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大义大爱 至暖至情 ——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见闻(4图)

发布时间:2024-03-28 22:05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23-12-29 07:35:24 | 查看:37次

青海日报 作者:王宥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时令已过冬至,寒气不出意外地包裹着高原的每一寸肌肤。阳光明媚而不灼人,暖暖地抚摸着大地万物。空气高度透明,老远便在一处地势空旷的小广场口看到“金田村安置点”的醒目标识。

  12月27日,金田村忙碌着,大人忙着搬家,孩子们忙着玩耍,援建单位忙着搭建板房,大家都在忙碌中把这里尽量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大家深谙一个道理,生活只要向阳而生,就会更有希望更加美好。

金田村安置点就要通网啦。潘昊 摄

  邻里守望,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

  “大家注意了,从板房里扫出来的垃圾不要随处乱倒,全部集中到指定的垃圾堆放处。我们不仅要把板房卫生搞好,也要把共同的环境卫生保持好。”金田村安置点上,老党员杨山明忙得像一只陀螺,他一边热心地安顿好搬进板房的村民,一边找来一把大扫帚清扫安置点上的垃圾。

  “这个小广场不是我们九社的地方,是五社的乡亲把地方腾出来给我们做安置点的。我们要自觉哩,不能把乡亲们的好心当做理所当然。”杨山明说。

  他的一番话在金田村下马家五社社长汪永成口中得到了证实。地震发生当晚,汪永成紧急召集全社村民开了村民大会,“八、九、十三个社受灾情况比我们严重多了,要在我们社的广场上搭建临时安置点……”

  “社长,那我们咋办哩?”汪永成的话才说了一半,有村民提出了疑问。

  “我们社的社员都到各自大门前搭帐篷临时过渡,不要靠近大门,不要靠近墙。这个位置临近公路,对后续的援助有地理上的优势。大家乡里乡亲,这时候不帮啥时候帮哩?”听汪永成这么一说,大家举手赞同。救灾帐篷到来时,五社村民顾不上搭建自家帐篷,纷纷跑来先帮助受灾严重的村民。

  汪永成告诉记者,这几天五社村民做了饭、蒸了馍馍总不忘给安置点上的乡亲们送来,一来二去几个社的村民俨然成了一家人;帐篷刚搭起来时通不上电,他就让救援人员把线接在自家电表上;五社村民本来也是受灾群众,但灾情发生后,村民开始自发捐款,不记账不入册,只为尽点绵薄之力;汪永成的弟弟汪永山在小广场边上开着一家便民小超市,只要受灾群众有需要,随时到小超市取用从不收钱,其实弟弟家也并不宽裕……“谈啥钱哩,灾难面前,情谊比金子贵重。”

  在汪永成不做掩饰的每一句话里,包含着金田人至真至纯的处世态度,也包含着在灾难考验面前对生活的取舍。他说:“我们不能只享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更要学会互帮互助。”

  不远处,金田村杨家八社村民杨小录正在帮忙搭建用作食堂的帐篷。他告诉记者,从临时安置点到现在住进板房,五社的村民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帮助,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互帮互助,走出困境是没问题的。

官亭土族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在民和一中开始线下复课。潘昊 摄

  心里踏实,总有暖意在身旁

  “收拾停当了吗?再不缺啥吧?有啥问题及时反映,我们集中上报。这一两天安置点上的食堂就能搭起来了,大家放心。”杨明山走进已经入住板房的村民家中,看着崭新的被褥和齐全的生活用品说:“政府啥都给我们想到着哩,你们这是拎包入住啊!”

  在金田村安置点2号板房里,住着金田村九社村民杨德贤一家人。“欢迎参观我们的板房,也是我们的新家,从帐篷搬进板房,条件越来越好了。”杨德贤热情地邀请记者来到他的家里。

  板房里有两张高低床、一张单人床,全部铺上了厚实的被褥,柔软的床单被罩。每张床还配了电热毯和毛毯。房间的一角,整齐地码放着政府配发的生活物资,另外一边则是水桶、洗脸盆、烧水壶等生活用品。最令杨德贤惊喜的是,房间里还有一台电暖气,“只要不停电,房间里暖和得很,已经体验了一晚上,一点儿也不冷。原来还担心这个冬天怎么过,现在心里踏实了。”

  杨德贤的小孙女不停地跑进跑出,六七岁的年龄眼睛中更多的是好奇,在爷爷的讲述中给懵懂的记忆种下懂得感恩的种子。杨德贤告诉记者,小孙女常年生活在拉萨,前两天刚和父母回到西宁。“我是专门把她接过来的,孩子虽然还小,但已经有了记忆。我们要让她懂得,家里遭灾之后,是党和政府关怀帮助了我们,让我们有房住有饭吃,冷月寒天也没有忍饥受冻。也许现在她还听不懂或者不理解这些,但总有一天她会懂的。我们希望她将来能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见我们在外面站了许久,住在26号板房的赵春兰热情地请我们去她家坐坐。“我们家人口轻,板房宽敞着哩。”走进赵春兰家,一阵暖意扑面而来。炉膛里的火烧得正旺,一旁的袋子里放着满满的优质大煤,“快坐快坐,我烧些开水,你们热热喝上一口。”说着便忙活起来,那份质朴令大家感动。

