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大爱铸忠魂

发布时间:2011-07-29 08:04 | 来源:阿克苏党建网 2009年2月23日 | 查看:1142次

  生命是短暂的,青春是美妙的,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生活和工作的点滴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无论是身体健康之时,还是饱受病痛折磨之日,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虽然他走了,但他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共产党员如何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先进性的时代命题,诠释了一名“村官”大爱铸忠魂的全部内涵。

  在拜城县布隆乡,他是一位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村官”。在2005年12月之前,他一直担任乌斯开木村的党支部书记;当年12月,乌斯开木村与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合并,统称牙斯热木库鲁奇村,他又担任了合并村的党支部书记。

  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头村尾、家里田里都留下他坚实的足迹。在他的艰苦努力下,自然条件恶劣的乌斯开木村一跃成为全乡的富裕村,人称“烂摊子”的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4311元,比2005年净增1216元。

  他太累了。2008年10月10日,他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42岁。

  在牙斯热木库鲁奇村,他的名字被村民们广为颂扬。

  他,就是托乎提·艾力尼亚孜。

  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2008年10月9日,拜城县布隆乡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党支部书记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早上8点刚过就匆匆走出家门徒步向村委会走去。他在村委会安排好果树越冬前管理工作后,又组织人员对村里今年新盖的60套抗震安居房进行验收。12时许,他联系好新疆天玉种业公司技术员对村民收获的制种玉米进行验收,并组织人力车辆拉运交售。

  直到下午近4点,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吃饭。就在他骑着摩托车赶往家里的路上,他突发脑溢血摔倒,虽经医院尽力抢救,但因连续劳累过度,次日,年仅42岁的托乎提·艾力尼亚孜还是离开了人世。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就这样完成了他的生命历程,带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带着他未完成工作的遗憾,匆匆地走了。

  2009年3月5日,拜城县隆重召开大会,追授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同志为“‘富村爱民’好卡德尔”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无尽的怀念与追思

  3月7日,记者走进牙斯热木库鲁奇村,村民们有的拆墙、有的拉木头、有的搬砖头,忙得热火朝天,正在按照他们的好支书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生前的规划建抗震安居新房。在布隆乡党委书记楚国强和一位翻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的家。

  在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新盖好的抗震安居房里,除了外间一个半人高的木柜和几把椅子外,见不到像样的家具,里间地面织毯上只有几床被褥和枕头……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走了,空荡荡的家里只留下83岁的老母亲、39岁的妻子和一个6岁的女儿。

  听说记者来了,附近的村民一个接一个赶来,屋内屋外挤满了人。提起去世5个月的托乎提·艾力尼亚孜,人们神情肃穆,泪光闪闪。

  “怎么也想不到,早上出门时还好好的他,下午进家,却是被乡亲们抬回来了。”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的妻子热孜婉·古丽托乎提尼亚孜泪流满面,至今她还是不能接受丈夫已经永远离去的事实,“眼前总会浮现丈夫的身影。他在世时,在家的时间太少,总在村委会、贫困农户、田间地头忙,现在每天总觉得他只是去忙了,忙完了就会回来。”热孜婉·古丽托乎提尼亚孜说。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了工作上,妻子热孜婉·古丽托乎提尼亚孜一人忙不过来,自家地里的农作物常常是春季种得晚,秋季收得迟。农忙时,只好雇工来干,一天的雇工费就是30元,而他的误工补贴只有20元。他用于工作的摩托车是自己买的,汽油钱是自己掏的,每个月的话费也是自己掏腰包,这个做法整整坚持了12年。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2年来,家里没有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上没有挂过一块维吾尔族人家常有的挂毯,去世时他还有盖抗震房的3万余元欠款没有还。拜城县委、县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向全县党员干部发出募捐倡议,目前首批捐款3.3万元已送到其妻手上。

  村民们说,他身强力壮、脑筋活络,完全可以为自己多挣些钱,要是不当村干部,家里不会是这个样子。

  因劳累过度,他得了胃病,近两年骨质增生,经常头痛流鼻血,但他并没有影响工作,依旧风里来、雨里去。

  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连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赶往原牙斯热木库鲁奇村,途中帮农民搬东西时,腹部被划了一条口子,他只用创可贴粘了一下,便去村里安排工作。村干部伊布拉音·司马义看到他腹部流血,劝他到医院看看,他说:“没事儿,等闲下来再去。”

