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21:1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9月 | 查看:16次
方震东,男,1964年10月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职工。方震东放弃舒适的工作机会,在迪庆州纳帕海附近的山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地带高山植物园。经二十多年努力,如今植物园内收集庇护了蕨类植物30余种,种子植物1000多种,大量的植物种类在这里生长繁衍,形成了一个难得的物种基因库。方震东曾荣获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为高海拔植物建造“新家”
不善交际的方震东原本可以选择另一条更适合他性格的道路——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地继续他的高山植物研究。但是,2000年,36岁的方震东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朋友都非常不解的决定——放弃调回中科院工作的机会,留在海拔3400米的香格里拉,筹建一座高山植物园。
美好理想的背后,布满荆棘。对于一个单纯的科学家来说,做预算、搞运营都是让方震东头疼的事儿。20多年过去了,如今,方震东历经千辛万苦筹建的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已经成为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公共科研条件平台、野生动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研究基地、科普场所和国家AA级景区。园区占地1005亩,就地和迁地保护高原1000余种高等植物、120种野生真菌、100余种访花昆虫、100余种鸟类、2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每年吸引近百名科研人员来园区开展科研观测、上万人次的当地居民和游客来园区观光游览。
为生物多样性编写“档案”
在无数次的野外考察中,方震东跑遍了滇川藏横断山区的山山水水,采集和鉴定了3万余号植物标本,其中1万号已上线CHV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积累了1000余个野外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编写了众多区域性植物名录和调查评估报告,拍摄了大量的植物物种、群落和生态景观照片,出版了植物图谱。2005年,他和团队在三江并流高山区建立了15座全球气候变化与高山植被变化永久监测山峰,每间隔7年组织国内外专家重复监测一次,并发表监测研究结果。
总结以往的科研成果,方震东提出了“植物群落浑水效应”理论、中国植物名称的“异化”等学术观点,发现了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存在“下部树线”的现象及其成因,开发了“一体化的植物群落及区系调查方法”,从亲身实践案例中总结提出“预测型迁地保护”和“应对型迁地保护”的概念,申请了两项“种籽配方”专利。
为生态恢复贡献力量
鉴于国内把野外生态恢复等同于市政绿化的现象,方震东率先提出“使用当地物种恢复当地植被和区系”的生态恢复新理念。从2006年至今,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滇西北裸露地表植被恢复研究、示范与监测”“迪庆干暖河谷公共裸露地表生态修复治理研究与工程示范”等项目。在白马雪山、华能马鞍山风电基地等地实施了生态植被恢复工程项目,提出了生态植被恢复的“翻书原理”,开发了适应不同气候区及地形环境的“种籽配方”、植被恢复方法的新技术流程和植被恢复监测方法,多年来累计恢复滇西北裸露地表面积320公顷,编撰出版了《滇西北裸露地表植被恢复研究(2022)》。
方震东还致力于科普工作,每年编印植物科普台历、制作生物多样性宣传展板、为当地景区编写植物科普导游词、撰写微信公众号科普文章……以多种方式为公众普及植物、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这是中甸刺玫,我们香格里拉的市花,是我们从一个水库淹没区抢救移栽过来的;这是中甸乌头,可惜我们只采集到了一个种群的种子……”现在的他已经从农业农村局退休,但是仍然坚持在植物园科研岗位上发挥余热。按照他的话说:“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是传帮带,只要身体还适应,我还要在高原上多干几年”。(责任编辑:高晟寒 刘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