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粮食研究员扎根团场35年 刷新冬小麦高产纪录(图)

发布时间:2024-02-03 21: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2月26日 | 查看:152次

杨志刚,男,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的科技人员,自1988年毕业分配至农科所以来,杨志刚埋头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35年,育成小麦品种6个。杨志刚曾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兵团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兵团脱贫攻坚专项记大功(个人)等荣誉。

 “把试验地搬到四团去”

  1988年,从塔里木农垦大学毕业的杨志刚被分配至第一师农科所小麦组工作。年仅23岁的杨志刚意气风发、勤奋好学,跟着他的老师洪家禄老前辈,日日泡在试验田里。那时,一师农业科研基础并不完善,专业性的文字材料比较稀缺。为了能更好地记录阿拉尔垦区小麦生长的数据,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口袋里都会装上一个小本子。每一株特性较强的小麦,他都会认真记录下来。之后,他时常利用休息的时间,翻开来之不易的文献资料,对照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数据,一一对照分析。

  由于阿拉尔垦区气候干燥炎热,并非普通小麦生长的绝佳气候条件,所以产量并不高,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种植经济效益更好、产量也更好的棉花。为了适应职工的生产需求,有些专家也被抽调到了棉花课题组。项目不景气,科研经费少、种植面积小,多少个夜晚,杨志刚辗转反侧,不知道是要坚持还是放弃。杨志刚考虑到四团气候温凉,正适合小麦生长,课题组解散容易,成立起来可就难了,这份事业总要有人干。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试验地搬到四团去!”

  2000年,杨志刚将实验室搬到离家250公里以外的一师四团,在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开始了冬小麦品种的潜心培育。

  “兵团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

  一年365天,杨志刚大约有200天忙碌在试验田里,记录生长数据、进行田间管理、开展品种杂交。为了选育出更适合南疆种植的小麦品种,杨志刚从内地引进了一批种质资源。在试验过程中,杨志刚发现作为杂交亲本的父本和母本生育期不一样,花期也不一样。花期不同,意味着无法授粉,而授粉的时间一年里就那么几天,于是他几乎是争分夺秒地和作物生长抢时间。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棉花地旁的地膜让他灵光一现,能不能在返青期给晚熟的小麦加盖一层塑料拱棚,形成局部增温小环境,缩短生育期,让晚熟品种与早熟品种花期相遇呢?事实证明,完全可行!

  品种选育是一条孤独之路,更是一条艰难之路。小麦选育周期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可能十几年都选不出一个品种。2008年夏季,一场罕见的暴雨突如其来袭击了四团,冲毁了部分小麦研究试验田。此时正值小麦实验材料收获时节,杨志刚和妻子顾不了许多,为了保住实验样本,冒着暴雨冲向试验田。可是即便如此努力,截至2014年,杨志刚仍然没有育成一个新品种。而农科所的棉花研究室棉花品种接连不断,喜报一个接一个,同年进单位的同事已经有了引以为傲的成果。扬志刚所在的小麦组依然沉寂,有人甚至发出质疑:小麦组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南疆,兵团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杨志刚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为了能更准确地掌握小麦的生长情况,收集生长数据材料,他们把家安在了试验地旁。砖块垒起来的房子里只有简单的陈设。冬天时,外面的自来水管道常常被冻住,放不出水来,他们时常要到几公里之外的连队去拉水,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所需。夏收取样期间,为了避免育种材料受雨水损害,杨志刚常常把取样的材料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小小的房间里,小麦都堆到了床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12年的反复选育,终于在2015年,杨志刚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正式命名为“新冬55号”。新品种选育出来了,新的困难又来了:一些职工群众不敢种。为此,四团率先打样,杨志刚全身心投入技术指导,当年四团的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30多公斤。2016年,四团种植面积达1335亩,平均增产9.96%。随着种植区域的扩大,新冬55号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伏、耐盐碱等优良特性逐步显现,推广面积大约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现已成为了第一师阿拉尔市、阿瓦提县、温宿县主栽品种。2021年,“新冬55号”以840.34公斤刷新了自治区冬小麦高产纪录。2023年7月,“新冬55号”以亩产870.2公斤,刷新了南疆冬小麦的高产纪录。

  “把小麦育种事业传承下去”

  现在,杨志刚已经育成了6个小麦品种。为了让团场尽快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农业生产,他带领着小麦组两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往返于各个团场与试验地,除了亲自下地指导,还建立了小麦栽培技术指导微信群,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将撰写的栽培技术要点,通过现场指导、将视频培训会议分享到微信群等方式,让更多的种植户能学到技术,科学种粮。

  对于小麦课题组的年轻科研人员,杨志刚积极搞好传帮带。“现在我们课题组有了‘新鲜血液’,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教好培养好,把小麦培育这份事业传承好,培育出兵团南疆垦区自己的冬小麦优良品种。我要把小麦育种事业传承下去。”谈及今后的计划,杨志刚说。(责任编辑:黄舒雅 孟庆堂)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