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义:官窑非遗传承人数十年研究 传承千年传统技艺(图)

发布时间:2024-08-06 18:5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8月 | 查看:60次

陈连义,男,1971年12月生,河南省开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官窑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官窑文化,陈连义历经17年涉猎上百部书籍,拜访各地陶瓷专家,发表8篇官窑论文,编著了《瓷说中国 宋官窑溯源考》等书籍。他创作出一批批官窑佳作,被多地博物馆收藏;致力人才培养,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次邂逅 终生承诺

  自幼被老家出土的陶罐深深吸引的陈连义,后来考入河南大学学习工艺美术,对陶瓷的热爱愈发浓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这次相遇让他与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张守智正致力于“紫光阁用瓷”“陈列瓷”及“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他鼓励陈连义深入研究开封的官窑文化,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陈连义初闻此言,心中充满疑惑:官窑不是在景德镇吗?为何会在开封?张老师耐心解释,北宋时期五大名窑形成,其中官窑便产于北宋东京,也就是现今的开封。张老师的话让陈连义深受启发,他意识到,若能成功挖掘并传承老家的北宋官窑文化,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这次对话不仅解开了陈连义的疑惑,更坚定了他为官窑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从此,他踏上了研究官窑、传承陶瓷艺术的道路。

  官窑溯源 难于上青天

  全国范围内关于官窑的称谓繁多,各种说法众说纷纭,其源流更是错综复杂,令人难以捉摸。为了揭开官窑的神秘面纱,陈连义毅然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深入研究这一陶瓷瑰宝。他翻阅书籍、浏览网站,不辞辛劳地拜访各地陶瓷专家,并细致钻研《宋史》《东京梦华录》《中国陶瓷史》等上百部权威著作,不放过任何与官窑相关的蛛丝马迹。

  经过十七年的不懈努力,官窑文化的真相终于如冲洗胶片般逐渐清晰。陈连义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发表了8篇关于官窑文化的论文,并编著了《瓷说中国 宋官窑溯源考》等书籍。这些作品不仅为传承和发扬官窑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展现了陈连义对陶瓷艺术的深厚造诣与执着追求。

  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从选场地、建窑炉到购买设备,这些准备工作迅速完成,然而官窑的制作技艺却如同无垠的迷雾,缺乏史料记载,更无人能够详述其精髓。选材料、配制方、试烧制,五年光阴转瞬即逝,但成品却如镜中花水中月,不见踪影。家中的积蓄化为乌有,他承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巨大压力,内心充满了苦涩与挣扎。然而,每当想起张守智老师的鼓励与期望,他便重新找回了坚持的勇气。为了寻求突破,他前往杭州官窑遗址博物馆学习,深入龙泉青瓷厂请教当地匠人。在没有专业师傅指导的情况下,他亲力亲为,从选料、配釉到拉胚、造型、翻模、注浆、烧窑,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定要在这官窑艺术上闯出一片天地。”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陈连义终于在大国工匠、汝窑大师朱文立先生的帮助下,成功仿制出了第一件官窑艺术品。此后,他接连创作出了一批批既传承经典又创新独特的官窑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30项、国家专利37项和著作权40项。他的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其中的《莲花如意》更是作为国礼,多次亮相东盟博览会,走向世界舞台。

  陈连义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卓越,还致力于官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他累计培养了高校教师及学生4000余名,其中不乏杰出人才。两名学生荣获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四人获得开封市技术能手称号。他创建的官瓷实践基地更是被教育部授予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为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责任编辑:刘朝灵 赵若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