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坚守的乡村教学点(图)

发布时间:2012-01-15 09:13 | 来源:乡村校园志愿者 2011-10-31 15:49:47 | 查看:1232次

  长年繁重的教学工作及田间劳作,使得46岁的尼亚孜·克依木看起来更像是年过半百的老农,只是鼻梁上架着的那副一千度近视镜,让他显得和当地农民有些不同。

  □文/本报记者□图/刘 健李劲松

  10月23日清晨8时,天刚蒙蒙亮,尼亚孜·克依木老师用力撑着身体穿衣起床,走出屋子。清晨的露水沾湿了布鞋,站在寒气逼人的校园里,他用双手撑着腰,挺了挺胸。“不行了,腰椎间盘突出。”尼亚孜说。在吐鲁番市葡萄沟中心小学萨依兰干教学点任教13年,长年繁重的教学工作及田间劳作,使得46岁的他看起来更像是年过半百的老农,只是鼻梁上架着的那副一千度近视镜让他显得和当地农民有些不同。

  萨依兰干教学点是吐鲁番市最偏远的一所乡村学校。一栋5间砖混结构的平房便是所有的校舍,一间用作教室,一间作阅览室,另三间作库房。年前,8 萨依兰干教学点的另一名教师艾克拜尔因病离开了,尼亚孜成了教学点唯一的老师。

  13年里,他一共送出79名学生,其中1人考上了大学。尼亚孜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延续。

  虽说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性关节炎常常让他疼痛难忍,但他还想着要把手中的教鞭拿到退休。“我走了,谁来呢?再说我也舍不得这些孩子。”尼亚孜说。

  曾经好几次想打“退堂鼓”

  1983年,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尼亚孜接了父母的班,在葡萄沟乡小学当教师。由于自幼上汉语学校,学校安排他教4年级汉语,不久又派他到新疆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学习了两年。从1985年起,尼亚孜先后在吐鲁番市的拜西买村小学和苏贝希村小学任教11年。“我那时年年被评为先进,经常上示范公开课。”说起当年的事,尼亚孜一脸的自豪。

  1998年3月,乡上干部找到尼亚孜,说萨依兰干教学点缺老师,希望他能去。

  第二天,尼亚孜来到这个教学点,心里顿时凉了一半:教室里的老式桌椅早已看不出油漆的颜色,墙壁上到处是漏雨留下的痕迹,教室外篮球场上的浮土没过脚踝……“那正是春天风大的时候,不少窗户都没玻璃,上课时风呼呼往里灌。”对那天的情景,尼亚孜记忆犹新。

  这一次,他没有答应去那里工作。

  到了那年9月,经不住乡干部的再三劝说,尼亚孜终于下决心去了萨依兰干教学点。

  第一天中午,一个村民请尼亚孜到家里吃午饭。而从那以后,每天中午,都会有村民来叫尼亚孜到家里吃一顿热热的午饭。虽说是家常饭,但尼亚孜心里暖暖的。前后半年时间里,尼亚孜每天早出晚归,骑摩托车20公里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

  1999年初,尼亚孜把家搬到了教学点,住进校舍东边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自己盘了土炕,垒起了炉灶。

  当时,村里没有固定电话,电视只能收到吐鲁番维吾尔语和汉语两个台,女儿不到一岁。不管寒冬酷暑,尼亚孜10天左右就得骑摩托车往返40公里,去吐鲁番市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曾经好几次想打‘退堂鼓’。”尼亚孜说。

  但村民们朴实的情义却让他无法“退堂”。

  尼亚孜当时工资不高,妻子又没有工作,一家搬到学校后,生活上的困难更加突出。为了留住尼亚孜老师,村里经过讨论,将6亩铺好地膜的棉花地给了尼亚孜一家,让他家通过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贴补家用。他们如此厚待我,“ 不仅给了我地,还常到我的地里帮助劳动,你说我能不留下吗!”尼亚孜说。

  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只会种葡萄和放羊

  1999年,萨依兰干教学点6个年级才17个学生,比不上城里小学的一个班。

  看到学校的桌椅破旧,尼亚孜从条件好的学校“化缘”了一些桌椅,自己借了辆三轮摩托车拉了回来。

  上体育课,孩子们喜欢打篮球,但打不了一会儿就都成了“土” 看着孩子人。们灰头土脸的样子,尼亚孜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专门给乡里打报告,申请10000块砖,准备修一个简易的篮球场。看到尼亚孜这么用心思,村民力提甫又捐了5000块砖。一开始,尼亚孜自己动手铺砖,但因为不专业,铺得高低不平,于是只好自己掏钱雇人来铺。天后,5 平整的篮球场建起来了。

  教学点缺少教具,尼亚孜便到别的学校借,用后按时归还,再用再借。为此,每次都得骑着摩托车跑几十公里。

  物质上的贫乏可以忍受,但最让尼亚孜头疼的是孩子们对课堂纪律似乎没有什么概念,经常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村里有人结婚或者农忙时,孩子便不来上学了,尼亚孜只好到孩子家里或地里一个一个地去叫。有时候正上课,家长会在教室外对着孩子喊:我去乡上了,“ 你把羊放一下。”每当这时,尼亚孜会追出去告诉家长:现在是孩子上课时“间,不能去。”遇到固执的家长,尼亚孜甚至会用近乎争吵的声调大声说:你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只会种葡萄、放羊吧!”

