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养山西”正当时(4图)

发布时间:2024-07-19 10:06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2024 07/18 13:48 | 查看:1246次

游客在云冈石窟参观(2023年6月7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晨光摄

游客参观应县木塔(2023年9月4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晨光摄

山西省双林寺的彩塑韦驮像(资料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涛摄

学生们在位于山西省左权县东安山村的写生点画画(2023年7月13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晨光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东辉 王菲菲 王学涛 张磊

  有“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

  这里山峦起伏、江河浩荡,30多亿年的地质演变,刻画出一幅幅壮丽的自然景观;这里人文荟萃、古迹遍布,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散发着璀璨的自信光芒。每一步行走其间,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神奇。

  以改革开放为引擎,以融合创新为路径,以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为核心,凭借得天独厚资源禀赋,山西全力打响“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文旅产业焕发蓬勃活力和无限魅力。

表里山河的独特地貌孕育盛夏的“清凉世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坐在民宿院子的躺椅上,来自河南的游客宋建设与家人享受着这份凉爽与惬意。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这里,却是一处清凉所在。从王莽岭“太行云顶”而下,崇山峻岭、漫山松翠之间,经行悬崖上的挂壁公路,便来到了这个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锡崖沟,溪流潺潺,绿意浓浓,白墙灰瓦点缀其间。

  位于山西晋城陵川县的锡崖沟是典型的太行水乡,既有山的雄壮,又有水的柔美。不久前,这里成为山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夏季最高温只有20多摄氏度,比我们那里低了10多度,就像进了‘空调房’一样舒适。”2011年第一次来到这里后,宋建设就被当地的山清水秀和凉爽气候所吸引,之后每年夏季,他都会将这里作为避暑度假的第一选择。

  “夏天没蚊子,伏天盖被子,呼吸负氧离子”。地处北纬35度黄金宜居带,平均海拔1200多米,陵川夏季平均气温22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96%,每年夏天,周边省份约20万人次来这里寻觅清凉。

  瀑布倾泻而下的太行山大峡谷,坐落着大面积冰洞群的云丘山,植被丰富、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历山……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藏着许多这样的清凉秘境。

  “这主要得益于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山西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张冬峰说。

  八百里太行巍峨耸立,划开了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开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形成了刚健质朴的太行山景观,也造就了山脉两侧完全不同的地理、气候和人文风俗。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第二阶梯的东缘,域内地势高低起伏明显,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东部海拔不足100米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呈现强烈的隆起形势。“海拔每提升100米,气温则会降低0.6摄氏度。”张冬峰说。正因如此,“华北屋脊”五台山凭借3061.1米的海拔,成为名副其实的“清凉山”。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一条汾河纵贯南北,山西呈现出“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格局,而奔腾汹涌的“母亲河”——黄河环护西南。

  “表里山河”的防御优势也造就了独特的气候优势。

  “山西的山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夏季容易形成对流,雨热同步,降水量占全年的60%。炎热的午后,易出现时间短、强度大的阵性降雨,暂时一解暑气。”张冬峰说,山西属于内陆地区,远离海洋,空气相对干燥,因此很少感觉闷热。

  除了纬度、海拔等原因,山西的清凉还有一部分要归功于植被的覆盖。尽管地处黄土高原,但山西绝不是人们想象中黄沙漫天的景象,其被誉为“华北水塔”,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绿色明珠”。

  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吕梁山群峰逶迤、植被多样;北岳恒山地险山雄、叠嶂拔峙;管涔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九大林区2000多万亩森林资源环绕,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等七河纵横……山西正以独特的自然魅力和康养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森林、亲近河流湖泊,在大自然中养身、养心、养性、养智、养德。

  “山里风景很好,草木茂盛。爬到山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大片云朵,离天空很近,牛儿、马儿在悠闲吃草,沉浸感受大自然。”在云顶山,太原市民小任感觉非常“治愈”。这里位于太原娄烦境内,海拔2708米,因其海拔高、顶入云端而得名,山顶平缓形成了独特的高山草原景致,在天气适宜时常见云海和巨大的彩虹。

