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克:20余年痴迷非遗传承 只为唱响乡村振兴好戏(图)

发布时间:2024-08-06 19:3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8月 | 查看:678次

韩克,男,1987年8月生,山东省级非遗“蟠龙梆子”第七代传承人、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团长。为传承延续300年的“蟠龙梆子”,22年来,韩克以超乎常人的执着坚守,带领一众乡亲,扛起锄头种田犁地、放下锄头唱戏拍戏,让非遗魅力绽放现代银幕,走出了一条文化“两创”新路径。

  文化根脉融入血液 赤诚坚守非遗传承

  有300年传承史的蟠龙梆子,唱腔旋律美,剧目接地气,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从小就泡在戏里的韩克加入辛庄镇下陈村蟠龙梆子剧团。可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演出市场越来越差,收入越来越少。2004年,剧团成员商量着要散伙。“如果戏班散伙,可能这门传统艺术就永远消失了”,韩克的三爷爷喝醉了酒,哭得像个孩子。17岁的韩克站起身,坚定地说:“我当团长,演下去!”

  设备要花钱,演出不挣钱,排练就赔钱。面对此窘境,年纪尚轻的韩克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贴补戏班,他常常骑自行车往返80多里路进城打小工。睡过水泥板,吃过人家的剩饭,穿过朋友的衣物,最难的时候,他一毛、五毛、一块……挨家挨户去讨要。功夫不负有心人,乘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东风,韩克终于重新拉起了剧团,盖起了四里八乡第一个戏台,平日村里的羊倌、兽医、拖拉机手,纷纷扮上戏装,成了最受乡亲们喜爱的“蟠龙梆子”演员。乡亲说“想看就能看,心情多么舒畅”。

  突破传统另辟蹊径 守正创新攻坚破题

  彼时的“蟠龙梆子”观众有限,传播度不高,要让剧团走得更远,可谓困难重重。2007年,韩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农民能唱戏,怎么就不能演电视剧、电影呢?想法一出,大家都不相信从未接触过影视工作的农民能拍电视。别人担心的,也正是韩克和团员们要证明的!从开、关机开始学起,4个月时间,一台家用DV,十几位农民演员,以“蟠龙梆子”戏班故事为原型的戏曲电视剧出炉,30多万的网上点击量让乡亲们沸腾了。

  首战告捷后,韩克继续把影视技术与戏曲传统巧妙融合,用生活实景打破舞台限制。2022年,剧团拍摄的《吴来朝》获得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全国农村院线放映1.1万场。17年来,韩克立足这个文化“两创”的结合点,动静越来越大。他带领剧团先后创作新时代三农题材影视作品282件,培育省级文化创新高层次人才3名、青年艺术骨干10余人。拍摄制作的《二十二万公里路》等诸多优秀戏曲影视作品,有21部取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网络观看量过亿,荣获泰山文艺奖等省级以上荣誉89项,在西班牙等7个国家入围电影节或展映。

  坚守初心服务群众 扎根乡村助力振兴

  为何那样困难仍要坚持?韩克说起一次经历:曾经在一个村庄演出,赶上大雨,村民冒雨观看,台上演员被热情感染,也冒雨演出。结束后,村民主动帮忙收拾道具,拉着演员的手盼剧团再来。村民的需要,正是剧团努力坚持下去的理由。“扎根农村,放歌乡村,服务家乡父老,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们的荣光!”韩克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20余年来,韩克带领蟠龙梆子已经从“大集上的戏曲”发展成“舞台上的戏曲”“电视上的戏曲”,现在更是成为“电影里的戏曲”“短视频里的戏曲”。

  多年来,韩克组织送文艺下乡22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300余场,走遍了周边200多个乡村,服务了150万多农村群众,吸引数万名群众参与公益电影拍摄、传唱“蟠龙梆子”,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到当地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公益课堂,培育“小小传承人”。从曾经的“听不懂、太小众”,到如今迎来线上“点赞”热潮......“蟠龙梆子”正通过创作观念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传播理念的创新,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出传统地方戏曲在当今社会的无限可能,为文化“两创”和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路径。(责任编辑:刘朝灵 刘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