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东莞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 登记积极

发布时间:2011-08-25 08:04 | 来源:腾讯网 2011年08月22日 07:52 | 查看:1410次

  东莞一家康复中心,义工给自闭症孩子上课。自闭症儿互助中心一旦成立,家长将有一个正式的交流平台。

  坤叔(中)来到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准备为坤叔助学团体登记“转正”。

  COVER STORY

  悲情母亲韩群凤因不堪压力,溺毙了两个脑瘫儿子,这成为今年上半年东莞最为牵动人心的事件之一。有人不禁设想,假如当初有一个专门为特殊儿童家长服务的民间机构,让韩群凤多跟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接受专业培训,走出心理阴霾,这样的悲剧是否能够减少?

  罗女士和沈女士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试图去解答这个问题。她们都是自闭症儿的母亲,深刻理解特殊儿童家长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用她们的话来说,“每一个自闭症儿的母亲都有过抱着孩子去死的念头。”

  这是一场充满艰辛的持久战。为了让自闭症儿的母亲能够更好地互相沟通交流、相互打气,得到专业的培训,8月18日,罗女士和沈女士向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提交了“东莞市爱苗孤独症患儿家庭支援中心”的登记申请,并得到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利伟中的大力支持,承诺将给予这个组织以最低门槛准入。

  如果登记成功,这将成为东莞首个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服务的民间机构。

  1  自闭症儿母亲的努力

   8月18日,晴。罗女士和沈女士的心情一如当时的天气,她们筹划多时的一件大事即将迈出第一步。

  当天上午,两人平静地走进了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利伟中的办公室,正式向民间组织管理局递交了“东莞市爱苗孤独症患儿家庭支援中心”的登记申请。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她们期盼良久。

  “每个自闭症儿母亲都想过死”

  罗女士是莞城人,在保险公司上班,有一对龙凤胎子女,今年2岁多。在外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幸福母亲。

  但当儿子1岁时,这种幸福感逐渐消退。罗女士发现,儿子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对电视广告非常专注,一听到广告的声音,就非常认真地听,反而对动画片之类的没有任何兴趣。

 罗女士开始担忧,女儿1岁多就对事物有了分辨能力,但即使她苦口婆心地教儿子成千上万次,儿子却依然不懂。

  今年3月,罗女士带儿子去了广州一家医院检查,确诊是自闭症“很难过,很难过。”罗女士说,刚确诊后的一段时间,她的情绪非常低落“从没想过会这么严重。”之后,罗女士跟丈夫提出,自己想“带儿子走了算了”,但考虑到女儿和这个家庭,她最后选择了坚强面对。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自闭症儿的母亲,都曾经有过要抱着孩子去死的念头。”沈女士说,自闭症儿的家长们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赴京培训半月的深刻感悟

  儿子确诊后,罗女士把他送到一家民办机构进行训练,但效果并不明显。一般而言,孩子一周的训练时间要达40个小时,但民办机构每天只有2节课用于训练,远远不够。

  此后,一家慈善机构给罗女士赞助了学费,罗女士自己掏了来回路费和住宿费,前往北京培训了半个月。“太震撼了!”罗女士说,参加培训后才知道,以前很多训练方法都存在误区。比如,孩子在民办机构做感统训练(即使用滑梯、平衡木等器材训练,给予孩子多种刺激,改善其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运动协调能力等),她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强迫孩子一定要做够多少次运动。

  “但美国调研报告说,这种训练弊大于利。平衡力差的孩子需要做,但大部分自闭症孩子不需要把它当成一个课程去学,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去做。”罗女士称,这种重要的信息一定要跟其他的自闭症儿母亲交流,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很多家长都不懂,以为把孩子放在训练机构就可以了。事实上,有些训练机构资质不够,老师并不专业,耽误了孩子。”

  萌发建立互助中心的念头

  几个月来,在给儿子做训练的过程中,罗女士认识了很多自闭症儿的母亲,但只是在训练时沟通一下,或者电话交流。“沟通力度不大,未形成系统。”对于自闭症儿的康复,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民间机构给孩子做训练,而是家长要有信念,懂得专业训练方法。“罗女士认为,孩子不能放在机构一辈子,更重要的是日常训练,这个过程很漫长,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

  “如果能够成立一个正式的组织,大家互相扶持、相互监督,相信效果要好得多。”罗女士由此萌发了建立一个正式的自闭症儿家长交流平台的念头。此次,东莞首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不需再找业务主管单位。从媒体得知这个消息后,罗女士感觉如春风拂面。

  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将这个组织取名为“东莞市爱苗孤独症患儿家庭支援中心”。一旦登记成功后,如果能拉到赞助,将邀请专家或专业老师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如果拉不到赞助,家长们就自己掏钱;定期开展活动,分享训练经验;向社会普及自闭症的知识,让社会尊重自闭症儿,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支持等等。同时,其他自闭症儿家长也可以随时加入。

  管理部门允诺“快速登记”