  且不说这些高山大川、河流湖泊之地,即使是在晋城、大同、太原等城市里,盛夏也无酷热难耐之感,成为绝佳的避暑旅游之地。

  大同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当地推出了清凉避暑文化游、长城烽火历史游等线路,让游客在清凉的环境中,领略大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壮美的自然风光。

  进入7月以来,大同市6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47万人次,同比增长61.27%。其中,云冈石窟累计接待游客22.48万人次,同比增长21.3%;恒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4.39%。

  从大同南下,进入太原,尽管纬度较低,但气温同样舒爽。这里平均海拔约800米,三面环山、一水中分、九河环绕,30多个森林公园遍布城郊,夏季平均气温23.5摄氏度,避暑胜地久负盛名。

  “没想到!”远道而来的游客到太原后,大多会发出如此感慨。“完全颠覆了我对太原的传统认知,很难想到在华北内陆有这样一座城、这样一条河、这么清爽的气候、这么舒适的生活。”从外地来到太原工作的夏先生说。

  早在10多年前,太原旅游就开始巧打“清凉牌”。今年夏天,该市继续发布110个文旅热门打卡地,涉及清凉避暑名山、热门博物馆、网红图书馆、消夏电影院、夜游打卡地、嗨购综合体等10个类别。

  去东西山的森林公园里徒步、在窦大夫祠旁的河滩上戏水、坐汾水之上的游船看西山落日……游客们享受着难得的清凉,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珠玑点缀的国保单位绽放中华文明的绚烂风采

  夏日雨后,应县木塔景区气势恢宏、游客熙攘。

  91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初见应县木塔时赞叹,“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近一个世纪后,网友“博”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初见应县木塔,仿佛前缘再续,离开时久久回望,不知哪种情绪,第一次对一个建筑依依不舍。”

  时光流转,这座世界最高木塔一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它高67.31米,50余种斗拱装点其中,历经千年风雨、地震、战争而不倒,用榫卯结构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应县木塔旅游公司董事长车建国说,“来看它的人越来越多,去年9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80多万。”

  山西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古建筑的天堂。2.8万余处古建筑像散落的珍珠,点缀着表里山河。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山西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有509处,占全国80%以上。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古建筑南禅寺大殿、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建筑万荣稷王庙大殿、最古老的戏台金代二郎庙戏台、唯一有题记的元代民居姬氏民居、最高的古砖塔汾阳文峰塔、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广胜寺飞虹塔……山西像一本立体的中国古建筑史书,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

  除了古建筑,山西还有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一共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1.2万余尊、壁画2.4万余平方米,均居全国前列。

  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三晋大地,各类文物星罗棋布、点缀其中,像一颗颗镶嵌在丝缎上的明珠熠熠生辉。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全国第一。

  悬空寺和合文化、平遥古城诚信文化、解州关帝庙忠义文化、霍州署衙廉政文化、二仙庙孝顺文化、李家大院慈善文化……灿烂的文物之光照亮着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滋养心灵、启迪后人。

  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讲解方式,用数字化激发文物活力,使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山西大力发挥旅游业“构筑精神家园”的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1500多年前,北魏皇室主持营造的这座大型佛教石窟寺,不仅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还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融合、自信、创新的气质。去年云冈景区接待游客数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今年势头更旺。

  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参观云冈石窟后,合作创作了由20多种当代东西方乐器融合演奏的曲子《云冈圣境》。他对记者说,“这里是当时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圣地。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触动着我的创作灵感。”

  “云冈石窟文化内涵深厚,讲解非常关键。”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说,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云冈石窟景区推出人工讲解、扫码讲解、语音导游等服务,讲解员数量由100余人增加到340余人,云冈研究院30余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员工还可提供多领域的专业讲解。

  借助数字技术,游客可以“进入”徐显秀墓室端详千年北齐壁画,“登上”应县木塔参观辽代彩塑,欣赏“动”起来的金代岩山寺壁画,参观“走”出洞窟3D打印的云冈大佛,看到数字“合体”的天龙山石刻造像……在沉浸式体验中,人们感同身受地触摸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搏。

