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22 00:06 | 来源:荆楚网 2011-05-15 05:29 | 查看:2822次
图为:“苏姐”(左)与残疾人在一起。(记者 张 磊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 磊 刘 娜 通讯员 张 勇
9日,一名下肢瘫痪的女子滑动着轮椅来到鄂州市残联,进电梯,抵7楼,在一间办公室外停了下来。门闭着,她左右张望,面容焦虑。
隔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小熊赶忙迎了出来。“我找‘苏姐’。”“‘苏姐’走访困难户去了,一时回不来,我能帮助你吗?”
轮椅女子摇摇头,坚持要等“苏姐”回来。遇见太多这样执着的残疾朋友,小熊已经习惯了。“苏姐”是谁?为何残疾朋友都这般执拗地等着她?
“生理的残缺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跌入深渊的心,陷于死寂,无可自拔。”——“苏姐”心语
“苏姐”名叫苏柳英,鄂州市残联一名老党员。30年来,她引导1000余名残疾人创业就业,为2000多名残疾人维护权益,帮助60多名残疾学生步入大学,“撮合”30多对残疾人组成幸福家庭……
不知是谁最先叫了一声“苏姐”,这个称谓便在鄂州6万残疾人中广泛流传。十来岁的残疾孩子管她叫“苏姐”,七八十岁的残疾老人也叫她“苏姐”,但不论谁叫,言语中都透着邻家姐姐似的亲切与温情。“苏姐”,早已与年龄无关,成为了一个爱的化身。
9日那天,苏柳英一连走访了多家残疾人困难户,天黑才回。等待多时的轮椅女子石利娟以为“苏姐”不会回办公室了,就滑着轮椅回了家。
苏柳英从不会让残疾朋友找不到她。听同事一说,她直接就往石利娟家赶。
“‘苏姐’,我家郝真以后可怎么办?”看见苏柳英,石利娟眼泪就出来了。苏柳英心疼地为她擦泪,让她慢慢说。
1992年,石利娟因工致瘫,后来,儿子郝真又患病了,右腿萎缩。石利娟的心疲惫至极,陷入了长久的消沉。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姐”走进了石利娟的生活。帮助这个家庭,首先要让他们看到希望,郝真就是这个家庭的希望。苏柳英决定从改变他开始。
郝真有一定的文艺天赋,二胡拉得好。那年,恰逢省残疾人学生艺术汇演,“这是一次让郝真树立自信的良机!”临近中考,为不影响郝真学习,苏柳英夜里找车,带他赴武汉参赛。
欢快奔腾的《赛马》曲落下,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郝真站在台上,兴奋得满脸通红。
回到家后,郝真有了明显改变,话多了,活泼了,自信了。看着儿子的变化,石利娟看到了希望。
现在,新问题出现了。郝真马上读高三了,被大学拒录怎么办?石利娟无比忧虑,常常在半夜惊醒,伤心泪流。“你真傻,一个人瞎琢磨。”苏柳英拉着石利娟的手,告诉她,鄂州已有60多名残疾孩子上了大学,郝真肯定也没问题。她还拨通了残疾大学生上官磊的电话,让石利娟接听。
接完电话,石利娟兴奋得满脸笑容,久久地偎在苏柳英肩上。“生理的残缺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跌入深渊的心。”苏柳英深知改变心境的重要,每遇到一名残疾人,她最先做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在他们心间燃起一盏灯,点燃希望。
“你可曾真正走进残疾人的世界,若有,会感叹拥有健全的身体是世上最大的幸运;若有,会在看见残疾人时禁不住伸手相助。”——“苏姐”心语
你知道残疾人的痛苦吗?刚问完,“苏姐”就替记者作了回答:你不完全了解。
5月8日,记者随苏柳英来到万彩琴家,才知她为何那般肯定地替我作答。
53岁的万彩琴身高不足1.2米,佝偻,多种疾病缠身,至今已做了5次大手术,她的丈夫也是残疾人。
1981年,万彩琴坚强地生下了女儿小穆。不幸很快到来,小穆脑部萎缩,无法控制四肢,成天痉挛。
走进里屋,躺在床上的小穆正剧烈痉挛,见有人来看她,她艰难地侧过脸打招呼。小穆今年30岁了,但全身肌肉萎缩,体重仅40来斤。她从患病开始就没下过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万彩琴一直照顾着。
身处万彩琴简陋的家中,注视着眼前的不幸,记者的心阵阵颤抖。
苏柳英是万彩琴的老朋友了,认识已有20年。万彩琴说:“没有‘苏姐’的帮助,我们不会挺到现在。”她细数着,十几年前,刚刚有低保政策,“苏姐”就给申请了。一家人的工作,“苏姐”不知操了多少心。现在的廉租房,也是“苏姐”跑来的。还有屋子里的家具,基本都是“苏姐”帮她“淘”的。
要离开了,万彩琴锁了门,一直把苏柳英送出小巷。矮小的万彩琴拉着苏柳英的手,仰着头,舍不得放。
这一幕,不协调,却透着极度的和谐。
告别万彩琴,苏柳英眼中噙着泪,“很少有人能真切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上苍对他们已经很不公平,我们又怎能眼见着他们挣扎却不去拉一把?”“做残疾人工作,要把自己想象成残疾人,一点点去体味他们的痛苦和不便。”苏柳英说,与盲人在一起,要学会做他们的眼睛;与聋哑人在一起,就做他们的耳朵和嘴巴;与肢残人在一起,要当好他们的手和脚。
“谁说残疾人没用?那是误解,其实,他们个个能干,个个都能派上用场。”——“苏姐”心语
苏柳英不是急性子,脾气也够好。但若有人说残疾人不适合做某项工作,她准会急。“谁说残疾人没用?那是误解,其实,他们个个能干,个个都能派上用场。”在苏柳英看来,只要位置合适,残疾人做事并不比健全人差。
