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分区副司令退休后任家乡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图)

发布时间:2012-02-04 09:19 | 来源:凤凰网 2012年02月02日 02:35 | 查看:1742次

李守发(中)在和村民们聊天。资料照片

  一位老司令员13年的追求(身边的感动)

  本报记者 林 琳

  【阅读提示】

  1998年,他从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的任上退休,回到家乡,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一干就是13年。村里从穷得叮当响,到如今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0元,村集体经济总量达到500多万元。他就是辽宁省开原市杏花村党支部书记李守发。

  1月19日一大早,腊月二十六,晨雾尚未退去,刚刚醒来的北京城年味已浓,在僻静的北京军区招待所,记者见到了老司令员李守发。

  一米七九的大个儿,腰背挺直,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平整的黑西装,白衬衫袖领洁白。虽然脸上刻下不少岁月的痕迹,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威严中又透出许多慈祥,完全不像年近七十的老人。“我是土生土长的杏花村人。”李守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满脸笑意。

  【镜头一】

  “你在哪里啊?”妻子在山下喊一声。正在山顶开荒的李守发赶忙答应一声“哎”,放下锄头,跑到山下,接过妻子手中热乎乎的饭菜,以军事化的动作迅速吃完,又跑回山上继续开工。

  1999年4月,雪还没化完,李守发带着当兵时爬冰卧雪用的战备行李,在山腰上搭起了一个马架子窝棚。为了防蛇,妻子特地到集上买回旱烟丝,在窝棚四周和床底下都撒上。

  “冷吗?”

  “带了老伴专门给我做的鹅毛垫子垫在床上,比现在那些羽绒被还暖和呢!”

  “累吗?”

  “就是开荒、种地,可比在部队那会好多了。”

  李守发不怕冷,不怕累,怕的是搞不出个名堂,不能真正地带着村里人过上好日子。回村后,他首先进行了调查,觉得要想让大家富起来,还是要在山上做文章,于是他把家安在半山腰上,买来4000棵樟松苗,打响了造林第一役。

  “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进灶膛。这荒山咋能栽活树呢?”村民们纷纷看冷眼,并不买账。尤其当刚绽绿的树苗在突降的春寒中几乎全军覆没,有村民甚至说:“司令真是瞎得瑟,当了官,有俩钱,不知咋得瑟了。”

  “我就琢磨到底哪儿出了问题,究竟是咱的土不行,还是技术不对?”李守发挎着当年的军用挎包,揣着杏花村的土样,出门拜师学艺。学回来就先找一小块地,照着实验,实验成了再扩大种植。慢慢地,喜人的绿色由山脚蔓延而上,夏天来了,260亩荒山覆盖上了浓浓的绿色,放眼望去,满目青翠。

  “司令帮帮俺,让俺也挣俩钱吧。”原本冷眼旁观的村民眼热了,纷纷找上门向李守发学技术。种树,种花卉,养牛,栽人参,沉寂了几十年的杏花村人,跟着李守发,越干越红火。短短几年,杏花村的人均收入已经翻了一番,到2011年底,人均年收入已经从2008年的800多元增加到了15000元。

  【镜头二】

  龙年正月初三,白雪皑皑的杏花村沉浸在新年中,村会议室张灯结彩,桌上摆满了花生、瓜子和糖果,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李守发用军人特有的大嗓门儿念着:“ 王梦圆、倪琳、代启瑞并列第一名!”“哦——”欢呼声,笑声,掌声,一阵响过一阵。

  每年的正月初三是杏花村的学生节,由李守发一手创立,亲自主持,全村老少乡亲出席,给村里考试进入年级前十名的孩子颁奖,已经坚持举办了10年。李守发回来之前,村里几十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回来后,已经出了13个大学生,2009年还出了个研究生。

  “司令,我儿子分数比他儿子还高,为啥他儿子有奖,我儿子没奖?”戴立成的妈妈苗慧激动得涨红了脸。“俩孩子不是一个学校的,排名当然也不一样。不过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回头好好研究一下。”李守发一边严肃地说着,一边偷着乐呵,“原先孩子们一放学,家长就让孩子去放牛、喂猪,现在风气一变,大家尝到了有文化的甜头了,互相较着劲呢!”

