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明清壁画的高光时刻 ——记归国返乡临摹补绘瞿昙寺壁画的刘觖(组图)

发布时间:2024-03-28 21:24 | 来源:青海新闻网 2024-01-12 07:54:55 | 查看:7585次

青海日报 作者:辛 茜

2023年2月22日,归侨画家刘觖,完成了青海瞿昙寺回廊壁画长卷的临摹、复制、补绘。这一天,阳光强烈,足以让冬日的高原变得温暖如春,望着彤红的日光,刘觖长长地舒了口气。

  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亲题敕赐寺额的皇家寺院瞿昙寺,是一座以释迦牟尼古姓氏命名,藏汉文化融合的寺院,也是中国西北保存完整、规模宏阔、文物丰富、质量精粹的明代官式建筑群,因寺内的隆国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前身奉天殿出自一个蓝本,被誉为“高原小故宫”。其中,明清时期的回廊壁画,被世人赞誉为“前有敦煌,后有瞿昙”的惊世之作。

  夏日,细雨中的古城西宁清凉宜人,沿着笔直的高速公路,笔者很快便乘车来到刘觖的工作室。寒暄过后,这位中等个头,被生活磨砺、艺术熏陶后,目光深邃的画家,在我们敬佩的目光中敞开了心扉。

凝神观摩瞿昙寺壁画,刘觖为明清壁画高超的艺术水准而叹服。

冯远先生在欣赏刘觖临摹的瞿昙寺壁画。

  

  1983年,刘觖离开故乡青海,就读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他留在了山东,却没有从事毕业分配的工作,而是在齐鲁文化厚重的济南市,从事高原题材的绘画创作。那几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冲击、拓展着中国美术人的视野,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得到极大拓展。因多次去西藏采风,刘觖把收集到的涉藏地区艺术品带回济南,开办了“藏汉屋”陈列室,以青藏高原自然、文化资源为给养,开始了融入他内心世界的绘画与创业生涯。

  五年后,刘觖回到青海,和几个人去了可可西里,几经风餐露宿、生死考验后,见到了散落在荒原上的野牦牛头骨遗骸。欣喜若狂的他,扑上去与这亘古不灭的魂灵相拥,内心激荡着对这片少有人踏足的荒野,世界屋脊野性之美无尽的热爱与感慨。1992年金秋,中国美术界最高学府中央美术院美术馆举办的刘觖“青藏兽颅艺术展”轰动了京城艺术界,朱乃正院长题写了展览名称,中央电视台以“走向现代都市生活的高原象征”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一股来自青藏高原的自然美、野性美,给都市人带来了冲击,也奠定了刘觖“高原艺术家”的称号。为此,韩美林先生特为他题写“风尘大虫”,勉励他的勇气与魄力。

  此后,刘觖先后在济南、北京开设绘画工作室、艺术酒吧,把青海高原独特的民间工艺唐卡、藏毯、挂毯、皮革皮艺制品、银饰、金属器皿、堆绣、雕塑等介绍给国人,而他本人娴熟的皮革编制手工技艺,更是吸引了众多名人、艺人前来欣赏,很多人来到酒吧,是为了得到他亲手制作的手工皮帽、围巾、皮衣。

  有一天,来了位名叫黄和祥的客人,非常喜欢刘觖的手工制作和藏文化特色鲜明的绘画作品。黄先生就职于香港某公司,认为刘觖独特的艺术理念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十分适合在国外发展,便邀请刘觖及其合作者去国外发展。经过与黄先生几番接触,刘觖同意了他的推荐,并很快办好手续前往新西兰。在新西兰的18年,刘觖继续深造,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并多次前往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地学习,确立了他以青藏高原山水人物风情为母体,吸收非洲、古代埃及壁画,新西兰毛利绘画、雕刻艺术元素,西方表现主义艺术思想,具有国际视野的绘画创作方向及风格,其作品通过国际大展、个人巡回展、华人国会艺术展产生影响,成为大洋洲极具辨识度的华人艺术家。同时,他不断收集散落于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的来自中国青藏高原的艺术品,在新西兰创办了“青藏高原文化博物馆”。

刘觖在瞿昙寺写生。

刘觖带领团队绘制巨幅壁画作品。这既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传承,也是向古代画师的致敬。