新南方煤机公司有员工200多名,其中,残疾员工超过100人。“‘苏姐’、‘苏姐’。”见到苏柳英,门卫王细焱欣喜地出来迎接。苏柳英介绍,王细焱脑瘫,左侧身体失灵,是她帮着找到了这份工作,“你看他,当门卫多合适。”
在这家工厂的车间,苏柳英边走边介绍,聋哑人什么岗位都能干,下肢残疾人在铸造车间清砂,上肢残疾人搞督查。
残疾人还能开创自己的事业。
盲人兄弟吴兴奎、吴术新6年前开始创业,成立了鄂州兴奎畜牧公司,但由于缺乏资金,规模一直做不大。今年,兄弟俩在苏柳英的帮助下获得了贷款,目前正在扩建万头养猪场。他们承诺,公司将把新增岗位全部留给残疾人。
祝秋生,曾经的自闭少年,现已拥有百万资产。从1987年开始,苏柳英就一直关注着祝秋生,鼓励他树立自信,督促他学盲文,送他到盲人按摩学校培训。从给人打工到拥有自己的盲人按摩店,祝秋生走得艰难,却最终收获了成功。现在,“祝秋生盲人按摩中心”已为12名盲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看看他们,谁还会说咱残疾人不行?”苏柳英说。
“残疾人珍视爱,却不容易得到爱。那些终成眷属的残疾人,是万年修得的缘分。”——“苏姐”心语
“他们表达爱,比健全人‘肉麻’。”一说起残疾夫妻的恩爱,苏柳英就忍不住笑。“亲爱的,红枣莲子粥熬好了,我不敢叫你起来吃;衣服洗完了,也不敢叫你起来吃;卫生都做完了,我还是不敢叫你起来吃。我知道,睡到自然醒是你最奢侈的追求。看着你张口睡觉的可爱样子,我忍不住在你耳边说:‘我爱你’。”
苏柳英打开肢残人陈香梅的QQ空间,让记者看她刚刚写给没有右臂的老公张火木的信。
苏柳英是他俩的“红娘”。1988年,苏柳英准备“撮合”残疾人潘某和陈香梅。潘某不会写字,只好让张火木帮忙写信。但最终,潘某没能让陈香梅动心。何不让张火木试试?苏柳英来到陈香梅家,揭开了这个代写信的秘密,陈香梅一时很诧异,对这个陌生的好心人产生了好感。张火木登门拜访后,两人一见钟情。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17岁了,健康、帅气。“不幸的人生经历,让残疾人更懂得珍惜生活。但他们的选择面太窄,很不容易得到爱。”苏柳英说,如果正常人的姻缘需要千年来修,那残疾人就需要一万年。
尽管已促成了30多对残疾夫妻,但苏柳英觉得远远不够。她正计划开办免费的残疾人婚介所,让那些修好了缘分的残疾人不要错过彼此,让婚姻的甜美冲淡他们人生的不幸,带来更美好的希望。
“心”入群众立标杆
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今天是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本报报道鄂州市残联优秀共产党员苏柳英先进事迹,向广大党员干部推介一位“心”入群众的楷模,同时激励全社会更加关心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朋友。
苏柳英在扶残助残的工作中,“把自己想象成残疾人,一点点去体味他们的痛苦和不便”,既做到了“身”入群众,更做到了“心”入群众。正因为心知残疾人的苦痛,她才更加懂得残疾人工作的价值,义无反顾投身残疾人事业。30年来,无论是在福利工厂上班,还是在聋哑协会工作;无论是在残联办公室,还是在信访接待岗位;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作为一名领导,她始终履行着一个党员对群众的承诺:竭尽所能服务残疾人;她用30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生动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苏柳英在扶残助残的工作中,苦学了手语、盲文,掌握了与残疾人沟通交流的手段,使自己完全融入残疾人的世界,体会他们的苦乐冷暖。她真正做到了,与盲人在一起时,是他们的眼睛;与聋哑人在一起,是他们的耳朵和嘴巴;与肢残人在一起,是他们的手脚和拐杖。她将残疾朋友当做自己的亲人,不仅给予他们具体的、物质的帮助,还在心理上鼓励、支持他们;不仅为他们铺就就业创业之路,还牵挂着他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幸福,让残疾朋友享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和照顾。“心”入群众的人,也一定会入群众的“心”。苏柳英几十年如一日帮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得到了残疾人朋友的信任和拥戴。一声声“苏姐”,就是群众对她的肯定和奖赏。
前不久,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指出,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生命工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政治责任,是构建和谐湖北、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柳英服务社会最弱势、最困难的残疾人群体,为我们立起了“心”入群众的标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以她为榜样,既“身”入群众,更“心”入群众,带着深厚感情去服务群众,就一定能夯实群众工作这一“生命工程”,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团结和凝聚源源不断的巨大力量。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