  “我非常佩服你们!”听完罗女士的介绍,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利伟中深受感动,并当场表示,将给予其低门槛,以最快的速度注册登记。利伟中建议,将该组织名称中的“支援”二字改成“互助”,这样更能体现其功能和宗旨。另外,可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注册,注册资金采用最低标准的3万元。

  罗女士称,将根据家长们的经济能力,各自出资一部分,凑满注册资金。事实上,对于她们而言,目前最欠缺的是固定办公场所,这是注册不可缺少的条件。罗女士称,将跟其他家长好好商量,各自发动资源,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在莞城,以后再慢慢辐射到其他镇街。”

  利伟中还建议,罗女士可以多多关注东莞即将启动的公益创投项目,如果成功申请到该项目,还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

  孵化基地建成后的期盼

  另外,利伟中还对罗女士做出了邀请,等年底左右,东莞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成之后,将优先考虑她们的组织,“肯定会倾斜”。届时,孵化基地不仅可以给她们提供办公场地,还可以提供搞活动的场所。而目前,罗女士和其他家长都只能在公园、小区等搞活动。

  “进入孵化基地大概2年左右,等组织发展壮大了,可以得到一些赞助,再出去。”利伟中说。

  据了解,如果“东莞市爱苗孤独症患儿家庭支援中心”登记成功,这将成为东莞首个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服务的民间机构。

  2  村委会也想成立“互助会”

  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的政策实施以后,激发了很多群体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意欲登记成立一个社会组织,为更多的人群服务。除了罗女士和沈女士,大岭山百花洞村村委会也在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因村民患重病无钱医治,百花洞村村委会萌生建村民互助会的想法。上周四上午,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人员来到大岭山镇百花洞村,向该村欲成立的互助会提出了建议,并同意受理其登记申请。

  村民重病光靠村委会很难

  大岭山镇百花洞村村委会黄主任说,该村共有户籍人口1200余人,新莞人1万名左右,村里共有大小企业50多家,去年村经济收入700多万元。

  今年上半年,村里有一户家庭的父亲患重病,但其家中共有4个孩子在读书,家庭月收入仅2000元,无钱治病。目前,这位村民的医药费已经花了20多万元,包括向亲戚借,村民自发捐款等。“顶梁柱”倒了,全家生活更加困难了“吃饭都成问题”。

  “当时他们还提出向村委会借款治疗,但是村委会借钱不能超过5000元,对治疗起不了什么作用。”黄主任称,如果光靠村委会很难。

  成立互助会建专门账户

  黄主任称,这件事情发生后,村委会萌发了成立一个慈善类社会组织的想法。“企业老板可以捐款,村民也可以奉献爱心。建一个专门的账户,专款专用。如果有家庭困难,包括患大病、读书困难等等,都可以申请善款,由理事会最后决定。”黄主任称,此前,患重病村民走投无路时,该村其他村民捐款积极性很高,自发捐款了几万元,这说明村里有一种慈善氛围。

  “这个设想很好,你们讲得很朴实,理由也很真实。基层百姓有这个诉求,政府肯定要大力扶持。”利伟中大力肯定了这个想法。

  利伟中表示,一旦成立了这样一个慈善类社会组织,关键要有专人去管理,把群众的积极和热情调动起来,做到透明。“资金来源、使用情况都要透明。一开始就要规范、严谨。”

  建议以社会团体的性质申请

  在服务宗旨方面,利伟中还建议,可以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新莞人群体。一旦该村的新莞人遇到困难,也可以申请善款。

  “除了物质帮助,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义工、社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探望老人等等,把慈善的内涵延伸得更宽。”利伟中称,这样也可以提高该组织的影响力,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

  该社会组织以社会团体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建议以社会团体的性质申请,“这对资金的管理更为规范。”在名称上,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建议用“百花洞互助会”。“但具体用什么名字,还要回去后研究再决定。”

  利伟中表示,同意受理百花洞村委会关于慈善组织的登记申请,并建议其准备相关材料,申请登记注册。

  3  降低门槛不等于没门槛

  东莞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给社会组织送去一股春风。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此政策实施半个月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因为经验不足,有些社会组织对“转正”的必要条件并不熟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花二十多万自建康复场所

  上周四上午,陈小姐的心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陈女士是自闭症儿的母亲,想建一个康复场所,为自己的孩子及其他自闭症儿提供训练。但当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踩点检查时,却发现消防不过关。陈小姐的康复场所设置在4楼和5楼,但根据消防规定,儿童活动场所不可设置在3楼以上。

  陈女士是四川人,儿子今年7岁,是自闭症患者。2010年,陈小姐把儿子转到东莞一家康复机构,但发现儿子的情况并未好转。陈小姐称,自己的儿子对音乐的节奏感很好,有这方面的天分,而那家康复机构只是基础训练。

