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8 11:28 | 来源:工人日报 2011年12月16日 05版 | 查看:1273次
来自四川绵阳的乡村少年宫计划,在运作一年后,已经实现全市726所中小学校全覆盖,改变了留守儿童精神生活单调贫乏的局面,农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不再缺乏童年的欢乐——
李法明 画
我国5800万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沉重话题。而他们精神生活的单调贫乏,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发展。
四川省绵阳市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难题。乡村少年宫全覆盖活动,为留守儿童编织一张融家庭监护、学校教育、兴趣培养为一体的持久温暖关爱之家。截至目前,绵阳市无论城市乡村,实现了全市726所中小学校乡村(社区)少年宫建设全覆盖,60余万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外活动场所。
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同等成长机会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绵阳市安县晓坝镇的九年制学校时,在山坳里学校的开阔操场上,700名师生正在做课间操。这是地震后新建的校舍,衬着远山如黛的景色,乡村学校的面貌早已不同往日。
上四年级的舒晓琴今年10岁,爸爸在新疆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算是个标准的留守儿童。虽然妈妈在家,但因为家远在茶坪,要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晓琴选择了住校。
“平时会想家吗?”记者问。“不想。”这是个不知愁的年纪,晓琴的开朗活泼很惹人喜欢。
“课余干什么呢?”“我参加了舞蹈班,每周要上两节课。我还想学音乐,但是不能报的班太多了。”舒晓琴说。
同班同学刘小东是个男孩子,爸爸在江苏打工。“以前放学后就回家了,现在我报了乒乓球班,班里好多同学都喜欢这个,大家就一起打球比赛。”刘小东说,自己的球技一般,下学期还想学美术。
像舒小琴和刘小冬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晓坝镇九年制学校里,有400多名。自从学校里建起少年宫,即使在放学后和节假日也同样能够融入集体,就近就便参与活动,课余生活得到丰富。
负责晓坝镇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王清建告诉记者,晓坝镇地处山区,留守儿童很多,住得最远的孩子需要步行3个小时来上学。地震发生前因为学校条件比较差,连课外活动小组都没有。2010年7月9日,新建的学校条件改善,依托现有资源,晓坝镇乡村少年宫挂牌成立,是绵阳市首批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之一。目前,少年宫开设舞蹈班、美术、体育、鼓乐等13门兴趣班。
在学校的宣传栏记者看到,参加美术班、剪纸班的孩子,将自己的作品贴在上面,供全校师生评议投票。
“我们开设的课程里,除了常规的兴趣班外,还注意加强了一些特色教育。比如经典诵读、剪纸等传统文化熏陶,重点在‘素质’,而非‘应试’。”王清建说。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成长机会,是绵阳市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初衷。近年来,绵阳市先后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583所、城市学校少年宫143所,实现了辖区内726所中小学校少年宫建设全覆盖。也就是说,在绵阳,无论城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少年宫。
钱和人从哪里来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纯粹意义上的乡村,在城市,为包括打工子弟在内的孩子们提供一片课外活动的场地,也是绵阳市发展少年宫时考虑到的。”绵阳市教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记者走进设在绵阳高新区火炬一小的凝祥寺社区少年宫时,正赶上活动日。
操场上,小交警们列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这是文明交通活动组;抑扬顿挫、摇头晃脑的童音,诵读经典诗词,这是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锣鼓阵阵,小狮子欢快地舞起来,这是舞狮活动组……
相较于乡村少年宫条件的相对简单,这座建在社区里的少年宫,拥有自己的操场、教学楼,开设的课程也相对更丰富一些。
“我们农民工的娃儿也有了自己的少年宫。”曹丽珍谈起开在家门口的乡村少年宫赞不绝口。
在绵阳,和曹丽珍有同样感受的农村学生家长还有不少。“以前,城里的娃娃学特长,那些辅导班的价格太贵了,我们承受起来有困难,心里也不好受。”一位学生家长说。
