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物|张用宪:一生奔波在护绿之路上

发布时间:2024-03-29 09:35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4-02-28 08:01:00 | 查看:126次

与人聊起“宿迁有什么古树名木、哪株树龄最长、哪株古树最富有传奇色彩”等话题时,86岁的宿迁市林业专家、宿豫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志愿宣讲团”副团长张用宪,依然思维清晰、如数家珍。

1965年7月,张用宪从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黑龙江省苇河县、云南省黑白水林业部门工作,1981年5月调回家乡,在宿迁的嶂山林场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张用宪说,自己对树木“着了迷”。即使在退休后,他也常常一个人背着水壶干粮和相机外出,醉心于发现和研究古树名木。

2001年夏天,张用宪前往离家近100公里的泗洪县天岗湖乡,调查一株有300多年历史的麻栎树。那一夜,他住在当地一户农家,一面帮主人家剥玉米,一面对他们讲述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

10余年来,张用宪骑坏了4辆自行车,行程累计达5万多公里,找到了4237棵古树,亲手绘出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白天寻访、晚上做笔记,这10年来,他还写出了7万多字的《宿迁古树名木志》。

每月5日,张用宪都会来到项王故里景区,看看“项王手植槐”,这棵古树相传是项羽离开家乡之前所栽植。1998年,一直关注古树名木的张用宪发现项王手植槐健康状态不佳,树冠从上向下枯死部分达60%。为了挽救这棵古树,他来回奔波5000多公里,自费到北京和南京与林业专家商讨,修改完善了十几稿,最终报批确定了一套抢救复壮方案。此后,他坚持每天去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换土、施肥、涂油、喷药。古老的槐树在悉心“治疗”下,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他对古树名木是‘爱到骨子里’了,只要是为了抢救古树名木,他就很执着,有时甚至不要命!”相濡以沫50多年的老伴尹秀芳心疼地说。2010年8月,宿迁邀请专家商榷项王手植槐干形修复及枝条支撑防断问题,那段时间,张用宪因左腿受伤骨裂打石膏正卧床休息,可他仍急着去现场,老伴和孩子都劝不住。没办法,最后他由儿子背下楼,拄着双拐参加现场调研、论证,并指导救治。从2010年起,张用宪开始培育子代项王手植槐,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于2016年年初成功培育出6株项王手植槐子树。

泗阳县来安的银杏、泗洪县上塘的枣树、宿豫区原丁嘴镇的榔榆、宿城区前庵的皂角、湖滨新区皂河龙王庙行宫的古树群……这些古树名木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其间凝结着张用宪的汗水和心血。“爸爸书房里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古树札记,记录着每一棵树的情况;一本本相册里,收藏着他亲手拍的各类古树照片。对每棵古树名木,他都充满感情。”女儿张红波说。

从一株株树木,张用宪想到一个个孩子,想到了“薪火相传”,要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绿、护绿的意识。1995年起,他担任县级宿迁市关工委科普宣讲员,后又成为宿豫区“五老志愿宣讲团”副团长。每次志愿宣讲前,他都认真备课,还结合宿迁本地乡情,自编教材约30万余字。30年来,他累计授课超过600小时,受教育青少年达80万人次。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文物’,在我有生之年,只要能走动,我就要守护好每棵古树名木,为宿迁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奔波不停。”近日张用宪被授予江苏“最美志愿者”称号,颁奖仪式上,他的这番话赢得大家热烈掌声。(记者 徐明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