  可安排完工作,他又到番茄酱厂催要农民的育苗款,去淀粉厂洽谈土豆销售问题。在骑摩托车返回村里的路上,他突发脑溢血摔倒在地。村民们说,他是累死的。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贴心人悲痛欲绝。

  2008年的10月9日早晨,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对妻子说:“上午忙完村里工作,下午回来抽时间去医院看看,最近老是头疼。”热孜婉·古丽托乎提尼亚孜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丈夫对她说的最后的话。

  去年村里最后一户农民搬进了抗震安居新房后,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才开始着手自己盖房。

  “谁让大家选我当党支部书记呢,我不为村里的乡亲多想一些,那还选我这个村支书干嘛!”这是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常挂在嘴边的话。

  谁也没想到就在托乎提·艾力尼亚孜一家搬进新房不足一月,新房的泥土芳香还没散尽,他却永远地离开了。留下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留下的是女儿对爸爸的渴求,留下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深情,留下的是全村父老的惋惜和追忆。

  他是村民最亲的人

  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视村民为亲人,在村民遭遇危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1986年,村民古丽斯坦的丈夫去世,主要劳动力丧失,3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拉扯,再加上自己又患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和低血糖等疾病,家庭生活异常困难。那一段时间,古丽斯坦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得知情况后,托乎提·艾力尼亚孜主动和她们家结成帮扶对子,平常送米、送面、送清油等生活用品;每年冬季买来越冬煤;春耕春播时,买良种、化肥等农资;秋天又帮助秋收,并组织党、团员帮其料理生产生活等琐事,使古丽斯坦一家逐渐摆脱了困境。去年,在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的帮助下,古丽斯坦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搬进了宽敞的抗震安居房。

  “托乎提书记是个大好人,他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关心!没有他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古丽斯坦抹着眼泪说。

  81岁的卡斯木·依明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剩下他无人照料;74岁的阿木提·沙伊提患有多种疾病,妻子残疾,生活非常困难。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把三位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经常给他们送钱、买肉,还积极向民政部门求助,帮每户筹集建房款5000元,使他们顺利住进了抗震安居房。

  “托乎提书记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平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的生活,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这一把年纪了还能住进新的抗震安居房,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啊!”说到这里,卡斯木·依明老人已泣不成声,只有连声感叹“巴郎走得太早了!”

  卡斯木·依明老人的邻居艾买尔告诉记者,出事前两天,托乎提书记还安排人给老人送了些煤炭。得知托乎提书记不幸去世,卡斯木·依明老人不顾自己年高体虚,硬是和众乡亲一道,赶着毛驴车行程18公里到原乌斯开木村为自己心中的好巴郎送行。看着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熟悉的遗容,卡斯木·依明老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悲痛,几次晕厥瘫倒在地。

  危难时刻他冲锋在前

  2002年7月22日,拜城县暴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原乌斯开木村的买买提·吾守尔等4位村民和700多只羊被围困在距村子15公里的山沟里,情况十分危急。

  该村一组组长木合拜提·乌斯曼回忆道:“当时我正在地里收割庄稼,托乎提书记来了,神情严峻地说,‘快跟我走,找几匹马来,去救人!’我当时有点犹豫,因为地里的麦子不收会被霜打。托乎提书记就说,‘你也有羊,我也有羊,你碰到这样的事儿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去帮他们!’我们到地方的时候,洪水已经有半人高了,看了让人心里很害怕,再说,如果被洪水冲倒,性命难保。紧要关头,托乎提书记说,‘我先过去看一下。’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趟过汹涌的洪水,然后再教我们怎么过去。那天托乎提书记带领10多名民兵,每人骑着马抱着三四只羊,在洪水中来回跑了几十次,终于把被围困的群众和羊群安全救出。我们从早上10点出去救人,直到晚上天已漆黑一片才回来,一天没有喝水吃饭,全身疼了好几天。”

  现在提起此事,木合拜提·乌斯曼钦佩地说:“当时如果不是托乎提书记勇敢果断地带头冲上去,后果真不敢设想!”

