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解“成长的烦恼”到积蓄“发展的优势” 浙江二十年五轮“811”行动持续推进生态之变

发布时间:2024-07-24 21:58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版 2024 07/24 11:31 | 查看:1339次

八大水系、11个治理重点,20年接续、5轮“811”行动……“浙”和“江”,中国省名里唯一饱蘸“双水”的省份,山山水水见证了这里的生态变迁。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每到假日,不少游客直奔浙江的青山绿水而来:从浙北水乡古镇到浙南村落田园,从浙西秀山丽水到浙东海岛渔村,处处如诗如画。

  然而,如此诗画美景也曾因“污染”蒙尘。本世纪初,面对经济高增长背后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浙江实施生态省建设,并于2004年把“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抓手。20年来,浙江持续实施5轮“811”行动,建成了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蓝色循环”等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努力走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压茬推进——20年5轮行动一脉相承

  钱塘仲夏,岸绿水秀,诗情画意。6月的杭州钱塘江畔处处美景。

  钱塘江,浙江的“母亲河”。如今秀丽的钱塘江,2004年浙江省环保监测发现,60%以上断面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群众意见很大。

  为治理污染,浙江找到了突破口:于2004年10月启动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指浙江的八大水系,“11”既指浙江11个设区市,也指当时浙江省政府划定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首轮“811”环境污染整治3年行动,针对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狠踩下急刹车。2008年,“811”环境保护第二轮3年行动启动。此时的“8”已演化成环保工作8个方面的目标和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1”则既指当年提出的11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也指省政府确定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

  2011年,浙江开启了时长5年的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转为立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6年,第四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启动,通过开展绿色经济培育、节能减排、“五水共治”等11项专项行动,进一步实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目标。

  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202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聚焦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绿色低碳赋能、优美环境品质提升、生物多样性友好、美丽城乡全域提质、生态富民惠民等8个方面,部署实施了第五轮“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深入实施8个专项行动、积极打造11个先行品牌,推动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示范推广性、战略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

  生态治理“永远在路上”。“每一轮‘811’行动有不同主题和内涵,但工作内容是一脉相承、层层推进。”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向绿毅行——在破解难题中谋转型机遇

  钱江源头开化县,“半亩方塘”沿溪而开,“清水养鱼”闻名遐迩。利用水的自然流动,清水入方塘,青草喂养,良好的水质为清水鱼提供了绝佳环境。

  如今,开化清水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县有清水鱼塘1.1万余口,年产值2.5亿元。

  破解难题的过程,往往也是转型跃迁的新机遇。20多年间,开化一以贯之扛起“生态立县”战略使命,从“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到关停200多家污染企业的“壮士断腕”,再到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先行者,开化如一道绵延百里的绿色长城,守护之江大地的勃勃生机。

  如同滚滚钱潮,势不可挡,如今,对生态的珍视已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各界努力,不断将“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从愿景图转化为工笔画。更为深层次的是,依托整治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浙江绿水青山越建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千万工程”“五水共治”“河长制”……一系列浙江首创在全国叫响。20年来,浙江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推进循环经济“991”升级版,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区建设,并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最早推行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资源环境有效使用制度。浙江城乡呈现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生动局面。

  生态变“绿”,生产逐“绿”,也在推动着生活向“绿”。

  在浙江,率先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创建,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的社会新风尚。

  此外,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选择杭州;湖州被授予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破解海洋废塑料难题的“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近年来,以浙江为样本的中国方案,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回应期待——以归零心态积极应对新考验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坦言,当前美丽浙江建设正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攻坚期、压力叠加的破题窗口期、增进福祉的质效提升期。浙江既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等问题,也要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新期待。

  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水、异味等问题,浙江加快补齐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2021年以来,全省共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城镇生活小区2396个,完成1000余个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在全国率先实现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县县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

  此外,浙江污染防治从碧水、蓝天等重点领域向海洋拓展,也将攻坚任务从浅水位推向深水区。

  2021年,《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印发实施,推动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控制、实施滩涂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在基层,绍兴退出清养5000亩养殖鱼塘,嘉兴投放海三棱藨草种丸约1200万颗。全省上下协力,到去年底,浙江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历史最高水平。

  从海洋污染防治到绿色低碳发展,浙江把破解生态环保难题作为突破口,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2021年以来,浙江新增30个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0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并计划通过3年时间分批完成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13个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同时,作为全国首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浙江牵头开展了长三角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于近期的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启动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并开展全国首批跨省交易。

  下一步,浙江将围绕实施“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计划,从生态治理、生态经济、生态家园、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党的全面领导等6个方面继续发力,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和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俊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