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7 16:4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12月 | 查看:10次
杜莹,女,1982年7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杜莹巧用“动漫+百科”方式解码传统文化,创作全国桂冠童书《漫话国宝》等47部优秀图书,合作推出文创产品300余件,让海内外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她时刻牢记回馈社会,积极开展公益讲座和科普活动,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杜莹曾获“浙江好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玉汝于成 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杜莹从事艺术史教学十余年。授课时,她发现不少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限,对中式审美一知半解。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她开始探索用“动漫+百科”的方式,创作讲述国宝及其背后故事的《国宝漫画说》。这门课程上线后,有近万人选课并点赞,成为精品课程。
为了让传统文化更有趣、多元,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杜莹创作图书时反反复复改稿,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张图都认真核对和考证,有时一张图就会改上几十遍。她用了7年时间,出版《漫话国宝》系列丛书12册,发行量超100万册,成为中小学馆配图书,同时面向84个国家65000多所图书馆,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她带领的团队已创作47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漫画图书,向青少年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二十四节气地板拼图大书》受邀参加博洛尼亚世界童书展,在海内外拥有百万读者。
这些年来,杜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多维度的创新,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敦煌文创合作建立研发实践基地,设计开发300余件文创新产品。截至目前,《百子图》《西游记》《庆赏升平》等作品入选全国百佳文创。《留念敦煌》艺术宝盒、飞天、藻井等系列儿童文创玩具,还被作为优秀案例收录于《中国文创典鉴2020》。
初心如磐 做教育公益的践行者
尽管创作繁忙,杜莹时刻不忘回馈社会。近年来,她开展公益讲座,进行流动科普,足迹遍布7个城市、42所小学及36个乡村。
一次去村里给孩子们做科普活动时,一位老人吸引了杜莹的注意。老人在后面听得特别认真,还用手机拍,后来知道是他的孙子因腿伤不能来,但小朋友很喜欢看央视的国家宝藏,村里又难得有科普活动。得知这一情况后,杜莹特意跑到小男孩家里,为他一个人又上了一次课。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杜莹常说:“看到孩子们眼里的星星,一切付出都值得。”近几年,杜莹带领学生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她所在学院的“传声童”传统文化科普基地成为省级社科科普基地。基地开发了趣味线上线下课程,开展生动的互动讲座及灵活的流动科普展,送科普进学校、社区和农村文化礼堂,积极推广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截至目前,杜莹已经带领学生团队制作线上公益课300多节,开展线下公益讲座100多场、流动科普展50多场。
“传统文化虽然有传统两字,但并不是陈旧枯燥的,它不断散发着魅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力量。”杜莹说。
勇毅向前 做民族文化的宣传者
一次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途中,杜莹遇到了一个七八岁的彝族小姑娘,小小的个头背着近50斤的土豆背篓,热情地带着团队采风。后来,杜莹了解到小女孩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是残障人士,家中还有弟弟妹妹,她小小年纪承担起家中重担。被这个彝族女孩的热情和乐观深深打动,杜莹打心底里想做些什么。“我想我擅长的还是做一些好的文创产品,带动他们的旅游产业,也能把彝族的民族特色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德。”杜莹说。
在喜德,杜莹和团队看到了彝族传统手工艺彝绣的精致秀丽,感受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非凡。为助力当地文旅宣传,杜莹与她的“彝情艺梦入凉山”社会实践团队,多次前往喜德采风,最终设计出一组喜德特色的IP形象。其中,一个小女孩形象则来源于杜莹遇到的彝族小姑娘。同时,团队创作出一套凉山特色IP场景图。通过这次实践,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与当地产业“嫁接”“融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再添一把火。目前,团队和当地确定了下一步合作计划,免费为当地设计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手册,创作彝族故事绘本、农特产包装设计等文创产品,为讲好凉山故事尽自己的一份力。
“让传统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是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杜莹说。(责任编辑:郭雯 凌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