  说起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牙斯热木库鲁奇村的乡亲们个个热泪盈眶。“要是没有托乎提书记,就没有今天的我和儿子。”村民库瓦汗·玉山用头巾擦拭着眼泪说,“2004年12月24日深夜我难产,生命危在旦夕,托乎提书记二话没说冒着严寒将我送进县医院,使得我母子平安。”

  2005年4月,村民买买提尼亚孜·赛来提的儿子出车祸,托乎提·艾力尼亚孜连夜用车将买买提尼亚孜·赛来提的儿子送到医院抢救,还资助其家人600元钱。

  2008年7月26日,村民阿依仙木·阿布拉因宫外孕导致宫内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已处于昏迷状态,手脚冰凉。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得知消息后,立即送她到县医院急救,并给她垫付医药费1000余元,及时挽救了她的生命。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总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村民斯迪克·麻木提和老伴阿瓦娜木无儿无女,斯迪克·麻木提去世后,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组织村民为其操办了后事,并将阿瓦娜木安置进敬老院。海尼沙汗·吐克、海里且木·依莱克由于年龄大,生活难以自理,为了让两位老人安度晚年,托乎提又多次与民政部门联系,把两位老人安置在了县敬老院。

  为村民增收他不遗余力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在担任村支书的12年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所取得的成绩,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在牙斯热木库鲁奇村里,记者所到之处,“勤劳、正直、善良、简朴、好人……”是村民评价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时用得最多的词汇。他,怀为民之心,思为民之策,兴为民之举,办了许多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原乌斯开木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村,村民饮水要到10公里外的河坝去挑,苦不堪言。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1998年开始,托乎提·艾力尼亚孜自己先拿出1000多元钱,发动村民挖引水渠道,后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硬是在拜城县5大河流之一的台尔维齐克河上修建了一座长560米的饮水渡槽,铺设管道7000余米,历时5年将纯净的自来水引进原乌斯开木村每户村民家中,结束村民长期饮用涝坝水的历史。

  原乌斯开木村距县城20多公里,到乡上也有18公里,地处偏远。村民走乡进城世世代代走的都是一条横穿多条河沟的土路,土路每年被洪水冲断许多次,路一断村子就基本上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因此,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这个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多方奔走,2008年初,拜城县交通局将合并村的道路列入“村村通”工程,并于当年6月开工建设。为了减轻村民的负担,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会,决定22.8万元的自筹资金全部在村集体经济收益中解决。同时,他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筑路工程,增加收入,共修柏油路10公里、砂石路8公里,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原乌斯开木村土地贫瘠,长期种植小麦、玉米、胡麻、油菜等经济效益比较低的农作物,农民增收缓慢。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利用山区草场资源优势,带头养殖绒山羊,并从外地买回种公羊,帮助农民改良品种,使村里的牲畜存栏数达到4100多头只,畜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5年,托乎提·艾力尼亚孜从县、乡请来农技人员办班讲课,带领村干部和农民外出取经,带领群众在全乡率先种植制种玉米1000余亩,当年便给村民带来150余万元的收入,人均超过2000元。同时他利用农闲,又联系村民外出打工,几年的功夫,原乌斯开木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2008年,合并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1元,比2005年净增1216元,增幅位居全乡之首。

  与原乌斯开木村相比,原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基础相对比较落后,村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陈旧。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在担任合并村的党支部书记前,该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900多元。全村2754亩地,种植的几乎都是小麦、玉米、油菜等传统农作物。

  两村合并后,面对原牙斯热木库鲁奇村父老乡亲们信任的目光,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对村委会班子成员说:“我们当干部的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干工作,为群众一心一意做实事,一定要让乡亲们在我们的带领下富裕起来。否则,我们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对不起众乡亲,也不配当村干部。”

  为使村民尽快致富,他把172户农民挨家跑了个遍,动员他们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订单农业。2006年春播时,村民们第一次种上了酱番茄、土豆、制种玉米、辣子等,当年喜获丰收,人均增收330元。

