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猪肉佬种菜砍柴31年照顾904名穷孩子(2图)

发布时间:2012-03-07 08:15 |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12-3-6 1:30:06 | 查看:1314次

  “每年‘学生之家’都有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但有的人却因为没钱无法继续读。”说到这,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一脸无奈。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冼伟锋) 昨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今年,是雷锋牺牲50周年。

  而在“老人倒在地上,扶还是不扶”,“孩童被碾压于车轮下,救还是不救”等本应果断回答的问题变成社会集体纠结时,倡导学雷锋,似乎别有一番意味。今年,政府方面的倡导力度大大强于往年。2月29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揭示了官方再次强调学习雷锋精神的目的——希望通过雷锋精神对抗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滑坡。

  雷锋已逝,精神永存。当今社会,其实仍有许多如雷锋般品德高尚、乐于行善的普通人。他们不求回报,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以此为乐。南方农村报记者发现了多名南粤乡村的“活雷锋”,报道他们的事迹,不为树立典型,只希望他们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能给读者启发。

  在广东省英德市下石太 镇建设路42号,一幢三层小楼房,里面住着56名孩子。那是“猪肉佬”邓卫星开设的“学生之家”。从1981年至今,邓卫星共“收留”了904名贫困孩子、孤儿或留守儿童,免费提供住宿,并辅导他们学习。而31年来,邓卫星也饱受闲言蜚语,不少人认为他“很傻很天真”,而认为他靠此发了达的也大有人在。

  31年如一日

  3月1日凌晨3点,邓卫星像往常一样起床,一番洗漱后,来到离家几百米处的屠宰场,与弟弟一起杀猪。

  4点,妻子熊廷贺也起床了。此时,邓卫星拿着几斤猪肉回来。“今天给孩子做猪肉粥吧。”邓卫星对老伴说。31年来,每天早上,夫妇俩都会给孩子们准备好早餐,不是猪肉粥,就是面条。

  6点30分,早餐做好了。熊廷贺把孩子们唤醒,一楼住的是男生,三楼住的是女生。现在住在“学生之家”的56个孩子中,最小的不足7岁,还需要熊廷贺每天帮她穿衣穿鞋。

  早上8点多,邓卫星的猪肉就卖完了。镇上的居民大多知道邓卫星的善举,一般会主动“帮衬”他。他的猪肉一般早上10点就可卖完,其他“猪肉佬”往往要卖到中午。

  10点,邓卫星开始给孩子们准备午饭,一肉一菜一汤。有了省关工委资助建设的沼气池,他如今做饭很轻松,此前,他每天必须上山砍约100斤的干柴用于做饭、烧水。

  11点后,孩子们陆续回来,在等待午餐时,他们在后院踢起了球。在一旁做饭的邓卫星,边抽烟边看着蹦跳的孩子,满满的笑容。

  午饭后,邓卫星将孩子们“赶”进房间,他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午休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下午,邓卫星和妻子去种菜,然后回家做晚餐。晚饭后,56个孩子轮流洗澡。7点,邓卫星与孩子们一起,把摆放在厅堂一侧的课桌搬出来,然后开始温习功夫。此时,厅堂俨然课堂,邓卫星就像老师一样巡视、指导。9点,孩子们上床休息,邓再仔细检查每间房,帮孩子们盖好被子。

  31年来,邓卫星的每天都如这般度过。

  卖猪肉养孩子

  1977年,初中毕业的邓卫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英德中学。可是,刚开学一周,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作为长兄的他唯有忍痛退学,当起了“猪肉佬”,靠屠宰为生。这一年,邓卫星18岁。

  邓卫星常下乡收猪。1981年的某一天,他来到上石太 村,无意中得知16岁的熊小梅已失学两年。邓卫星说,熊小梅很想读书,但她每天要走近3个小时的山路,实在坚持不下去,加上家里还有6个兄妹,日子过得很艰难,“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邓卫星想了想,就问熊小梅是否愿意住到他家,就近上学,带点大米就好。

  邓卫星的“收留”成为熊小梅的人生转折点。熊小梅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1996年,她回到下石太 镇办起了养猪场,年收入近2万元。她坦言,如果没有邓卫星的“收留”,她现在肯定连猪也不懂得养,“养猪的知识都是靠自己看书学回来的。”

  邓卫星说,他不想孩子们因为失学而像他那样抱憾终身,当时他卖猪肉日收入有好几十元,“养几个小孩子问题不大。”当年,包括熊小梅在内的6名女孩子住进了邓家。此时,邓卫星的女朋友熊廷贺还没有过门,有村民戏称邓未婚已是6个孩子的“爸爸”了。1982年,邓卫星和熊廷贺结婚,熊廷贺担起了“妈妈”一职,直到现在。