相对于社会上由私人和机构举办的特长班,绵阳市全覆盖的少年宫几乎没有收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孩子只需要买自己需要的物品。比如,学书法的买毛笔和纸,学舞蹈的买自己用的舞蹈衣、舞鞋等,其他费用不用再由个人承担了。”晓坝镇九年制学校少年宫负责人王清道介绍,开始少年宫在派发宣传单时,很多家长不理解,以为要收钱,后来听说是免费的之后,便很高兴地将孩子留在学校的少年宫里。
据介绍,自绵阳市推行少年宫活动以来,坚持全覆盖、公益性以及特色性的办宫原则。在乡村,依托学校现有校舍,开辟活动场地;在城市,在学校之外,建设社区少年宫,让社区的孩子就近参与活动。
“以往,乡村学校的活动场地是个问题,但自从地震之后,学校校舍重建或翻新,场地问题基本不存在困难了。”市教委一位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在少年宫建设之初,绵阳市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其中70%采用“校内交替”模式,那就是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充分依托学校现有资源,不用另起炉灶,以学生兴趣小组为依托,实施“一校两用”、“一室两用”、“一桌两用”、“一师两用”,正课时间用于教学,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活动。晓坝镇采取的正是这种模式,这种建设方式约占全市的70%。
此外,在资金保证方面,绵阳市实行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融资渠道,市、县、镇(乡)3级政府均将少年宫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到位。绵阳市文明办主任赵方嵩介绍说,为整合社会资源,绵阳市还组织了452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共建一个乡村少年宫,捐赠资金达600余万元,捐赠器材设备等6.3万余件。
在晓坝镇学校记者看到,一块标有“四川绵阳电业局结对共建晓坝少年宫实践基地”的牌匾就挂在少年宫门口。王清道解释说,“当初在建设少年宫时,电业局出资8000元购买了一些器材以及装修了一间舞蹈教室。”在社会共建之外,大部分的经费依然来自政府拨款。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绵阳市从城市和镇(乡)中小学、城市社区和镇(乡)文化站选聘文艺骨干,组成辅导员队伍,为每个乡村和城市学校少年宫配备1名至3名专职辅导员;同时招募大中专院校师生、民间艺人、“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担任少年宫兼职辅导员开展义务辅导活动。目前,绵阳市共有专兼职辅导员1.2万人,其中志愿者4740人,基本满足了师资队伍的需要。
持续发展存隐忧
在采访时记者发现,在绵阳市少年宫建设中,该项工作不仅仅停留在教育部门的单独运作之下,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绵阳市正在努力营建全国文明城市,在这一目标之下,多部门的联合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乡村少年宫的建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不无担忧地向记者表示,“很多事情上面重视就很好办,时间一长,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保障,能不能办下去?现在都重视,是在市委的主导下办起来的,以后领导不重视了,交由教育局主抓了,还能不能有这么好的推动力?”
这位负责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据了解,目前少年宫的经费来源,政府拨款占40%,社会捐助占40%,学校支付剩下的20%。在相对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对于老师的补助也相当有限。
“少年宫的特长老师每个课时的补助只有5元,和没有差不多。”王清道说。在城市少年宫里,老师以及志愿者的必要补助、午餐费、交通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一个隐忧,来源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王清建介绍,一个比较现实的难题是寒暑假山区学生行路困难,如果住校的话需要专门派老师管理。另外,地震之前学校位置偏远,教师流动大,重建后虽然流动较少,但仍然缺少一些艺术类的老师。
一位多年采访教育新闻的记者不无担忧地表示,“场地撑起来容易,但人员培训,教师队伍到位,尤其针对偏远乡村学习的人员配备,这些需要长期做工作的地方,要的可不止这起初的热情了。”
“我们正在筹划申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如果申请成功的话,少年宫未来的运作将会有相当的保障了。”绵阳市文明办的一位负责人透露。(记者 李瑾)
(责任编辑:王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