  “煤够烧吧?板房里是不是暖和些?”记者问。

  “够烧够烧,政府定时给我们送着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担心。”赵春兰说:“板房里更暖和,地震以来昨晚上睡得最香。”说起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赵春兰坚定地说:“我们相信党和政府。2010年玉树地震的时候,我们在新闻上看着也害怕得很。海拔那么高,离西宁那么远,短短两三年一个新玉树不也建起来了。相比十几年前,国家更强大了,我们还有啥担心的。”

  就在我们说话之时,院子里的广播响了起来:“煤来了,村民们排队领煤。”

这是金田村安置点的党员先锋岗。王煜鹏 摄

  心怀感恩,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

  13时40分,中国联通施工队队长康明明才顾上吃午饭。连日奋战的他脸上挂着一丝疲惫。来金田村安置点前,他们已经完成了6个安置点的布线通网工作。

  在一处板房的转角处,康明明席地而坐,脸上的汗水印记清晰可见。他端着一碗还没有泡软的方便面,大口吃了起来。“大家抓紧时间吃饭,吃完就开工,今明两天一定要保证金田村安置点通网。”

  在等待队友的时候,他向记者介绍了这几天的情况。“刚开始施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主要就是没处架线。按照规定,我们的线是不能架在电杆和路灯上的,可是基站被冲了,只能想办法找高的树把线架上去。”康明明告诉记者,得知他们的施工困难后,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紧急和电力、市政等部门取得联系,很快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结果。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现在我们的一部分线可以架在路灯和电杆上,这就大大降低了施工困难,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康明明说,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种作业方式,这时就不得不采用地下埋线的办法。“但现在已经交九了,土冻得结结实实地根本挖不开。”康明明回忆,他们刚接到抢修任务赶到现场时都傻眼了。“但任务不能耽搁,必须完成。我们一个班组8个人,从中午一直挖到晚上,才艰难地完成了3公里的布线工作,等把点位的网调试接通好,已经是次日凌晨了。但是通网的那一刻,心里也特别欣慰。网通了,就能把更多关于青海抗震救灾的信息传递出去,也能让更多受灾群众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爱。”

  康明明参加过2010年玉树地震的抢修工作,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地震灾区的抢修。相同的是,两次地震他都带队冲锋在一线,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不同的是,13年前,他帮助的是别人,而今天,他服务的是自己的家乡。“当我看到听到了解到,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援助我的家乡时,我的心里除了感动就是感恩,我觉得自己更加有责任站好每一班岗,服务好每一个安置点,心怀感恩过好每一天。”说着,康明明的眼睛红了,湿润了。

  当谈到两次抢修经历带来的最大感触时,康明明语气坚定地说:“团结。”

童年总是这样无忧无虑。王宥力 摄

  按时复课,一个都不能少

  民和县第一中学尚学楼的五楼,来了一批“新”同学。

  12月25日清晨,民和县第一中学的同学们发现,学校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穿着不一样的校服,全部集中在五楼上课。好奇的学生专门上五楼“一探究竟”,这才明白他们全都来自官亭土族中学的高二年级。

  明亮的教室里,语文老师胡昕正在给同学们上课,42个孩子听得全神贯注。没有人说话,没人打瞌睡,安静的教室里除了老师的讲课声,就是孩子们极速记笔记的声音。

  五楼的6间教室门上,已经挂起了“官中高二某班”的班牌,民和县第一中学之所以会用这样朴素但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就是想告诉孩子们,走进民和县第一中学的校门,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营造更好的氛围,让孩子们尽快摆脱不适应带来的困扰。

  胡昕很年轻,两年前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回乡任教。她清晰地记得地震当晚,当她在惊吓之余冲到操场,看到全班42个孩子安全无恙时激动的心情。讲述时,她的声音仍然在颤抖,她说:“我和我的孩子们都是幸运的。”

  “经历了地震,我对孩子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他们比我认为的更懂事,更善良,更坚强。”胡昕说,相较于成绩,孩子们身上体现的品格更可贵,更让她感到自豪。

  “老师,您还好吗?”“老师,您要注意休息。”……在停课的那几天,胡昕每天会收到很多条学生的问候信息,笑着笑着,眼泪就不自觉地掉下来了。胡昕说:“我感觉特别温暖,突然就觉得,或许这就是当老师的幸福。”

  “我们班学生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现在吃住学习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从这几天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心态都很平稳。”胡昕说,“复课第一天的第一节课,作为班主任我给孩子们做了心理疏导。我们班就有金田村的孩子,家里有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这几天我也刻意对这几个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学生之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表达对同学的关爱,纯真的同学情也让班级更加有凝聚力。”

  胡昕发现,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以前比较调皮的孩子现在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了,一些成绩相对优秀的孩子来到民和一中,很快发现了自身的差距,更加奋发努力了,孩子们短短几天的变化着实有些出乎她的意料。“我感觉一夜之间,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语文课代表马梅花告诉记者:“老师对我们说,要对金田村、草滩村的同学给予同学之间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我们是一个集体,就像一家人一样。虽然我们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都说要珍惜学习的每一天,迎头赶上。”

  官亭土族中学朱建文老师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官亭土族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分流到民和县一中、二中和城西高中开展线下教学。从停课到复课,学生的表现出乎很多老师的意料。当时校党委非常担忧很多孩子,特别是金田村、草滩村家里受灾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不能按时复课,但是在12月25日复课当天,“我们官亭中学三个年级的孩子,一个都不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