员分乘两辆满载赈灾物资的货车,从汕头∑殖龇ⅲ踏上了千里驰援四川灾区的征程。灾区之行路途遥远,条件险恶,余震不断,飞沙走石,泥泞难行,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余汉藩克服了种种困难,日夜兼程,终于在5月20日抵达四川绵竹。当这批物资送到绵竹市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时,被困多天的灾区群众纷纷前来迎接,绵竹市纪委书记紧紧握住余汉藩的手,激动地说:“这批货物送来得非常及时!谢谢你们了!”
余汉藩千里驰援四川灾区的义举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事迹也因此出现在我市中考的政治科试题中。题目在列举了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支援灾区之后,特别提到余汉藩自筹资金购买赈灾物资送往四川绵竹的事例,要求考生分析这种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他的事迹,成为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教材。
将心比心扶贫帮困
余汉藩原以务农为生,1991年创办了一支工程队,承接了汕头供电公司的一部分供电土建配套工程。工程队有员工200多人,他把这些工作机会都给予了来自本地农村的农民工和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生活出路,为政府分忧。近20年来,他天寒时节给贫困群众送棉衣发棉被,逢年过节给特困户送油送米,得知哪里有特困病患就力所能及雪中送炭……
“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余汉藩谈起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总是轻描淡写。他说小时候自己吃过很多苦,十二三岁时曾经两天没有一碗饭吃。“将心比心,现在能够有一点发展,就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热心教育严于律己
余汉藩非常热心教育事业。十多年来,他不仅每年都在金平区鮀江街道、石炮台街道以及濠江区设立教育基金,资助当地的贫困生,自己还独力资助了10多名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每名大学生每年资助金额从4000多元到7000多元不等。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余汉藩用于扶贫、助学的捐款超过500万元,受助的学生多达几千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慈善家”。
余汉藩捐助社会慷慨无私,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尽管他现在经济上已经富足了,却不穿名牌,不开名车,身上稍好的几件衣服还是儿子“孝敬”的,十几年来也一直开着一辆神龙富康“二手车”。他白手起家,深知一饭一蔬来之不易。以前开洗车场时,工人们中午吃饭,有多余的盒饭没吃就准备倒掉。他看到了,不愿意浪费,拿着冷饭回家,晚饭时“回锅”再炒当作自己的晚餐。
“帮助他人就是一种快乐”——这就是“农民慈善家”余汉藩一直坚持的做人准则。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河北省邢台市2012-04-08 13:48:25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