  渐渐地,变化开始出现:上课时不再有家长叫孩子去地里种葡萄或者放羊了;孩子们即便生病不能来上学,也会托同学带个假条。

  13年前,尼亚孜和孩子们一起栽下的杏树,如今长得已有碗口粗。由于他的辛勤努力,萨依兰干村的孩子没有出现失学的情况。但令尼亚孜常常感到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留在村里务农或者外出打工。

  一间教室里的“复式教学”

  现在,萨依兰干教学点有11名学生,其中学前班一名,一年级三名,三年级一名,四年级四名,5年级两名。尼亚孜采用的是“复式教学”,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

  教室里一块长不足两米的水泥黑板上,写着不同年级课文的板书。孩子们按年级从左到右分开坐好。尼亚孜一般先从一年级教起。这天在教室里,记者看到尼亚孜先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而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一个一个年级教下来。每上完一个年级的课,尼亚孜都要布置作业,否则孩子们没事就会在“课堂上玩起来了”。

  不同年级的课有时候会相互干扰:给五年级讲课时,四年级的一个孩子有点走神,尼亚孜就及时地朝他看了一眼;一年级的孩子读拼音时,读着读着就乱了,正在指导一名四年级孩子作业的尼亚孜,又赶忙过来为一年级孩子领读……

  一个多小时过去,他宣布下课。

  真正让尼亚孜感到无奈的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他没接受过这些科目的专业训练,学校也没有录音机或者石膏像等教学设备。音乐课,他只能教孩子们唱一些简单的维吾尔族民歌;美术课,他让孩子们“随便画,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体育课,他给孩子们发个篮球或者足球。前几年,他还能和孩子一块打篮球,现在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风湿性关节炎,他只能搬个凳子坐在场边看孩子们活动。

  阿斯亚的眼泪“哗”地流下来,作为萨依兰干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尼亚孜一直默默坚持着。

  遇到头痛脑热,尼亚孜常常是吃一片去痛片就继续上课。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他强忍着针扎般的疼痛,让妻子扶着去教室,坐在椅子上给孩子们上课。

  去年有一阵,尼亚孜因腿痛得实在走不成路,在床上躺了3天。村里人听说后,都来家里看望,并派了人陪尼亚孜到乌鲁木齐看病。周五下午出发,尼亚孜看完病后赶在周日下午回来,为的是不落下周一的课。

  2005年,葡萄沟乡乡长艾尼瓦尔到村里来,看到尼亚孜一家挤在一间屋里,便让有关部门给尼亚孜批了7分地作宅基地。尼亚孜盖了三间砖房。“我能在这里一直干下来,离不开母亲的理解与支持。”尼亚孜说。

  2009年,母亲血压突然升高,在女儿家躺了三天,却没给尼亚孜打电话,因为怕影响他的工作。母亲当了一辈子教师,经常跟尼亚孜说,教师是最崇高的职业,一个人没文化是最可悲的事情。

  2009年4月的一天,尼亚孜18岁的儿子艾力亚看到父亲当晚浇地到凌晨5时,一大早又去给孩子们上课,心疼得流下泪来。为了减轻父亲负担,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艾力亚悄悄办了退学手续回家务农。说起这事,尼亚孜总是感到很内疚。当记者就此事采访尼亚孜的妻子阿斯亚时,阿斯亚的眼泪“哗”地一下流了下来,边流泪边对记者摇手。

  最大愿望是为教学点建个围墙

  今年9月18日,新疆的公益团队——乡村校园志愿者听说了尼亚孜的事迹后,将三星公司捐赠的一台平板电脑送给了尼亚孜,两位爱心人士还送给学校一台29寸彩电和DVD。

  10月19日,葡萄沟中心小学的几名老师用了一整天时间,把萨依兰干教学点的教室和阅览室粉刷一新。

  10月22日,乡村校园志愿者又为萨依兰干教学点送来了一台IBM的二手笔记本电脑、两台台式电脑和两个足球。

  当志愿者将维吾尔语配音的《猫和老鼠》在笔记本电脑上播放时,只在电视上见过笔记本电脑的孩子们纷纷挤了过来,一时间,喜悦、惊奇的表情尽显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而在不远处,尼亚孜坐在椅子上,一边揉着膝盖,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一名志愿者递给尼亚孜老师一个橘子,尼亚孜剥了皮,喊来一个孩子,让他把橘子分给同学们。

  10月23日,吐鲁番市的爱心人士艾克拜尔带着几名电工到教学点检修线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这所偏远的乡村教学点。

  而尼亚孜最大的愿望,则是给萨依兰干教学点建个围墙。由于没有围墙,村里的牛羊会时常光顾校舍,有时甚至会闯入教室。“有了围墙,孩子们就有了真正的校园。”尼亚孜说。

(责任编辑:陈熄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