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 必有邻:一个“80后”党员的义工之路(8图)

发布时间:2011-08-27 08:1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08-23 | 查看:1850次

  他曾先后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等地参加救灾志愿服务,仅四川,就先后11次前往灾区,累积志愿服务151天,为灾区募集了36900元善款和价值3万余元的衣物、药品等,参加现场抢救伤员200多人。

  他倡议发起的“义工之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万余名成员的民间爱心大家庭。组织一次又一次扶贫、救灾、支教、献血等公益活动,无私地帮助着身边的人。

  他是一名党员,多年的志愿服务生涯让他把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习惯,“哪里需要帮助,我就觉得自己该到那里去,不去心里就不舒坦。”而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爱。”

  他就是谢长江,一个“80后”义工。

谢长江(资料图片)

  谢长江1982年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2002年成为当地红十字会的一名义工。在谢长江成为一名志愿者的近十年间,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各地救灾现场,用爱与行动诠释着一个“80后”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谢长江曾先后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等地参加救灾志愿服务,仅四川,谢长江就先后11次前往灾区,累积志愿服务151天,为灾区募集了36900元善款和价值3万余元的衣物、药品等,参加现场抢救伤员200多人。就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期间,谢长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次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谢长江(右一)在汶川灾区。(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灾区,血性男儿洒热泪

  大家的支持是最好的动力“看到苍夷的灾区,看到倒塌的房屋,看到残缺的身躯……我告诉自己不要流泪,我带来的是微笑,带来的是坚强,带来的是信心。但是,在我安置遇难者的时候,泪却已经在我脸上静静流淌。”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谢长江在手机上记下了这样的一段感言。 

  这是谢长江第一次参与大规模的救灾工作,也正是这次经历,坚定了他在义工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5月12日晚上,谢长江整夜未眠,“看到电视里震区的那些废墟,看到太多的悲惨景象,看到那些受灾的人们,我的视觉麻木了,可是眼泪却不听控制地流了出来”。 

  谢长江是个感性的人。随着灾情的加剧,他的心越发沉重。“招募志愿者去四川汶川一线灾区”,谢长江把联系方式留在了网上,这一想法得到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响应。在朋友的网吧里,谢长江连夜和各地的网友们敲定了去成都火车站集合的驰援方案。 

  得知他的想法后,父亲沉默了一会,默默地拿出了1万元钱。带着父亲的心意,谢长江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列车。赶到成都火车站时,已经是晚上。下火车见到的那一幕,谢长江说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近万名志愿者手里摇晃着写有他姓名的纸牌,满目都是黑压压的人群。随即,谢长江就接到了父亲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父亲叮嘱他注意安全,并告诉他背包里还有父亲偷偷塞的2万元。含着热泪,谢长江用这笔钱购买了一批食品和医药物资,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奔赴一线灾区。 

  接送伤员、扛物资、搭临时住房……因为细致和满满的爱心,这支队伍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一支不穿军装的军队”,而谢长江也因为长时间的劳累,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 

  诚信经营“义工之家”

    2008年,谢长江在邵阳市发起成立了“义工之家”,通过QQ群,“义工之家”的成员们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扶贫、救灾、支教、献血等公益活动,无私地帮助着身边的人。在爱心的凝聚下,3年下来,由谢长江倡议发起的“义工之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万余名成员的民间爱心大家庭。

    2011年5月1日,湖南邵阳隆回县一个叫曾海华的普通农民因车祸受伤,急需输血,而他的血型是非常稀有的RH阴性血。接到求助信息后,谢长江赶到医院核实情况,并在“义工之家”的网络上发布信息,随即,一场救助曾海华的无偿献血爱心行动在邵阳市中心医院展开,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曾海华最终获救。

谢长江在医院探望通过“义工之家”帮助而获救的曾海华(右一)。

  “目前邵阳市中心血站RH阴性O型库存再度枯竭:病患王金菊女士,62岁,大出血,重度贫血(目前血色素4~5克左右),需900cc浓缩红细胞(或全血)维持临床治疗……”6月21日,这样一条消息在义工之家的QQ群、微博等平台上被紧急地转发。很快地,株洲、湘潭、长沙各地的志愿者纷纷响应,第二天一早,各地的网友便赶到了老人所在的医院……

  6月27日,得知老人病愈出院的消息时,谢长江长舒了一口气。“我们的义工之家在民间的信誉度很高,影响很大。”他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在谢长江的通讯录里,还有一批长期资助、支持义工事业的企业家。“我们的每一笔资助都登记得明明白白,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今年,为了资助更多的群众,谢长江敲开了邵阳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门。得知来意后,老总当场拿出了3万元现金购买救助物资。物资发放完毕,该公司提出要抽查是否发放到位。谢长江没有多说,直接把一本记录着领取人信息的登记本交给公司的负责人。一圈电话下来,该公司负责人非常感动:“听着他们真挚的话语,我觉得公司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以后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

  谈及现状和未来,谢长江满是信心:“我相信我们这条爱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我也相信爱的接力棒会传递到我们每一个人手中,是你,是我,也是他。”(来源:中工网)

  做志愿者,仅有热情并不够

  义工,这条路有点艰辛“做义工,并不是只有热情就可以了。”9年的专职志愿者生涯,谢长江对“义工”有更深的理解。 

  2010年4月,玉树发生7.1级地震。全国各地一大批志愿者又一次汇集到了灾区。在玉树火车站,看到4000多名志愿者时,谢长江感受最多的却是心慌。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一些体质弱的志愿者不仅援助不了别人,极有可能连自身的安全都成问题。 

  “要救人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谢长江组织了一次特殊的“体检”——所有人在广场前的马路上跑一圈,能完成的人就去前线。最后,能通过这项“体检”的志愿者不到500名,在他们的劝说下,更多的志愿者只能匆匆踏上归程。

  去年3月,云南发生大面积旱灾,村民们每天一早就翻山越岭去很远的地方找水、背水。在志愿者们发放纯净水时,一个小男孩的身影揪住了谢长江的心,他衣衫褴褛,打着赤脚,瘦弱的肩膀上绑着两个水桶。“我来帮你背好吗?”接过男孩背上的水桶,谢长江决定护送男孩回家。 

  山路蜿蜒,且越来越陡峭,快到山顶的时候,谢长江原本就疼痛的腰挺不住了,摔了一跤,水洒了出来。小男孩徒劳地护着来之不易的水,瞪圆的眼睛里既委屈又愤怒,当场就哭了起来,好心办错事的谢长江也急得手足无措,把男孩送到家里后,他一遍一遍地向男孩父母道歉。“水会有的,我们的爱会永远继续。”他喃喃地说。

谢长江(右)看望湖南邵阳一对侏儒姐弟。

谢长江在与姐姐交谈,希望通过“义工之家”的努力帮助她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

  谢长江在邵阳的家十分简陋,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公益理想。“志愿不分你我,爱心不分大小,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谢长江说。除在各地的赈灾志愿活动,谢长江还关注着他身边乡亲们的命运和生存,他组织起志愿者队伍到邵阳市乡村的教学点进行实地调查,为这里的孩子提供支教服务,并积极帮助孩子们解决校舍和午餐问题。 

谢长江在大新镇磨石教学点调查了解情况时,向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

谢长江在大新镇磨石教学点调查了解情况时,向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

谢长江在大新镇磨石教学点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多年来,谢长江一直坚持着志愿者服务,甚至已经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习惯了,“哪里需要帮助,我就觉得自己该到那里去,不去心里就不舒坦。”而这一切的原因,他说是因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爱。”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