  把特色建筑、彩塑、壁画、青铜器等文化元素凝练于方寸之间,形成流动载体走进生活,带给游客文化温度和精神享受,山西推动实现“小文创”传播“大文化”。

  如今,晋祠的“点赞龙”“比耶龙”、云冈石窟毛绒福气小佛祖、善化寺“显眼包”广目天王、琉璃鸱吻等已成为个性化、趣味化的网红文创产品。游客“嗅薇”在社交平台晒出从山西买回来的一大堆文创,一算总价吓一跳,竟然花了799元,但她说:“喜欢,值得,有纪念意义,乐此不疲。”

  在应县木塔景区外,马天乐销售木塔模型已有30余年,最大的模型是应县木塔的六十分之一,最小的为四百分之一,价格从300元到10多万元不等。游客根据需求可以定制模型大小、工艺和材质。

  “这两年生意尤其好,去年大概卖了5000个。”马天乐的木雕厂里雇用了20多名工人赶制,产品仍然供不应求。“模型能让游客把应县木塔‘带回家’,从而让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木雕技艺传播得更广更远。”

政策红利催生文旅配套全面升级

  汹涌浩荡的黄河、绵延万里的长城、雄奇壮美的太行,在山西,这三条“一号旅游公路”环山绕水,将沿途的970多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串珠成链,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给人以“路在景中、景在路上”的“快旅慢游”新体验。

  把文旅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一系列文旅扶持政策转化为巨大产业红利,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山西文旅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催生了文旅配套的全面升级。

  黄河、长城、太行是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记者从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2018年,山西省规划建设三条一号旅游公路总长1.3万公里,总投资1001亿元,计划在今年全面建成。一张旅游公路与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交通网络正在缓缓铺开。

  “‘交通线’变成‘风景线’,一路上一步一景,踏上沿途观景台能慢慢欣赏大好河山,玩累了也可以到驿站的民宿休息,沿途配套设施非常完善,特别适合喜欢自驾的朋友体验。”内蒙古游客方晓甜说。三条一号旅游公路已同步建成慢行道730公里、驿站121个、房车营地48个、观景台140个;休息区内设置的加油站、充电桩、智能厕所、特色餐饮等服务设施,让八方游客宾至如归。

  “2023年以来,山西省积极实施‘9+13’龙头景区梯次打造计划,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重点打造的优质旅游景区,形成龙头带动效应,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山西省文旅厅产业发展处处长郝秀峰介绍说,山西去年文旅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近20亿元。政策的有力引导与支持,为文旅项目的投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大量资金涌入,推动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资,山西文旅以其独特的“宠粉”方式,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在运城永乐宫和鹳雀楼景区,赠送的具有当地元素的限定纪念款冰箱贴、文创礼品手提袋、时尚七彩扇等丰厚礼品,给游客带来了意外之喜。临汾洪洞广胜寺景区为了让游客品尝到丰富的洪洞美食组织20多台小吃车,同时免费的旅游专线车上配备旅游宣传资料包,以及景区内多名旅游服务志愿者提供各类暖心服务。

  这个夏天,“歌迷之城”太原开展送演唱会门票与演唱会当日住宿“盲盒”的活动,获奖者可以在山西文旅官方抖音号指定的活动时间内,通过发布相关视频并带话题参与的方式,赢取丰厚奖品。

  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的服务能力,用各种“宠客”方式,让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来自山西的尊重和暖心。

  数智赋能让老景区焕发新光彩。山西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等,以数字智慧提升A级景区功能。乔家大院文化园区的智能机器人“小乔”能风趣地与游客聊天互动;皇城相府景区的“AR虚拟导游”,让游客感受到全新游玩体验,向游客提供各种帮助;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博物馆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伴随着政策的激励,山西各地的旅游景区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景区内,现代化的游客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咨询、售票、休息等服务。智慧旅游系统全面覆盖,游客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实现景区导览、在线预订、智能讲解等功能。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设施不断优化升级,环境更加整洁、卫生。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也为景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态单一、消费潜力不足成为避不开的难题。过度依赖门票经济,难以留住顾客拉动二次消费是山西省部分景区面临的困境。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山西先后推出《又见平遥》《如梦晋阳》等剧目,丰富产业链条,增强景区“耐玩性”;为提升住宿承载能力,山西在主要旅游城市、重点景区,市场化引进高品质酒店,提升五星级酒店、全球知名连锁酒店数量,培育打造以高品质酒店为引领、主题酒店为支撑、中高端旅游民宿为组团的住宿体系。