  儿子贷款上学

  作为英德最贫困、最偏远的镇之一,下石太 镇“八山一水一分田”,108条自然村散落在起伏的山地中。和很多贫困地区一样,下石太 镇贫困家庭多,留守儿童多。1982年,邓卫星一下子“收留”了27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邓卫星下乡收猪时发现的孤儿、单亲孩子、留守儿童。

  可是,孩子越多,开销越大,逐渐超出了邓卫星的能力范围。1988年,邓卫星作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向每名孩子每学期收取175元的伙食费。随着物价上涨,2007年起,伙食费涨至325元。但这些钱实质上是无法完全维持孩子们的开销的,邓卫星基本上要再贴上一半。如今,56名孩子,他们每天的伙食费约350元,而邓卫星的日收入只有百来元。他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猪肉、鸡鸭、米饭都是自家“出产”,柴是上山砍的,水是从山上引来的。“最贵是电。还有就是孩子病了去医院打针、开药,每年都差不多要垫出两三千块。”

  而离邓家不远的下石太 镇中心小学和下石太 中学,除了要收住宿费外,每周的伙食费大概需要60元。而在“学生之家”的孩子,部分连每天2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邓卫星从来没有催过款。据称,数年来,孩子们欠邓卫星的伙食费就高达8万元。

  部分人认为,邓卫星是借“学生之家”赚钱,也学着“收留”孩子,收费跟邓卫星一样,但坚持一周就办不下去了,还亏了2000元。

  31年来,邓卫星共“收留”过904名孩子。邓承武读小学时就在邓卫星家寄住,他成家立业后,又把自己的儿子送来邓卫星家。像这种情况的,有21人。

  因为这些孩子,邓家基本没什么积蓄,五六年前,邓卫星的大儿子考上大学,邓卫星只能向银行贷了3万元,至今没有能力归还。儿子不想父母太辛苦,欲弃学外出打工,被邓卫星拦住了,“这个社会不读书怎么行?!不要像爸爸那样遗憾终生。”

  虽然生活清贫,但邓卫星很满足。孩子们及他们的家人对他感恩戴德,而他对孩子们也心存感激。“我本来就一无所有,现在这一切,包括房子,都是这些孩子带给我的。”

  社会捐建学生之家

  镇里的学校一度搬迁。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邓卫星也跟着学校搬。1992年,邓卫星花了1000多元在镇上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层楼,8房2厅。“人家知道我收留孩子,地块是半卖半送的。”3月2日,邓卫星回忆说。8房2厅,最多的时候挤住着50多名孩子和邓家几口人。邓卫星买不起床,只好用木板铺在地上。

  直至2009年,清远市嘉博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齐福发现邓卫星的善行,并看到孩子们挤住在一起,就出7.2万元买下邓家的两块黄蜡石,让邓卫星建多一层楼。“其实,那两块石头根本值不了几个钱。”邓卫星说。以前,邓家一直被村民称为“儿童避难所”。黄齐福给这间“儿童避难所”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学生之家”。

  黄齐福把邓卫星的事情向清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汇报,并请当地的记者报道,随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10年的最后一天,广东省关工委主任张帼英探望邓卫星和孩子们,并当场表态为“学生之家”建沼气池,给孩子们建个小运动场。2011年11月16日,英德市委书记徐建文也来到“学生之家”,并当场拍板,由政府出资,将房子加建一层,同时将孩子们的木架床改为钢制床。3月2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学生之家”看到,三楼已经投入使用,30多名女生全部安排住在三楼。

  当地中学不认可

  人红是非多。

  石太中学认为“学生之家”非法运作,直接向镇政府及英德市教育局提出关闭的请求。“可能他们觉得‘学生之家’的存在,对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说是一种耻辱。”邓卫星说。为了让“学生之家”“合法”,今年起,所有想到“学生之家”的孩子都必须到政府部门开具贫困证明。

  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则让旁人红了眼。为了不让人说自己从“学生之家”捞好处,邓卫星尽量把捐款花在看得见的地方:买一台电视、一台冰箱,在楼顶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滤水器,装了防盗窗……除了防盗窗,每一件买来的东西上,邓卫星都细心地贴上红字,写着“×××捐赠”。省关工委共资助了6万元建沼气池,实际只用了4万多元,他亲自把剩下的1万多元送回了英德市关工委。

  “钱都是给孩子们的,我不会沾他们一分钱。”邓卫星坦言,媒体报道后,确实收到数千元的赞助费,但全部都用在孩子身上了。今年过年前,剩下5000元,邓卫星给每个学生都发了100元利是,让他们回家过年。

  刚当上清远市人大代表的邓卫星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士关爱“学生之家”的孩子。“每年‘学生之家’都有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但有的人却因为没钱无法继续读。”说到这,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一脸无奈。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