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6 22:3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8月 | 查看:907次
李钦城,男,1986年7月生,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大寺人民法庭庭长。李钦城扎根基层,充分利用人民法庭作为“前沿阵地”的独特优势,积极将法庭的司法工作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中。他不断探索新时代下边疆民族地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方法和途径,精准把握各族群众的司法需求,并以全方位、无死角的便民司法服务体系,积极回应并满足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李钦城曾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锐意创新 勇当语通法畅的探索者
大寺法庭所管辖的大寺、大直、贵台、那蒙四个乡镇,是钦州市壮族人群的主要聚居地。在这片区域,当地百姓常常面临法律知识匮乏、语言沟通不畅、交通条件不便等多重打官司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钦城充分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民族语言和风俗的优势,在双语审判模式上进行了勇敢探索与实践。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钦北区法院在大寺法庭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的壮语巡回法庭,试点并推广壮汉双语审判模式。这一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后,进一步成立了民族团结巡回法庭,全面推行民汉双语审判,并建立了双语导诉、双语家事调查员等一系列联动工作机制。同时,他还在壮族聚居的各个村委会设立了壮语法官工作室,将民族语言的运用延伸到村委会和自然村,确保诉讼服务的沟通交流“零障碍”。
为了将特色司法服务惠及更多民众,李钦城积极推动办案地点下沉、办案力量下沉、便民服务下沉,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的便民司法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民族团结巡回法庭、环境资源旅游巡回办案点、成达调解工作室、远程视频调解工作室、老弱病残孕妇和双语导诉绿色通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壮汉双语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及四个乡镇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点和N个法官工作室。
通过构建完善的民汉双语诉讼服务体系,自2020年以来,李钦城积极开展巡回下沉办案160多次,吸引了2000余名群众旁听,并进行了130多次家事案件回访。他的足迹遍布了辖区内的四个乡镇和一百三十多个自然村,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
以民为本 争做纠纷化解的艺术家
“今日,我们特地前来此地,以巡回法庭的形式审理这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旨在化解双方矛盾,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李钦城用流利的当地壮语与当事人沟通,瞬间消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得整个氛围变得亲切而和谐,仿佛老友间的交谈。
李钦城深知开庭对当事人而言常伴随着紧张与压力,因此他常用壮汉语与群众交流,让沟通更加顺畅。巡回审判作为人民法院贯彻司法为民理念的重要实践,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快捷、便利的纠纷解决平台,还通过审理案件向当事人普及法律知识,实现了法律教育与案件处理的双重效果。
为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院”,李钦城致力于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每当遇到典型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时,他都会带领巡回办案团队深入村委、医院,通过具体案例向群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为了确保纠纷得到一次性解决,他甚至会提前与多个部门协调,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调解,并立即安排施工车辆进行执行,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多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李钦城都坚持带领他的团队跋山涉水,穿越田野,不辞辛劳地将法庭开设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他始终秉持着“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努力将法治的阳光普照乡间,让群众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体会到司法的温暖与便捷。
爱岗奉献 甘为基层法治的引路人
李钦城积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普法模式,依托大寺法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组建了“石榴籽”普法志愿服务队和“钦心守护”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志愿力量。他巧妙利用“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辖区各镇的集市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下乡”“民族团结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景区”等普法活动,共计举办了160余次。在这些活动中,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山歌、采茶、跳岭头等丰富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民族法治文化景观。
李钦城不仅注重案件审理的法律效果,还着力于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他多管齐下,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拓展法治宣传渠道,将法治文化深深植入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遇事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用法律化解矛盾。自2020年以来,他审结的1083件案件,均因妥善处理而避免了矛盾激化。
青春因磨砺而更加璀璨,人生因奋斗而更显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李钦城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将法律的温度以基层群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及时、准确地传递下去的坚定选择。他以公正审判凝聚人心,以司法裁判引领社会风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责任编辑:刘朝灵 杨立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