  

  2014年,人到中年的刘觖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在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研究高原山水画。两年后,他回家乡青海采风,海东地区的卓仓藏族朋友邀请他“去瞿昙寺看看”。不想,这一看,他就再也“走不动了”。

  那是一个吉祥的日子,背依罗汉山,面临岗子沟河的瞿昙寺默默矗立,风和日丽的晴空下,白雪覆盖的大山纯净空灵。进得瞿昙寺,殿堂、碑亭、鼓楼,布局对称,装饰幽雅,宛若精巧故宫,他的心仿佛被重重敲击。接下来,当他看到院墙之上徐徐延展的精美壁画,更是激情荡漾、情难自禁。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细细端详着起自隆国殿右侧,以佛像和装饰画为主要内容的彩色壁画,不禁为古代艺术家凝聚高原山水精气,蕴含青绿山水画之极高造诣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特别是绘制于明清两代,仅存四百多平方米,描绘佛祖释迦牟尼故事的回廊壁画中,静寂天然的日月、星辰、云雨、山川、树木、花卉,天真纯朴、形象生动的人物、禽兽,层次分明的殿宇、亭台、楼阁、用具、陈设、车舆、仪仗、兵器,场面宏大,技巧高超,而且壁画与周围建筑、环境无比和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瞿昙寺壁画共画了36年,大多为宫廷画家所作。这些来自江南的画家,不仅把中国古代极为精细的画风带给了瞿昙寺,又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受到敦煌壁画和藏传佛教壁画影响,不拘以往以人物为主、装饰性很强的壁画特点,吸收同类宗教艺术养分、汉藏艺术精华,使壁画中的山水风物优雅自然,人物表情微妙自如,色彩清淡柔和,成就了一部融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儒家艺术风格,代表中华壁画艺术特色的艺术绝品之作,表现出创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和非凡的创造力。从专业角度讲,凡学习人物绘画的,尽可以在这些画卷上学到绘画人物的各种技巧,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

  始于唐朝的中国青绿山水画,至宋朝后期已经明显衰落,而明清瞿昙寺壁画委婉精致、优雅脱俗的青绿山水画风,仿佛青绿山水画在明朝的一次复苏,意味深长。更加可贵的是,创作出这一精彩之作的画家,大多是宫廷派来的画师,少部分来自民间,几乎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也无缘名扬天下,只是怀揣理想信念,带着希望和一颗虔诚仁慈之心,长年累月地在孤寂、枯燥、艰苦的创作环境中,用线条、色彩和情调勾勒着圣洁的图画。虽然历经600余年,遇过火灾、战乱等劫难,却因绘制颜料为传统矿石,仍然鲜艳夺目。

  常年探索高原画风的刘觖意识到,惊现眼前的壁画,不单是祖先留给青海后人的绘画遗产,还是他苦苦追寻多年,青海画家需要传承的绘画衣钵和法脉。顿时,回廊之上如天工所绘的优美线条,像一道光穿透600多年的时光,照在他的心上。

  他暗自喟叹,瞿昙寺能保存下来,真是万幸,但由于岁月侵蚀,墙面上灰泥和草泥剥离,部分画面起鼓、剥落受损,回廊壁画的色泽在风沙打磨下变得单薄脆弱,更何况气候变化、地震山洪等意想不到的灾难,很有可能让瞿昙寺壁画面临消失的那一天。而且瞿昙寺壁画手稿并未传世,600多年来不见一个副本。刘觖在国外生活多年,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看到过带墙皮被挖走的中国古代壁画,愤懑之情难以言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思考,在查阅资料、学习考证后,他作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吃惊的决定:临摹、复制、补绘瞿昙寺回廊得以幸存的400多平方米的壁画,以毕生所学再现明代宣德年间回廊壁画的高光时刻,为中华民族留下这一珍贵的文化遗迹。

心摹手追,与壁画原创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刘觖在他临摹绘制的巨型壁画前。

  