  “司令,我会背!”“司令,我会背!”“拔穷根儿,拿高分儿,好生活儿,上大学儿!”“好,奖励你一块巧克力!”在杏花村,孩子们远远看见李守发就会一窝蜂围上去,抢着背他编的顺口溜,谁第一个背出来了,他就给谁买巧克力吃,从不食言。“我们村原来穷就穷在没文化,观念落后,所以从小就教孩子们背这个顺口溜,改变他们的思维观念。”

  “张家俩孩子都争气,大闺女张跃读完了本科,又考上了辽宁大学的研究生,他弟弟张晓考上天津大学的本科,今年正读大三,也准备考研究生,还说要读完博士呢!”说起村里的孩子,李守发如数家珍,心中的自豪溢于言表。

  说起自己,李守发坦言,很多东西也是现学现做。“我们杏花村要参与市场竞争,要转变观念,就必须学文化、学技术。没有文化,农民就没有了灵魂,只能瞎干胡干了。比起让大家富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有文化、懂技术。”

  “我2005年考了驾照,2006年还得了司令发的转业奖,现在已经是专业司机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喻宏明有些腼腆,但一说起自己红火的小日子,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为了鼓励年轻人学文化、学现代技术,李守发创办了学生节,设立了高教奖、转产奖等,考上本科的孩子奖1000元,拿到专业技术资格证的奖1000元。从设立以来,所有奖金全部由李守发自掏腰包。“2011年出现了一些小变化。8月份村里组织成立了爱民会,大家志愿捐助,建立起爱民基金。高教奖、转产奖、合作医疗奖等奖金都由爱民会包揽下来。”李守发顿了一下说,不是自己掏不起,而是自己年纪大了,得找个接班人了。好的制度能把这些好的做法延续下去,杏花村才会越来越好。

  【镜头三】

  “村里正在建设四个生态链:生态新村、生态农业、生态榛子、生态旅游……”李守发兴奋地拉着记者的胳膊,说着杏花村目前的规划,眼睛亮亮的,神采奕奕,专注得像在给记者看他精心照料的孩子,让人不敢有丝毫的分神。

  “特别佩服司令,他的观念相当超前,注册品牌、搞生态新村、开酒厂都是他提出来的,有时我们年轻人都觉得汗颜,这也督促我们要不断学习。”杏花村村委会主任戴连弟感叹。

  “司令是个表面粗犷、内心细腻的人,特别严谨,特别爱琢磨,当初为了开荒,就亲自带着杏花村的土样出去请教。他满脑子都在想怎么带领乡亲致富,手机彩铃都是杏花村的,连吃饭、唠嗑时都在想着,就好像永远不知道累。”李守发当年的老部下刘茂举不无心疼地说。

  “当兵时为了战备需要,司令吃了很多苦,退休了还回到村里自找苦吃,我们最初都很不理解。如今看来,我们都错了,人是要有一些境界的,这样活着才更有意义,我们真心为司令感到骄傲。”刘茂举说。

  新的一年,说起最大的心愿,李守发说是修路。村里想修一条18公里长的爱民路,把已经建成的富民井、连心桥、留心路、司令沟、双拥林、思源塘连起来,既能方便乡亲们的出行,也能建成爱民基地,以基地育人。

  “这么多年下来,对自己无偿花出去的钱,算过一笔账吗?”

  “修路、修桥、扶贫、助学、助医……”李守发想了一会儿,仔细地列出这些年所有项目的花销,确定计算无误了,然后说,“大概160多万吧。”

  “花了这么多不心疼吗?”

  “哈哈哈,我只有两个女儿,都成家了,又不用给她们买房子,留着这些钱干啥?”李守发爽朗一笑,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值得吗?”

  “人是感情动物,你想着别人,别人就会想着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忘记别人,失去自我。凡是帮助了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心里就觉得仗义、坦荡、快乐。”说这话时,他眼角的神采、嘴角的淡然让人久久难忘。

  记者手记

  老司令是苦出身,7岁爹去世,10岁娘改嫁,领着8岁的妹妹、7岁的弟弟,还有80多岁的祖父,吃百家饭长大。年轻时爬冰卧雪、餐风宿露,退休了也没享什么福,开荒种树,呕心沥血,至今又是13年。和他握手时,指节粗大,皮肤粗糙,却非常有力,因为那是双饱经风霜的手。

  老司令有很强的感染力,说话时身体前倾,神采飞扬,很容易就能把人带入他的精彩世界。老司令也有着军人的直爽和坦率,谈到退休后回到杏花村,他并不试图把自己描述得多崇高,而是淡淡地说,那是多重原因作用的结果,妻子也是杏花村人,她想家里的亲人,也想回家了。

  司令的老部下刘茂举说,这么多年,老司令朴素的作风、严谨的态度、活跃的思维和一心为民谋利的心从来没变过,成名前是这样,成名后依旧这样,唯一变化的,是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说到成名,老司令说,在浩瀚历史中,自己可能连个沙砾都不是。但他几次提到一句话——为民谋利益,不但是党的宗旨,更是做人的根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忘记别人,失去自我。

  我想,在这样一位老人面前,什么赞美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唯愿老司令身体健康,杏花村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