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29 07:27 |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4月26日 00:00 | 查看:2385次
吐尔逊擦拭电影放映机 王 菲摄
2011年初,已经有着28年放映经历的吐尔逊收到一份感谢信,是当地边远山区农民委托村党支部书记写来的。
除了寒冷的冬季,新疆墨玉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吐尔逊·卡迪尔和他的电影放映队都在夜幕里忙着放电影,陪伴他们的是被电影故事所感染的一座座村落、一个个维吾尔族乡亲。
“看电影就像赶巴扎”
近日,记者跟随和田地区墨玉县世纪电影放映公司的电影队从县城出发,一路沿着墨玉河沿岸公路溯流而上。
“十几年前我是赶着毛驴车顺着河一直走到这个叫老闸口的地方放电影的,那时条件差,我就把电影幕布挂在拦河的闸口上,电影机放在河坝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晚上,看电影的人真多啊,干河床上黑压压的……”这样的夜晚是最让吐尔逊欣慰的,他会忘了疲劳和饥饿、忘了放完电影要在黑夜的戈壁孤独地走回几十公里外的家中。
如今,吐尔逊再也不用赶着毛驴走村串乡地放电影了,随着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吐尔逊已经装备了多套数码电影放映机和大功率、高保真的音响设备,专配的依维柯车身上贴着电影海报和宣传农村电影的标语。由他牵头成立的墨玉县世纪电影放映公司也扩充到28人的14个电影队。
暮色四合,电影队赶到了位于墨玉河上游的山区村落沙依巴格乡的巴格达提村,由于每月一次固定的放电影时间,农家的孩子们早早等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期待“电影车”到来,人们看电影就像赶巴扎。
沙漠少年只为电影痴狂
1983年,16岁的吐尔逊初中毕业,由于痴迷电影,他说服家人借了2000元钱,坐了7天的大卡车到乌鲁木齐去购买电影放映机,他要自立门户,开始自己的放电影生涯。但当时的电影器材店没有将放映机卖给私人的先例,任吐尔逊磨破嘴皮也没如意。悻悻而返的吐尔逊并没有打消放电影的念头,他四处打听,终于在墨玉县养蚕场找到一套淘汰的但还能用的16毫米老电影机。他乐坏了,又花钱买了音箱,然后直奔县电影公司租片子,赶回沙漠边缘的家中已是半夜。
没有责备,没有抱怨,家人静静地猫在被子里和他一起看起了他买回来的第一部电影《天山上的来客》,影片中人物的对白和放映机沙沙的运转声充填着土屋。沉沉的夜色笼罩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只有这户沙漠边缘的农家窗户里投射出的光线忽暗忽明,闪烁着梦幻一般的色彩……
让更多农牧民看上电影
“我们在每个村都发放了调查表,农民们最愿意看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电影,老片子一遍一遍让我们放,新片子《建国大业》、《举起手来》也很受喜欢。”吐尔逊说:“最着急的是,适合新疆农村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太少了,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片子更少!现在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大家看电影,再苦再累都值!”
2010年,吐尔逊组建的墨玉县世纪电影公司共放映电影1300多场次,实现了农村电影的全覆盖,超额完成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和优秀放映队”。(毛咏)
(据《新华网》报道)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