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慈善业“下蹲”后将跑得更快

发布时间:2011-09-16 00:02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9月14日 09:17:05 | 查看:1315次

我国慈善事业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对待郭美美事件没必要无限地夸大其影响

  自认为与慈善组织撇清了关系的郭美美,“改头换面”勇闯娱乐圈,近日更是高调登上多家报刊版面,引发媒体人关于“该不该报道郭美美”的纠结。不过,“郭美美事件”对于慈善事业的冲击,似乎远没有结束。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等发生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今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7月份则降至5亿元,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9月13日《法制晚报》)

  其实,这样的数据并不意外,此前,全国多地慈善组织纷纷喊冤,声称接受捐赠数锐减,甚至出现零捐赠。郭美美等事件,还连累无偿献血等救命的公益事业遭受冲击。一时间,郭美美似乎成了公众善心的克星,谁沾上了都要倒霉。民政部官员因此大声疾呼,如果舆论继续对此穷追猛打,将会对整个慈善事业造成伤害。也有人担心,公众的普遍不信任,将伤及各种慈善组织,让慈善事业因此损失了专业力量和行动主体。

  与有关官员的忧心忡忡不同,笔者接触到的北师大壹基金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等专家,都认为这种担心毫无必要。他们的判断,基于对整个慈善事业发展历史和趋势的了解。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世界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我国慈善事业到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社会有深厚的慈善基础,富人和企业家有很强的行善需求。郭美美事件的出现,纯属偶然,但它暴露了制约慈善发展的制度和社会瓶颈。“郭美美旋风”的威力,并不在于郭美美本人有多大能量,而是源于公众对传统慈善组织长期透明度差的不满意。如果能因此推动中国慈善环境的改善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则未尝不是好事。

  郭美美等一系列事件,直接影响是一定时期内捐给某些慈善组织的款项减少,但全年总捐赠额未必会受到明显影响,更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公众善心的表达和释放。其中一些捐赠,可能流向民间慈善组织,或者新组建的慈善基金和公益项目;另一些,则通过点对点援助和个人慈善的方式,帮助了更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大笔的捐赠款项,因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还被“堵在路上”。比如福耀玻璃老总曹德旺捐赠的15%家族股权,新华都陈发树的价值83亿元的股权捐赠。一旦慈善捐赠的闸门放开,今年慈善捐赠总额超过2010年的700亿元,将易如反掌。

  2010中国慈善蓝皮书显示,去年我国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在美国,这个比例是2.2%。并不是中国人更缺少善心,影响慈善事业井喷式发展的,显然也不是一个郭美美,而是慈善捐赠免税、慈善事业公开透明、慈善组织监管等一系列制度的缺失。这些因素此前一直存在,郭美美事件等的发生,只不过使其中一类慈善组织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人们更多关注慈善去行政化等之前忽略的问题,把目光转向慈善环境的培育、慈善制度的建设。

  也不能因此带上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慈善组织。慈善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业,需要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去操持经营。对慈善组织,不应一概“封杀”。多数的慈善活动,还需要专业组织去做,个人慈善做得再有声有色,只能是一种补充。对那些准公权力机构的传统慈善组织,应借助公众对慈善事业的高度关注,促使其透明、监督其运行、推动其改革。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对待郭美美事件,没必要紧盯着个人私事不放,也不应只停留在“郭美美旋风”刮走了多少善款上,或无限地夸大其影响。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事件是否促进了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否有利于培育健全的慈善环境和慈善文化。社会捐赠的闸门一旦打开,公众被压抑的善心得到释放,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影响,将是里程碑式的。(丁永勋)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