  如何发挥儿子及类似自闭症儿的特长?这让陈小姐萌发了自建康复场所的想法。陈小姐从去年10月开始着手准备,最终选定场所,共有两层,总面积达1800平米,每月租金便高达1 .8万元,另外还请了5个老师和1个厨师。每月所有开销需要3万余元。“借了十几万,贷款几万,一共花了二十多万。”

  目前,该场所取名“星儿智康”,共有5名孩子暂时在此训练。

  消防不过关被一票否决

  当天,消防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及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共同前往“星儿智康”,踩点检查。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检查后提出,该场所灭火器数量配置不足,应急照明灯也没有等等。而更重要的是,根据相关规定,儿童活动场所不可设置在3楼以上,而“星儿智康”却设在4楼和5楼。

  这让陈小姐的心一下降到冰点。“这么大的场地都装修了,房租和押金都交了,如果要搬的话,损失会很大。”

  利伟中表示,“星儿智康”这个字号没有问题。但是社会组织登记有前置审批条件,即消防、建筑、食品安全等都要合法,才能登记成功。“在登记方面,我们是降低了门槛,但不等于没有门槛。消防不过关,孩子们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必须要改。”利伟中提醒其他想申请登记的社会组织,在申请登记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相关政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延误了登记时间。

  4  强烈的“转正”意愿

  东莞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新政实施半个月后,进展如何?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政策“松绑”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比较高,“转正”意愿较强烈。

  “松绑”的政策搬掉绊脚石

  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东莞开始推行“双轨制”,即“登记”与“备案”并存,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成为“先行者”。实施“双轨制”后,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不需再找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登记注册。暂不符合登记条件者可先备案,取得合法身份后再开展活动。

  这条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的政策深得民心,搬掉了此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的最大的“绊脚石”。如今,该政策实施已有半个月,进展如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势头是良好的,大家的积极性都比较高。”昨日,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段时间以来,陆续都有社会组织致电、书面或上门咨询,大家都对新政实施后,自己能否取得合法身份非常关注。

  咨询以“民非”为主

  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政实施后,该部门共有3个办公电话用来接受市民咨询。目前,已前往咨询的社会组织包括特殊群体的公益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助学等民间团体等等。“对于前来咨询的群众,如果不符合受理条件,我们会跟他们讲清楚,还欠缺哪些条件?名称?宗旨?还是没有固定场所等等。”

  “东莞的社区建设一直不错,怎样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目前还欠缺一个有品牌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榜样作用。”该负责人称,在这类咨询中,会跟对方一起探讨,怎么创办这类社会组织,怎样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怎样跟政府进行对接等等。

  据了解,社会组织要注册,有三种方式,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而根据目前已咨询的社会组织的条件,大多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

  坤叔登记遭遇小波折

  8月9日,坤叔带着一堆资料,向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申请了“转正”。这也是此次政策放开后,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受理的首个社会组织。当时,大家都非常看好坤叔的“转正”。如果登记成功,坤叔助学团体将成为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东莞首家合法的“草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但坤叔登记遭遇了波折。坤叔欲取名“东莞千分一公益协会”,民间组织管理局对此予以了否认,称“千分一”的字号可能对公众造成误解,“可能让群众误解有公募性质”。此后坤叔助学团体再三商量,还是决定用“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

  昨日,坤叔向南都记者透露,关于“转正”目前尚未有新的进展。“假如没有答复的话,就算了。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坤叔说,假如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不能接受“千分一”的字号,“就不为难他们了,顺其自然。”

  事实上,能否登记成功,这对坤叔的团体非常重要。坤叔说,如果登记成功的话,以后将把慈善活动扩展到整个公益领域,包括环保、助残、扶贫等等。“只要能号召更多人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之一,意义非常大。”另外,将继续做好助学,并扩大范围。“现在还有很多人给我们打电话说想资助学生,而且据我们了解的,湖南凤凰就还有一万多名贫困学生等待资助。”坤叔说,假如成功“转正”,将请一些专职的工作人员,来为这些热心人士和贫困学生牵线搭桥,做好助学管理。

  但如果登记不成功的话,这一切只能成为“空想”。“只能继续做助学,受助的学生人数不会扩大很多,因为我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能不能登记成功,我现在还在等。”坤叔说。

  新政速览 服务性康复机构登记“松绑”

  东莞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多属“黑户”,其中部分持的是个体工商户牌照,其他则纯属“无证经营”。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利伟中透露,目前,这些康复机构可以归纳到社会组织的登记范围。其中,服务性康复机构登记注册不需找业务主管单位,得以“松绑”。

  利伟中表示,根据日前多部门的商议,在这些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中,主要从事服务类工作的机构,不需再找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申请登记。另外,培训机构类的,则需要由教育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主管;门诊医疗的,由卫生部门主管。

  温馨提醒 有问题打电话咨询

  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公布了3个接受咨询的电话。市民若对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有疑问,都可致电咨询。

  综合科22211421  社团科22218794  民非科22211423 ( 采写:记者田玲玲 摄影:记者方光明)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