  刘觖毅然关掉自己在北京宋庄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只带着画具回到青海,在离瞿昙寺最近的一家农舍租了间简陋的房子,一头扎进寺院静心临摹回廊壁画。一年中,他别无所求,带上几个烧饼、一瓶水,一画就是一天。回廊为半露天,七八月还好,其他月份,阴冷的穿堂风让人瑟瑟发抖、难以忍受。冬日严寒,双脚生疼,手冻得红肿僵硬无法握笔。但是,他心中那颗执着于艺术,保护传承中国古代优秀壁画,让后人一睹瞿昙寺壁画真容的痴心一直在不停地燃烧。

  一年后,壁画的线描在瞿昙寺临摹完成,听说此事的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聘他为客座教授,并提供了一间工作室。为了加快绘制进度,刘觖面向社会招募画家,培养弟子,组成六人参与协助的团队,分头填色、勾线、晕染。同年,刘觖作为人才被引进海东工业园区,有了宽敞的工作室,较好的生活条件。为了支付画家、学生工资,购买绘画所用颜料、材料,他不得不卖掉自己在新西兰的住房,用来筹集壁画绘制需要的资金。原计划三年完成壁画绘制,不料,在还原壁画原貌,复原残破、剥落部分的过程中,遇到了无从参考原画资料的问题。为尽可能接近原作,他又踏上了查阅资料、研究分析、实地观摩类似壁画,收集资料、反复推敲的漫漫征途。经过一稿又一稿的认定,最终达到了与原壁画无缝连接的完美效果。

  时间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可喜的是,耗时七年、总投入1700多万元的壁画临摹补绘作品,最终以高3米、长150米、原壁画1∶1尺幅的规模,惊现于世。试想,作为一名成就斐然的中年画家,如此倾囊而出、呕心沥血、耗费七年时光,究竟何意?每当大笔现金投入于壁画临摹补绘,自己却还在租房,没有一间安稳的家舍时,内心的彷徨与挣扎该有多么激烈?

  2021年,青海海东河湟文化博物馆建成,刘觖临摹绘制的瞿昙寺壁画经海东河湟文化博物馆收藏部门认可后,决定永久收藏展览。由于博物馆需要高九米、宽五米的画幅,刘觖又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赶绘完成了四幅精美的瞿昙寺壁画,成为博物馆最具观赏力的藏品。

  2023年8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先生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先生专程来瞿昙寺,由刘觖陪同讲解瞿昙寺的历史文化和壁画,观看刘觖临摹补绘的瞿昙寺壁画,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也许,刘觖余生,就是回到家乡来完成这样一件神圣的使命,也许在艺术家充满幽秘幻想、精神生命的道路上,没有停息驻足之点,伟大的艺术时代一定酝酿着神致活泼的艺术形象。此刻,瞿昙寺回廊之上的壁画,同样回答了笔者的疑问。瞿昙寺壁画是一个背景华丽、美轮美奂的世界。色彩配合线条,线条配合故事。一边拓展美感,一边促使所有栩栩如生。刘觖的选择和决绝令人敬佩,多年的努力、精心描摹,完成的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命的延长,更表达了他对这个令人心魂荡漾的艺术世界的崇敬。

  七年间,除了带着六位学生专注于壁画临摹补绘,他还绘制、编撰了《瞿昙寺壁画》一书,同时对壁画传统绘制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设备、颜料使用方面的改进和研发,获得了八项国家专利。如今,他已获得国家出版项目资金的扶持,正在与广东出版社合作《瞿昙寺壁画与藏传佛教融合的样本研究》一书的出版工作。

  午后,柔和的光线照在刘觖被艺术浸染的脸上。画面上,菩提树下,疲惫的母亲生下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睁开慧眼,缓缓移动,走出了七步,步步生莲,寸寸生辉。放眼远眺,层峦叠嶂,翘石危崖,蜿蜒的幽谷,掩映于山容凝翠之中。瞿昙寺壁画的美丽与安详,随画卷徐徐展开,令云霞变幻、千态万状,让人物传神、惟妙惟肖。为了绘制瞿昙寺的壁画,杰出的明清画家,长期在青海高原生活,身心浸入这片土地,将释迦牟尼在印度八个重要场所的故事以中国化的方式加以表现,并将高原山水意境的壮美与辽阔融入其中,这又是何等的不易。

  那么,对于一位走过风风雨雨的艺术家,渴望与迷恋的不就是宇宙生命中,悠长而深邃的人生感、艺术感吗?

本文图片均由刘觖提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