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22 08:00 | 来源:吉林日报 2009年4月11日 第02版 | 查看:3610次
危难之时,沈阳军区某炮兵团政治处副主任杨伊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军人本色。当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四川南充老家休假的杨伊,顾不得自家房屋受损、亲人无人照顾,毅然决然地放弃休假,抛下自己的小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多次圆满完成运送伤员、转移灾民、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等艰巨任务,被官兵和当地群众称为“抗震铁人”。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当得知附近县市灾情更为严重时,杨伊再也坐不住了,他简单安顿下父母,冒雨步行20多公里山路,赶到了南充军分区请缨,并担任了高坪区武装部抗震救灾突击队队长。
2008年5月14日凌晨,南充军分区接到救灾指挥部紧急命令:火速奔赴青川县抗震救灾。然而道路毁坏,车辆无法通行。为节约时间,杨伊决定抄山道前进。山路陡峭,余震造成山体不断滑坡,一路上碎石横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不测。
“快点,再快点!”走在前面的杨伊不停地给大家鼓劲。经过10多个小时的急行军,终于到达青川县城。望着满眼倒塌的楼房,杨伊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救灾中。
“滨河路居民楼有人被埋……”5月14日傍晚,杨伊带领突击队在青川县滨河路抢险时,附近一坍塌的居民楼内传来断断续续的呼救声,杨伊和队员们马上赶了过去。“刘俊江、赵果对西侧未倒塌的墙体进行加固,彭孝军、杨文对危墙进行破拆,其他人员清理砖头瓦砾……”杨伊迅速下达命令展开救援。此时,地震已经过去50多个小时,强烈的余震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受损的楼房再次坍塌,救援队员也将面临被埋的危险。但此时,杨伊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最快把群众抢救出来。“大嫂,再坚持一下,我们很快救你出来。”杨伊不停地向废墟里喊话。为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救援人员从楼房叠压层中间打开缺口,用双手将埋压在被困群众身上的石块一点点挪开。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营救,被埋压达56个小时的被困者终于获救,周围响起了群众的欢呼声。
地震造成了电力和通讯中断,为使青川能及时与外界进行通讯联络,5月16日,杨伊带领应急分队配合电信部门架拉移动线路。架拉移动线路,必须先将发电机、探照灯、电焊机、钢板和线缆等设备运上山顶。由于山体滑坡、余震不断、道路被毁,杨伊和队员们只能背着物资往山上爬。说是山路,其实根本没有路,最险处只能容下一只脚,稍不注意就可能坠崖,而且山体滑坡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了确保队员人身安全,杨伊和高坪区人武部长程世培、政委张洪进行了严密分工,专门设置了前方引路、后方收尾、中间衔接人员。在泥泞的山道上,大家艰难缓慢地向前移动,不时有官兵摔倒,许多人的手指都磨破了。经过艰难跋涉,凭借肩挑手抬,他们终于将重达1300公斤的物资设备运到了山顶。
地震后,青川中学500多名学生无法上课。为了让他们尽早重返课堂,杨伊带领30多人,带着锤子、铁锹等工具,经过10多个小时的突击,为学校搭建了42顶帐篷作为临时教室。随后,杨伊带领人员从坍塌的学校旧楼里清理出70多张课桌、130把板凳及图书等学习资料。震后第12天,青川中学正式恢复上课。
哪里有任务就冲向哪里。像这样、那样危险的“战斗”,杨伊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他和突击队员们转战在青川县城的各个角落。抗震救灾中,杨伊先后3次晕倒,战友们看他这么拼命,都劝他休息一会儿。可杨伊说:“灾区就是我的家,我要营救我的兄弟姐妹!”
因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杨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沈阳军区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荣立一等功。(王绍波 本报记者 赵乃政)
(责任编辑:祁建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