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2-19 15:09 | 来源:新华网 2012年01月25日 13:40:06 | 查看:643次
新华网合肥1月25日电(记者 程志良 詹婷婷)1月中旬在安徽省芜湖市举办的第二届“芜湖慈善奖”活动上,“爱心特别奖”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奖项,也是唯一一个无人领取的奖项,它被授予了芜湖所有做好事不愿留名的爱心“无名氏”。
2010年以来,芜湖市慈善总会共收到“无名氏”捐款一百余笔,总金额26万余元。在个人捐赠排行榜中,和往年一样,不肯留名的爱心市民捐款总额依然稳居第一的位置。在颁奖现场,这个象征着无数“无名氏”沉甸甸爱心的奖杯在所有参会人员的手中传递。
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捐赠信息网络发布平台上捐赠者姓名一栏输入“无名氏”“个人”“爱心人士”等关键字搜索时,搜索结果不断涌现,让人感受到一双双温暖的双手,一颗颗火热的爱心。
2012年1月初,安徽桐城籍的一名网民“过路的风”匿名捐资400万元购楼捐赠给桐城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情系爱心联合会”,帮助贫困农村学子在城里求学。
在2011年底装修完毕后,“过路的风”就将这栋楼的产权捐献给了“情系爱心联合会”。这栋楼已于1月2日正式揭牌并交付使用,首批接受了桐城中学、桐城二中、桐城五中的8名贫困学生入住。而在春节后,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入住。
“‘过路的风’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谁,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情系爱心联合会的义工“桐溪”(网名)说,“他只是想让更多人关注慈善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事实上,许多在情系爱心联合会服务的义工即使一起参加过多次活动,也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
“大家聚在一起只是想一起做点好事,不会特意打听同伴的身份背景,”情系爱心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项玉说,“全国这么多在公益活动中默默奉献的义工们、志愿者们,他们的行为何尝不是‘隐形’义举。”
安徽省太和县一名身患罕见疾病的女大学生李风(化名)表示,自己曾多次受到“隐捐”者的帮助。“一些好心人直接汇款给我,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
李风告诉记者,虽然她无法得知帮助了自己的那些好心人的姓名,但是感恩之心已深埋在心底。“自己生病以来,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总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以后也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需要的人。”她说。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张振粤表示,慈善捐赠本身,对绝大多数捐赠者来说,不包含任何利益交换的色彩,而这些捐赠者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真正的慈善面前,是否留名,并不是一个太值得计较的问题。”张振粤说,“让慈善不断延续的生命力就是爱的传递。”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表示,“隐形慈善”的出现和逐步发展壮大,说明中国公民的公益慈善意识的成长,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未来,‘隐形捐助’‘平民慈善’将成为常态,而慈善也将融入普通公民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1年7月,中国民政部正式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明确了5年慈善事业发展目标。纲要目标之一即是慈善文化全面普及,慈善理念广泛传播,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慈善活动,慈善逐步成为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免费午餐”是2011年中国民间公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短短8个多月的时间,募款总额已超过2600万元,让两万多名贫困学童吃上免费午餐。许多普通民众为这个项目贡献着爱心,而数千笔捐赠中大多是几元到几百元的小额捐赠。
去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民间公益行动与国家政策相互呼应,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国家以健全安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举措,来回应民众的善心善举,营造出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体现了中国慈善事业大踏步地前进。
“草根中生长起来的民众自发的慈善行动、组织和集群,将在中国大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以朴实无华的行动,真诚践行现代慈善的‘透明和责任’原则,将吸引更多的公民以更大的热情和资源,从简单捐赠的间接参与,走向自主行动的直接参与。”顾骏说。
网民“手心上的阳光”在微博上说,“隐捐”的普通人越来越多,让我们看到了“草根慈善”的强大力量和生命力,也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脊梁。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