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16 08:2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0月08日 第01版 | 查看:1759次
对浙江温州人民来说,赵尔春这个普通的名字,有着特殊的意义:1963年12月27日,温州市区的一片商铺突然着火,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正好路过此地的海军某快艇支队战士赵尔春毫不犹豫地扑向了火海。1964年1月3日,被严重烧伤的赵尔春因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赵尔春牺牲后,国防部追授他“爱民模范”称号,他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赵尔春班”。共青团温州市委号召全市青少年捐款为烈士塑像,当时共有近5万温州人参加了这次捐款活动,人们在温州市中心的海坛山上为赵尔春竖起一座塑像。
47年过去了,记者来到赵尔春生前所在部队采访,感受到了什么叫“英雄已逝,精神不死”。
赵尔春牺牲后,他生前所在部队立下了一系列“铁规矩”:新兵下连第一件事是面对赵尔春塑像宣誓;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纪录片《赵尔春》;集会拉歌的第一首歌是《赵尔春之歌》;晚点名第一个呼点的名字是赵尔春。
1月3日,是赵尔春牺牲的纪念日,该支队为新战士颁发“赵尔春传人编号”的仪式也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每名新兵只有能够独立担负值班任务,并完成一项爱民服务后,才能被授予唯一的编号。
庄严的仪式传承着“永不过时的赵尔春精神”,它深刻地影响着一茬茬的后来人。
该支队列装新型导弹艇之初,既没有训练大纲教材,又没有人才和经验,但官兵们不等不靠,跑院校工厂、访专家教授,整理了1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动手编写100多种教程教案,完善了新装备使用和维护保养规程等5种法规文书。“对于基层部队来说,做到这些很不容易。”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不仅如此,该支队官兵还自力更生,摸索出“循序渐进打基础,突出重点练技能,逐级递进合成求效益”的训练路子,实现了新装备全部当年列装、当年全训、当年形成战斗力,为该型装备在全海军形成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队官兵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温州籍战士刘天伦入伍刚到该支队时,荣誉室里的奖状、锦旗让他激动不已,他当时立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此后,他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踊跃照顾孤寡老人,各项工作干得热火朝天。然而,年底评比优秀士兵时,小刘却落选了——他的专业考核仅名列第五。
“传承赵尔春精神,首先要做合格军人。”明白这个道理后,小刘在业务学习上狠下功夫,在训练场上奋起直追,第二年年底,全面过硬的小刘终于戴上了“优秀士兵”的奖章。
当年,赵尔春敢为人民献身。今天,为了人民,赵尔春的传人依然奋不顾身。
2008年,台风“森拉克”正面袭击温州,该支队官兵奉命紧急出动守卫海堤。大家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沙石袋,在海堤上来回穿梭,鞋子跑掉了,赤着脚前进;脚扎破了,绑上绷带继续战斗。海堤上出现管涌,沙袋扔进去就被水冲走。危急关头,“赵尔春班”第26任班长李平国只身跳入水中,用身体死死堵住漏洞。当地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在现场一边拍摄,一边流泪。
2010年9月2日凌晨,两艘民船在温州外海发生严重碰撞事故,导致7人落水,1人获救,6人下落不明。
接到求救电话后,该支队舰艇紧急出航,与参与救援的地方海事部门密切配合,战风斗浪15个小时,终于将遇险渔民成功救起。
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不会因为离开军营而消退。战士金少锋退伍后在家乡创办了一家海洋运输公司,他在公司里建立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2007年,他带着公司的党员骨干回部队探亲,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赵尔春塑像前,敬了一个老兵久违的军礼。
在该快艇支队,“赵尔春”已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温州,“赵尔春”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2010年,某地产公司欲出巨资开发赵尔春烈士塑像所在的海坛山地块时,当地群众闻讯后联名上书政府,严词拒绝开发商的要求。
据该支队的官兵告诉记者,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温州百姓自发来到赵尔春烈士塑像前祭拜。
(责任编辑:李明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