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根 为烈士义务守碑16载的七旬老人(图)

发布时间:2024-03-29 11:24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4-01-19 15:47:00 | 查看:140次


徐九根,男,1950年出生,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村冯谭庄村民。

15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徐九根每天早上都来到邓仲铭殉难处纪念碑前,为其扫去碑身上灰尘、落叶、泥点等,为烈士守墓。一守就是5000多个日夜……1943年,年仅39岁的邓仲铭在抗日战争中为人民献出生命。1981年,江宁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处修建“重民桥”,桥头立有一块“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2008年,58岁的徐九根走进这位烈士殉难之地,自此洒扫守候,十五年如一日。土生土长的徐九根知道,邓仲铭是为了保护这片土地而牺牲,在他心中,也种下了为烈士一直守碑的念头。“只要还能动,就会守在这里,说到了咱就做到!”

他主动请缨,接棒纪念碑守护重任。“我从小就常听父辈们讲述邓仲铭烈士的英勇故事,村民们也都把邓仲铭烈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每年清明都会自发地组织去扫墓。”徐九根回忆,自己从小听邓仲铭烈士的英勇事迹长大,对英雄怀有崇高的敬意。因此,2008年,当他得知纪念碑上一任义务守护村民俞家福因病住院、无法再进行看护时,徐九根立即找到村委会,主动请缨接过守护“使命”。在他们的接力守护下,“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虽已建立42年,至今仍整洁如新,周边草木葱茏、一派肃穆,象征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他离群索居,只为常伴英雄左右。不只每天早上来纪念碑打扫、整理,为更好地守护纪念碑、方便人们随时瞻仰缅怀烈士,徐九根还说动老伴放弃家中舒适的生活环境,二人一起搬到距“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仅百余米的小六圩泵站。小六圩泵站是当地用于灌溉排涝的水利设施建筑,并不适宜人居,因此只能辟出约10平方米的空间给老两口临时落脚,泵站里只放置着床、饭桌等生活必需品,门外种着莴笋、青菜。泵站四周全是农田,没有一户人家,距最近的市集还有一刻钟车程。两人每日其实是粗茶淡饭,可他们并不觉得日子清苦。即便有种种不便,徐九根和老伴还是坚持了下来,日夜看护,连过年也不回家,只为常伴英雄左右。“从禄口镇跑到这里,要半个小时,住在这我就方便了,上去就三两分钟,清明来祭扫的人也能找到我……”有一次,一位教授大老远赶来祭扫,但找不到具体位置,幸亏徐九根及时带路,教授一行才没错过,回去后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我守着它,就有责任不让每一位祭奠烈士的有心人失望而归。”徐九根说,他想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英烈的精神更好地传承。

他初心不改,只要还能动一天便要守一天碑。每年清明节前后,前来缅怀邓仲铭烈士的机关干部、社会群众最多,也是徐九根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每次有人来缅怀邓仲铭烈士,待仪式结束,静候在旁的徐九根上前,捡起地上掉落的菊叶,又细心地将大家敬献的黄菊码放整齐。徐九根不仅要做好守护工作,有时还会向来访者讲述邓仲铭烈士的英勇事迹。2019年,邓仲铭烈士的孙女邓春兰来此瞻仰先烈时,代表全家对徐九根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感谢您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能记住历史、不忘历史,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邓春兰说。“我不认字,更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如今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全靠千千万万像邓仲铭这样的革命先烈奋斗而来。让烈士有一个干净的安息环境,是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徐九根说,“小时候我家里一年到头也吃不到一只鸡蛋,再看如今这日子,简直就像天天在过年。因此,只要我还能动一天,就会在这里守一天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