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3:1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9月 | 查看:220次
杨有光,男,苗族,1973年7月生,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远工务段人字桥保安分队队员。33年前,18岁的杨有光成为预备役民兵,作为第三代滇越铁路屏边县段的“守桥人”,他信守心中的责任和使命,践诺守护滇越铁路“人字桥”,保障火车顺畅通行,这一守就是33年。杨有光曾荣获“云南好人”等荣誉。
三代人的生死坚守
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看起来沉默寡言,眼神中却透出坚毅和果敢,这是初见杨有光时的印象。在云南红河州屏边县崇山峻岭中的“人字桥”畔,今年51岁的杨有光像往常一样,穿行于“人字桥”和隧道之间,开始了每天不少于四次的巡查工作。作为滇越铁路线上标志性建筑的“人字桥”,至今已在悬崖峭壁间挺立了一百余年,桥横悬两岸绝壁之间,地势十分险峻。
“1991年3月1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守桥人。”杨有光说,那时刚满18岁的他,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成为了一名预备役民兵,被分配到滇越铁路“人字桥”路段,从此踏上了三十余年的守桥之旅。杨有光回忆说,他们家三代人都与这座桥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外公参与了这座桥的修建,四叔是第二代的看桥人,而他则是第三代守桥的人。杨有光永远记得四叔对他说的话:“你外公就葬在桥后的山上,守好这座桥,就是对外公和死于建桥过程中800多名劳工最好的纪念。”
杨有光接过守护滇越铁路“人字桥”的使命,赤诚地立下誓言:守桥护桥一辈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字桥”从部队驻守转为地方管理,再从以前的36人到现在的7人,守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观光游客走了一波又一波,而唯独一直坚守的,只有这“一桥”和“一人”。
勇者无惧 逐光前行
一身工作服、一只手电筒、一把垃圾钳,这是杨有光工作时的全部配备,当火车驶来时,杨有光总是肃然站立着候车,用坚定的眼神目视火车一次次平安驶过“人字桥”,并将通过时间记录下来。闲暇之余,杨有光就拿着垃圾钳捡拾路旁的垃圾。虽然表面看似简简单单的工作,实际做起来,背后却是常人意想不到的艰辛。
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随时可能面临未知的危险。巡查路上遭遇毒蛇是常有的事,而飞石则是让人猝不及防的。1999年雨季,在例行检查的时候,杨有光刚从隧道出来踏上桥面,一块落石从洞口上的悬崖飞落,从杨有光的面部擦落,砸在了脚面上,让他顿时感到面部和脚一阵剧痛,但是,杨有光当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忍痛先把落石清开,确保不影响火车的行车安全。火车顺利通过后,他才注意到,自己的衣襟染上了血渍、鞋子已经被鲜血浸透。事后杨有光回忆起这件事依然心有余悸,当时要是自己再往前一点儿,石头砸的可就是自己的脑袋,后果不堪设想。
用一生来做好一件事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铁路守护工人的真实写照。因为十分艰苦,很多人都不太愿意从事的职业,杨有光却满腔热情一干就是33年。如今的滇越铁路也不再繁忙,每天只有两趟列车经过“人字桥”。即便如此,杨有光依旧一丝不苟地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过往列车的安全。
“我们的家就在桥下的人字桥村,但他三分之一时间都在桥上度过,即便是轮休也是忙村里的事情,对家里的照顾和对孩子的陪伴太少了。”虽然杨有光的妻子罗琼芬对丈夫颇有怨言,但还是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令人欣慰的是,罗琼芬在组织的关心下,也调来“人字桥”段,和丈夫一起成了巡路员。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小家需要我,大家更需要我去守护。”杨有光说,守桥护路是他这一生无悔的选择,如果有一天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也想葬在这里,希望能永远陪伴这个“老朋友。”(责任编辑:高晟寒 刘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