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去一趟安徽吧!(组图)

发布时间:2024-10-20 22:58 | 来源:新华网 2024 10/18 15:38:30 | 查看:3667次

安,定也

徽,善也

单看这两个字

就是满眼的吉祥美好

而更多的精彩

在字面含义的背后 

地跨南北、沿江通海

这两个字里有着大开大合的跌宕

山水形胜、人文荟萃

从古至今延绵不绝的

是这里的独特韵味

安徽

这是一片当得起细品的土地

来吧!

我们一起穿越安徽

传奇启程 

观止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遍览名山大川的徐霞客

把最高的赞誉留给了黄山

是啊,谁能不为黄山倾倒呢?

这可是无数人口中的“天下第一奇山” 

波澜壮阔的峰海里

姿态苍劲、翠叶如盖的奇松傲立

惟妙惟肖、意趣盎然的怪石点缀

变幻莫测的云海是旅人梦寐以求的仙境

等一场日出,奔赴一场雪

落一年四季,这里都值得

地理地貌融合中国南北差异

安徽让人叹为观止的风光何止一个黄山 

长江奔流,淮河不息

中国两条重要的水系将安徽一分成三

淮河以北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平坦肥沃

长江淮河之间

丘陵起伏,河湖纵横

皖南多山

群峰竞秀,层峦叠嶂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这是白居易笔下的天柱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是李白“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

在琅琊山

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美与震撼被收藏进诗句

历经风霜的山峦千年耸立

八百里奔腾澎湃是皖江的心跳

万千波涛澜层叠是巢湖的元气

这里的水不缺浩浩汤汤的气势

而更触动人心的

可能是深山里那一片水深碧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因为唐朝一场著名的送别

桃花潭就这样火了千年

对山水的向往

已足够牵动一个人的念想

而更惊艳的相遇

是沿着时光流转

邂逅徽韵皖风 

痴绝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现在的我们也许很难体会

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写下这句诗时的心境

但这恰如其分的两个字

却正正好撞上我们心底的柔软

惊叹、嘉许、神往、依恋……

想到这里

千万种情愫缱绻

千万种都是“痴绝”

倚山面水、黑瓦白墙

远看是绝美的水墨图画

走进就是梦里老家 

古深巷,小石桥,浣衣塘

青石板,马头墙,雕花窗

清流从门前潺潺而过

袅袅炊烟里鸡犬相闻

人的建筑智慧与自然的秀丽精致

就这样被镌刻进砖雕、石雕、木雕的纹路里

融合在民居、祠堂、牌坊的错落中

最妙是雨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雨落在了徽州,才算落对了地方

撑一把伞漫步悠长又幽静的雨巷

雨声与涟漪作韵脚

人便是一句清丽的诗行

“痴绝”

是一梦烟雨里的无限思量

也是一饮一啄间的大雅学问 

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

深得这学问的精到

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

问政山笋、无为板鸭、胡氏一品锅……

重油重色重火工

食材要鲜,盐要下足

卖相要漂亮

才能造就浓郁醇厚的舌尖享受

大快朵颐后来杯好茶正合适

关于中国十大名茶,说法很多

然而兜兜转转安徽总是其中的主角 

黄山毛峰细扁微曲

状如雀舌,香如白兰

六安瓜片直顺完整

叶边背卷平摊,色泽宝绿润亮

有“红茶皇后”美称的祁门红茶

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隽厚

还有太平猴魁、敬亭绿雪

霍山黄芽、涌溪火青……

沏上一壶

看着叶片在水中舒展

日子也在浮浮沉沉中安静下来

用心经营生活

是安徽人的智慧

出发去远方

他们也有足够的学识与胆魄

去经纶世务 

振笔 

“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

这是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对自己家乡安徽桐城的形容 

这不是过誉

甚至可以说表述十分克制

因为到了乾隆年间

下面这样的说法已经广为流传: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桐城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地位显赫的散文流派

因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

籍贯均为桐城而得名 

桐城派讲究义法,提倡义理

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文统的源远流长

文论的博大精深

著述的丰厚清正

使得桐城派统领了清代文坛200余年

自康熙年间延绵至清末

桐城文风遍及全国

说起来

安徽人做好文章

是有天然优势的

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

安徽个个出名

宣纸光洁如玉

徽墨一点如漆

徽笔尖、齐、圆、健

歙砚坚、润、细、腻

振笔疾书

有时是挥洒胸中的快意潇洒

有时则是反求诸己的思考与体悟 

这个叫做“六尺巷”的典故

主人公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代名臣张英

史志书记载

张英在桐城的家人

曾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

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

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

主动退让三尺

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

两家各退三尺

从而合成了大名鼎鼎的“六尺巷”

“和”是徽文化的鲜明气质

礼让和谐的处世哲学背后

是有容乃大的胸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怀 

当退自然要退

而该进的时候安徽人身上

有的是不怕难、不惧险的拼劲与闯劲 

先行 

背起装满货物的行囊

跋山涉水、长途贩运

这是明清时期无数皖南人的日常 

山多地少靠种田无法生存

那就索性出去碰碰运气

安徽人是经商的行家里手

明清时期徽商“亦贾亦儒”

称雄中国商界

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敢为天下先”

是刻在安徽人骨子里的

46年前凤阳小岗村

“大包干”犹如一声惊雷

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

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到如今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

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

一项项“第一”

串联起奋进的足迹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安徽省会合肥市西郊的一座半岛上

着眼于全人类未来的核聚变能源研究

正在进行

这是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

“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罐”

用来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

 

同样是在合肥

短短几百米长的云飞路家喻户晓这

里被人们称为“量子大街”

汇聚了几十家量子企业

量子计算机

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

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

在这里

你能听见世界量子产业的新脉动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安徽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

风起江淮

未来可期

总要去一趟安徽吧! 

山水天地间,人文绝胜处

入眼即风景,入心是人生 

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作者:董静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