  一批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高端酒店、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平遥古城,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民宿让游客仿佛穿越时光,体验到晋商的生活韵味;在五台山脚下,禅意主题酒店为游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在太原市中心,现代化的豪华酒店以一流的设施和服务迎接八方来客。这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让游客在山西的旅途中拥有更加温馨、舒适的居住体验。

“旅游+”助推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

  壮美的山川与宜人的气候、五千年文明的滋养与浸润、暖心的“宠客”之举,成为山西旅游发展的底气。然而,在旅游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如何才能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山西以其丰富的文旅资源为依托,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创新,通过将文旅与康养、体育、演艺等巧妙融合,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

  不想下车打卡拍照,上车倒头睡觉?旅游+康养,让人沉浸其中,“悦目”更“赏心”。

  听林海、观繁星、寻山珍、拾野趣、住木屋,在松庙村,一步一景,皆是最抚人心的归园田居景象。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松庙村,是22摄氏度的夏天“避暑圣地”,是植被覆盖率达80%的“天然氧吧”,还是一个围绕“健康睡眠”泡药浴、补药膳、做SPA的“睡眠小镇”。一到夏天,慕名来康养、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松庙村是山西发展旅游康养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西以打造千亿级产业为目标,加快构建全省域大健康、大康养、大文旅格局,接连推出山水度假、特色文化、避暑休闲、温泉疗养、中医药疗养等系列产品,山西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持续擦亮。

  而当旅游与体育相结合,则让游客实现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双重释放。

  7月上旬,右玉第3期森林康养暨沙滩排球邀请赛在景色宜人的右玉中陵湖畔举办,来自山西6所高校的沙滩排球运动员在此挥洒汗水、畅快比赛,沉浸式“打卡”生态康养和运动健身的融合之旅。

  57%的林木绿化率,近170万亩的人工森林,夏季平均气温18.9摄氏度,大自然的深情馈赠与右玉干部群众70多年的接力奋斗交相辉映。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青少年足球国际邀请赛、全国县域足球赛事、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全国毽球公益推广活动……一场场体育赛事成为这一“塞上绿洲”新的名片。

  因一场演出爱上一座城,旅游+演艺使城市可亲可感,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

  走进沙瓦剧场,仿佛“穿越”到清末的平遥城,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上人头攒动。观众像看客,又像亲历者,凑个热闹去看看“镖师洗浴”“灵魂回家”“大院选亲”……这是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

  “它让游客在‘行走式’观演模式、‘穿越感’情境体验、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感悟平遥人的信义和晋商精神。”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经理席晓俊说。

  一出戏,在讲平遥故事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文旅体验,更培育了古城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2013年至2023年间,《又见平遥》共演出7398场,吸引512万游客观看,收入达8.79亿元,成为全国旅游演艺精品。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成为很多人的出游新风尚。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成为文旅的“黏合剂”,显著拉动旅游消费,助力城市文化“出圈”。

  太原提出做大演唱会经济,加快建设“华北地区重要演艺中心”,打造“歌迷之城”,通过演出经济带动各类消费场景,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五一”期间,太原举办了两场大型演唱会,全市共接待游客近57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9%。今年太原预计举办30多场演唱会,吸引近80万歌迷,带动综合消费达数十亿元。

  广大农村蕴藏巨大潜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广阔天地,更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捣拿糕、水晶蒸饺、捻圪坨……在马铃薯美食之乡山西岚县,焖、炒、蒸、煮等不同做法的108种“土豆宴”菜品,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依托七八月土豆花开满山坡的花海景致,当地已举办多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

  在土豆花节的主要举办地河口乡王家村,村里的310户村民几乎都从事与土豆相关的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王爱珍开了一家农家乐,在旅游高峰期每天能接待四五十人。

  除此之外,研学游、非遗游、古城游、夜间游等“花式”旅游新玩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山西将实施‘文旅+’行动,强化‘非遗+’‘演艺+’‘康养+’‘体育+’的融合力度,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提升‘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山西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西66个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577.3万人次,同比增长10.8%;累计门票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4.5%;累计经营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6.6%。

  人说山西好风光。“夏养山西”正当时,旅游强晋正当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