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28 08:42 | 来源:长城网 2011-07-22 11:44 | 查看:2269次
“纪念建党90周年——对话身边的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长城网7月21日讯(孙阳)康保县处长地乡党委书记王儒渊14年来扎根乡镇基层,6年乡长,8年乡党委书记,他勤奋创业的务实作风、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淡泊名利的政治本色、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创造了全县基层领导干部在一个乡镇任职时间之最,也创造出富民强乡的骄人成绩。就是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坝上偏僻小乡,王儒渊带领全乡1.3万多名群众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5200元,位居全县之首。
1997年前,处长地乡“全县最穷乡”的“头衔”远近闻名。2006年以来,这里财政收入连续5年保持全县第二位(仅次于县城所在镇),人均纯收入则达到5200多元,位居全县之首。当地农民去县城购物,问他是哪里人,他会挺直腰板儿告诉你:处长地的!
探究处长地乡发展的原因,你会发现,骄人业绩的背后,凝聚着乡党委书记王儒渊14年来扎根基层、勤奋创业的务实作风,心系百姓、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雷厉风行、不倦工作的殷殷心血。
1997年3月6日,30岁的王儒渊就任处长地乡乡长。
“乡长、乡长,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农民的收入增长。我当乡长不是来镀金的,这里的面貌变不了、乡亲们富不了,除非组织调动,我决不离开。”到任后的首次全乡干部大会,王儒渊的表态掷地有声。
带着对百姓的承诺,骑上前任乡长留下的摩托车,王儒渊进村庄、到地头,问民生、听民计,一个月内走遍了全乡17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的山坡沟洼,村田畦埂。他意识到,全乡人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然而十年九旱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破解全乡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思路,就是在这一片风尘仆仆中渐渐清晰起来:发展水浇地是农民实现收入增长的一条出路。
说干就干。王儒渊请来了县机井队,在开钻打井缺钱少油的情况下,从自己家里拿出3000元钱买来柴油,一连打成30多眼机井,并于当年秋季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了3000亩水浇地。这项工程第二年就成了农民的致富工程。
其后,王儒渊又引进张家口金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半地下式冬暖大棚种植,到目前已建成单体1.3亩的大棚200栋,改变了坝上地区冬季不能种植的历史,生产的有机蔬菜直接与北京超市进行对接,亩效益是露地蔬菜的15倍,为坝上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趟出一条新路子。
王儒渊的创新还在继续。依托全乡1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从2003年开始,在大囫囵,四号两个回族村建起了年出栏万头育肥牛的南部架子牛育肥基地和以成明农庄、康西肉羊养殖场为中心辐射12个村的北部年育肥3万多只肉羊基地,使传统产业“老树绽发新花”,为坝上地区探索出一条由单一秋季出栏变为四季出栏的设施养殖新模式。
为实现由农业大乡向工业强乡的华丽转身,王儒渊登高望远,抓招商、引项目,在二、三产业上求突破。为了尽快使项目落地,建好企业,他不辞辛苦,天天蹲点办公,亲自到相关部门为企业跑办手续,使企业以最快速度开工建设。几年来,先后实施了黄花洼、黄家萤石矿开采项目、宏远萤石选矿项目,炭头山钨矿采选项目、康泰煤炭物流中转项目,年开采萤石9万吨、生产萤石精粉3万吨,年开采钨矿3万吨、生产钨精粉0.5万吨,年中转煤炭15万吨。
处长地乡富起来了!王儒渊成了全乡群众最敬服的人。农民敬服王儒渊,就在乎他没有官架子,和他那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他下村办事,一直坚持“两个永远”:永远不在干部家吃饭,永远不让派饭。走村串乡期间,王儒渊经常是看见谁家门开着,谁家烟囱冒烟就去谁家吃,并主动帮忙做饭,遇到什么吃什么。坐在炕头上与村民聊家常,喝着自酿酒与村民称兄道弟,带上两包好烟散到群众手中。就是在这一盅酒,一支烟,一顿饭中,王儒渊在大家伙心目中确立了“平民书记”的形象。
岁月无痕,人心有碑。14年来,王儒渊以突出的实绩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赞誉。2007年,王儒渊被市委评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2010年连续三年被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乡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党委“和“实绩突出乡镇”。同时,他还获得了全市“农业基础建设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两讲一建先进工作者”等一串又一串的荣誉。荣誉的背后凝聚了王儒渊14载的奉献和追求,诠释了王儒渊14载的信念和执着。如今,在处长地这片热土地上,王儒渊心无旁骛地继续着他的事业和理想,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关键词: 共产党员|王儒渊|建党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