  在别人看来是不毛之地的荒滩,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却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他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在防护林带、戈壁荒滩上种树。12年来共植树220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原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农民伊布拉音·司马义说:“我们家有18亩地,过去只种小麦、玉米和油菜,辛苦一年最多也就1万元收入。托乎提书记来后引导我们调整了种植结构,去年我们家种植的5亩黄豆套种玉米,7亩订单洋芋,6亩小麦,加起来收入超过2万元,这都要感谢托乎提书记。”

  伊布拉音·司马义只是原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如今,全村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制种玉米占50%、小麦占40%、瓜菜占10%,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5年的2976元上升到2008年的4111元,3年净增1135元。

  树立威信他率先垂范

     走在牙斯热木库鲁奇村平坦的柏油路上,两旁挺拔的白杨树,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一位“村官”12年来的默默奉献。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用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铸就了生命中最伟大的忠诚,为世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这个远离县乡的偏僻村落,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心里很明白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带好一村人走向富裕,还要带领全村人跟党走,只有这样农民的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富裕,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做什么事都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原乌斯开木村老支书卡斯木·司马义激动地告诉记者,“托乎提上过学,有文化,敢想敢干敢闯,有思想。他一上任就把班子抓活了,村里的党员队伍带强了。”

  “过去,原乌斯开木村干部多多少少都带着家族因素,不好管,也管不好,上级的政策执行得差,落实得慢,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村里工作也很难有起色。为了打破这种一潭死水的状态,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坚持原则,敢于克难碰硬,按照‘强政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标准要求建制度、定规矩、抓培训、提素质,大刀阔斧整顿村班子。”卡斯木·司马义说。

  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在村里处处带头,事事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担任村支书12年来,办公用的摩托车自己出钱买、汽油自己加,电话费自己掏,不给村里增加一分钱的负担。村干部们服了,各项规章制度也就顺理成章地推行下去了。

  他通过规范村务,约束干部,赢得了民心;通过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树立了威信,巩固了基础,使村干部和村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布隆乡副乡长李冲说:“托乎提·艾力尼亚孜是执行党的政策的典范。多年来,上级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在原乌斯开木村执行得快,落实得好,乡党委对他的工作很放心,对该村的工作也很少操心。这都得益于他党性强,善管理,能带头。

  民族团结他带头维护

  牙斯热木库鲁奇村是一个由维、回、汉3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有318户1416人,其中维吾尔族305户1367人、回族8户29人、汉族5户20人。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常给村干部和群众说:“不管哪个民族只要在我们这个村就是我们的村民,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是共产党员,是村干部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和帮助每一位村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3年3月的一天,原乌斯开木村小学汉语教师任友文突发急性阑尾炎,情况十分危险。当时通往县城的道路状况非常差,教职员工束手无策。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组织村民用担架抄近路将任友文送往县医院,使他得到及时救治,挽回了生命。

  因为这件事,在该村教书33年的任友文也和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退休后,任友文舍不得离开村里,舍不得乡亲们。一次交谈中,任友文对托乎提·艾力尼亚孜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就把我埋在靠近村子的山上,让我看着你们。”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却风趣地说:“我们舍不得你一个人在山上,我们会把你埋在我们的麻扎里(维吾尔族乡亲的墓地),让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各民族已不分你我,谁家的孩子结婚了,请帖发到每一户村民家中,大家共同庆贺;一家有困难了,不管是哪个民族,大家都会出钱出力帮助解决。在和谐的生活中,汉族群众学会维吾尔语,学会了跳麦西来甫,维吾尔族群众学会了蔬菜种植……各族村民团结和睦,情同手足,互帮互学之风蔚然兴起,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管辖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先进村。

  自1993年入党以来,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先后4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5年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2008年10月,布隆乡党委追授他“富村爱民好支书”称号。今年3月,拜城县委、县政府追授他“‘富村爱民’好卡德尔”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我总觉得托乎提书记还在我们身边,还在村子里”、“他想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没有想过自己。”……当村民们回想起他们的托乎提书记时,发自内心地赞叹着。

  “我特别感动手下有这么好的干部!”布隆乡党委书记楚国强激动地说:“他千方百计地把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子变成了一个全乡的富裕村,在组织农民开展订单农业、畜牧业养殖、劳务输出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心甘情愿付出一切。”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