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承诺 半生守候 ——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赵雪彬(图)

发布时间:2024-03-28 22:00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24-01-03 08:21:26 | 查看:2953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推动荒漠化防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日报 作者:何敏

赵雪彬(右一)在林地工作。本人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妻子更藏措说:“他是一个不善言辞、踏实肯干、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给别人说的人,一起生活二十多年,我很安心。”

  同事杨国民说:“他是一个谦虚好学、为人处世谨言慎行的人,治沙试验站有他,我们放心。”

  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干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是在单位领导同事和家人的支持下做了自己分内的工作……”

  他是谁?他就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赵雪彬。

  去年12月初的一天,当记者见到好不容易从繁忙工作中抽出点空闲时间的赵雪彬时,他的言行再一次“印证”了上述评价:低调、务实、内敛。言语中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都不记得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己有过什么感人的事迹,唯一让赵雪彬记忆深刻的,就是一份传承了三代人的选择和承诺,那就是为沙珠玉的治沙事业奉献所有。

  “这是我祖辈和父辈努力了大半生的事业,不能在我这里中断了,最起码得有人去接着把这个事干好。”

  时光回溯。

  那是1997年,还不满20岁的赵雪彬中专毕业后,听从父亲的教导,放弃留城工作的机会,回到风沙漫天的沙珠玉。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沙珠玉乡,素有“风库”之称,“有风沙尘漫天,无风沙丘遍地”是对过去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风沙所到之处,公路被堵塞,院墙和房屋被埋没,良田被覆盖,对当地老百姓生活影响很大。

  来到沙珠玉后,学畜牧专业的赵雪彬开始学习治沙造林技术。困难肯定不少,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风沙雨雪袭来的时候,别人都躲在温暖的室内,但治沙人却必须要去室外工作,到风沙最大的沙丘顶上测风速,到雨雪最肆虐的地点记录数据。

  那一年,当地起了沙尘暴,室外昏天黑地、天气十分寒冷,赵雪彬跟着父亲和其他技术人员,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爬上最高的沙丘,举着风速杯测量数据。半个多小时后,当大家完成工作任务时,赵雪彬才发现自己的手脚已经冻得僵硬,连路都走不稳,沙粒早已钻满他的头发和口鼻中。此后好几天,吃饭时他还能感觉到嘴里有沙子。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勤奋好学,几年后的赵雪彬,不仅熟练掌握了防沙治沙技术,并以单位业务骨干的身份,承担起了荒漠化防治试验研究、治沙造林、荒漠化监测等工作。

  长期在野外工作,赵雪彬不仅要克服工作条件艰苦等难题,有时难免还会遭遇生命危险。

  十多年前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赵雪彬就和两个同事前往试验林地开展工作。三个人走了很久,爬上距离驻地很远的一处沙丘,正准备继续往前赶,却突然发现对面沙丘上蹲着一匹野狼。要说当时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的,但赵雪彬既不敢跑也不敢动,只能暗暗攥紧手里的铁锹。

  就这样,双方对峙了将近一个小时后,那匹野狼终于转头跑了。后来,赵雪彬他们在沙丘后面发现还有另外一匹狼的足迹,回想起刚刚遭遇了两匹野狼,赵雪彬心里一阵后怕。

  在克服工作中遇到的艰难困苦的同时,赵雪彬坚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致力于用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现代化的装备科学防沙治沙。

  在沙珠玉防沙治沙的26年里,赵雪彬先后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林草局行业专项项目3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并荣获“青海省‘十一五’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最重要的是,赵雪彬在工作中通过加强与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开展了各类国家科技攻关和综合试验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为我省高寒旱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

  “2018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治沙新材料试验研究,利用小麦、青稞、燕麦、披碱草等生物材料开展活沙障设置试验。现在,四种生物沙障当年成活率可达到95%,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赵雪彬说。

  如今,绵延几公里的流动沙丘已经被治理,樟子松长成了参天大树,青杨已郁郁葱葱,与其周边的柽柳、沙柳、沙蒿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封沙育林草区、固沙试验区、农田防护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沙珠玉,由原来的“不毛之地”真正变成了“沙漠绿洲”。

  赵雪彬倾尽半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也守护着大美青海的一方山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