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0 20:0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12月 | 查看:6次
肖惠文,男,1992年10月生,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肖惠文7年如一日,潜心开展乡村学校音乐教育,利用节假日无偿开展线上线下竹笛教学和比赛活动。结合水槎乡畲族特色文化,他悉心引导600余名孩子学笛、吹笛、制笛,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感受从未有过的音乐魅力。肖惠文曾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模范教师、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江西好人”等荣誉。
山里娃也需要音乐课
2017年,肖惠文放弃了留在广东惠州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考入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成为这个乡村小学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职音乐老师。肖惠文刚来时,学校师资缺乏,他在学校任音乐教师的同时还要兼任数学教师。教学的忙碌使得他擅长的音乐专业特长难以发挥,肖惠文一度感觉很沮丧。但是,他很快发现,水槎乡虽然地处偏远山区,群山环抱,但风景优美,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适合做竹笛。他顿生灵感,便向校长提出,想在学校里教孩子们吹竹笛,把竹笛教学做成学校的特色。校长正愁不知如何给大山里的孩子开展特色教育,肖惠文的想法和校长不谋而合。在校长的支持下,肖惠文成了泰和县乡镇学校里第一个专职音乐教师。
大山里响起阵阵竹笛声
上完第一堂音乐课,肖惠文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乡村孩子的音乐基础太薄弱,一点专业乐理知识都不了解,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课后他开始反思,怎样才能让音乐教学走进农村孩子的心灵。他想了一些办法,第二堂课带上了竹笛和葫芦丝,还设计了趣味小游戏,课堂气氛明显好了起来。他渐渐发现音乐教育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不能一开始就往专业方向培养。在理顺教学供需关系后,他决定把吹奏竹笛加入教学。
2020年,肖惠文从学校挑选了38名孩子成立竹笛班,每周固定上课,假期就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教学。为了让孩子们一直保持兴趣,他策划举办首届校园竹笛大赛,并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孩子们进行集训。孩子们对暑期集训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报名。学校里,附近的竹林、小溪边,到处都是孩子们练习吹奏竹笛的身影。孩子们互相学习、慢慢琢磨,逐渐能吹出一些简单的曲子。而热爱,也让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快乐里。经过一个假期的练习,孩子们把一首《井冈山下种南瓜》吹得有模有样。一支小小的竹笛,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让竹笛队真正走上正轨
在偏远又经济落后的水槎,不是每个家长都可以支持孩子去买一支好的竹笛。他想到当地满山的竹子,萌生了就地取材制作竹笛的想法。他先是尝试自己制作竹笛,后来又通过互联网联系到浙江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并专程利用暑假前去拜师学习,学成后还专门在学校增设了一间竹笛制作室。
经过5年的教学积累和沉淀,2022年10月22日,竹笛教学在学校全面铺开。低年级的孩子以学习音乐理论、唱歌识谱为主,高年级的则全体学习竹笛。孩子们学会吹竹笛,有了兴趣之后再学习制笛。竹笛教育,也成为了水槎乡小学的特色。
当被人问起在这条道路上还能坚持多久?肖惠文总是腼腆一笑:“按照绿色通道政策,我已经可以调离水槎乡,到距离父母妻子近点的地方任教。但是,我现在还不能走,竹笛演奏有周期的,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得让竹笛队真正走上正轨。”
“我觉得推广竹笛文化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能体现出我的价值,我打算一直做下去。而且学校和孩子们需要我,农村的孩子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学习乐器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很珍贵。”肖惠文说,让零基础的孩子通过他设计的教材就能够学会演奏竹笛,这是他想完成的事。(责任编辑:郭雯 汪增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